1967年,上海京剧团排演京剧样板戏《龙江颂》。
因着唱腔优秀,李元华被安排在《龙江颂》中一人分饰“江水英”与“阿莲”两个角色。
而使出全力演绎出色,这一年,李元华在上海戏剧圈崭露了头角。
李元华为战士演唱《龙江颂》中“阿莲”的片段
1971年,北京电影制片厂要将《龙江颂》搬上银幕。
导演谢铁骊定了李元华扮演女二号“阿莲”,选了李炳淑饰演女一号“江水英”。
次年,京剧电影《龙江颂》公映。
李元华是红上加红了,李炳淑是完完全全一炮而红了。
全国观看《龙江颂》,很多知青看上了瘾,竟追着放映队,一个个村子看了好多遍。
而声名鹊起后,李炳淑走上各个舞台,在实践演出中,将自己演成了上世纪90年代的京剧样板戏“女四李”之一。
“女四李”:李维康、李丽芳、李炳淑、李世济
只是台上的李炳淑声音婉转动听,唱腔清丽甜润,受人追捧喜爱。
转至台下,李炳淑也经了丈夫离世的痛。
好在,她晚年受了女儿孝顺,外孙亲近的甜……
01
天赋卓绝走上戏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人家的土墙上,都贴着两张美女剧照。
一张是《海港》中的“方海珍”,由李丽芳扮演。
另一张,是《龙江颂》中的“江水英”,由李炳淑扮演。
《龙江颂》不属于“京剧八大样板戏”之一,但这出戏演得可以说是极为成功。
许多戏迷从现代京剧样中认识李炳淑,但没有多少人知道李炳淑戏外的人生。
1942年出生于安徽宿州的一个商人家庭,李炳淑有位热爱京剧的父亲。
父亲三天两头去看戏,惹得李炳淑人不大时就能开口唱上两句了。
女儿唱得似模像样,父亲心中欢喜,双手一抄将女儿架起。
这父女俩有段时间,就差将梨园当了家去。
耳濡目染,爱上了京戏,天赋不错,自学都能成器。
14岁,李炳淑在父亲的鼓励下去考宿州京剧团,张嘴那么一唱,她就成了京剧团的一员。
扎扎实实学了两年戏,蚌埠专区京剧团的领导看中她的潜力,非要将她要去。
可这17岁的姑娘只边学边演了不到一年,就让团里领导愁得不行——
李炳淑学得太快了,她明显需要接受更好的教育,以及更大的平台锻炼自己。
本着不能让一块好玉匆忙走进舞台这个展示柜的心。
1959年,蚌埠京剧团将李炳淑送进上海戏曲学校进行“定向培训”。
入学考试时开嗓一段《玉堂春·起解》,唱得京剧梅派青衣教师杨畹农满脸惊喜。
直接将其收为徒弟,李炳淑在老师的带领下,成长得堪称起了飞。
与杨春霞、计镇华、华文漪、齐淑芳等人成为同班同学,共同进步。
在1960年在学生汇演中表演《女起解》获得领导人赞美。
之后随戏校的同学赴京表演《十二寡妇征西》,李炳淑还向张君秋先生学了戏。
61年走出校园,李炳淑被安排进了新成立的上海青年京昆剧团,随队赴港表演。
《杨门女将》后半段“穆桂英”刀马旦的高难度演唱没有难倒李炳淑。
这一次表演过后,她被大家一致认为,是“国戏后起之秀”!
只是演完回来,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在前面等着,安徽的蚌埠京剧团在后面望着。
前有大好前途,后有知遇之恩。
李炳淑倒是觉得不能“忘恩负义”,要回安徽去,但上海不愿放人。
最后还是咱们的大领导发话,李炳淑被留在了上海京剧团,后来又去了上海京剧院。
不管在哪里,都要好好唱,好好演,不负所学,不坠京剧名气,不忘观众期待。
将《凤还巢》《白蛇传》《杨门女将》等剧演成自己的“拿手好戏”。
成为剧团数一数二的台柱子,李炳淑在上海京剧圈里渐渐演出了名气。
但要说她真正成名的作品,还要看《龙江颂》!
02
一戏成名天下皆知
说起来上海京剧院最初排演的《龙江颂》,可不是我们后来看到的那样。
最开始,《龙江颂》中的第一主角“支部书记”是老生行当,由李炳淑的丈夫李永德饰演。
但在彩排的时候,上级觉得这一主要角色应该由女性演员来表达,更体现京剧的魅力。
另外,上级还觉得,戏里应该增加阶级斗争的内容。
领导发话了,之前排的戏就不做数了,剧本也要进行大幅调整了。
老生换旦角,“支部书记”被改写成女性角色“江水英”。
而上海京剧院挑中饰演“江水英”的演员,正是李炳淑。
演员挑好了,剧目开始重拍,正好是因为《龙江颂》重排得有些晚了。
1967年列出“八大样板戏”名单里,才没有它的一席之地。
虽然没有被列入“八大样板戏”之一,但京剧样板戏《龙江颂》推出后。
李炳淑扮演“江水英”,还是得到了观众们的一片赞叹。
后面因为李炳淑要下基层。
B组的李元华被安排分饰两角,演绎了“江水英”与“阿莲”,因此红遍上海。
1971年,北影厂要将样板戏《龙江颂》搬上银屏。
著名导演谢铁骊以及上戏院的一些老师分别看了李元华和李炳淑的唱段后。
一致投票由李炳淑继续扮妆“江水英”,李元华则饰演“阿莲”。
那时候的李炳淑30岁,嗓音干干净净地明亮,扮妆分外飒爽与大气。
张嘴一唱就能看出她扎实的基本功,眼神一挑就能展示她“压场”的气势。
1972年京剧电影《龙江颂》在全国上映。
毫无意外的,“江水英”受到了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体的热烈欢迎。
在那个年代,几乎人人都学会了她唱的那句“手捧宝书满心暖,一轮红日照胸间”。
在那个年代,她手捧宝书的动作身姿,为无数男女争相模仿。
而《一轮红日照胸间》《端起龙江化春雨》《听惊涛拍堤岸》等唱段,更是被大众口口相传。
从大银幕中迅速成名,李炳淑成了那个年代最红的京剧明星和演员。
位列进京剧样板戏“女四李”行列。
她之后还主演了《审椅子》《蝶恋花》《白毛女》等现代戏。
特别是《审椅子》后期被拍成京剧电影,李炳淑饰演着“丁秀芹”又一次被群众盛赞。
《审椅子》剧照
因为演得好,李炳淑被许多人提及夸赞。
但也有部分戏迷认为,现代戏的主演往往不适合演传统戏。
戏迷认为是一回事,李炳淑可没有被外界的看法所圈定。
走进传统戏《凤还巢》《三娘教子》《秦香莲》《霸王别姬》,更走进梅派经典《白蛇传》。
1980年,李炳淑主演的戏曲电影《白蛇传》一上映。
就创下立国后戏曲片上座率7亿人次观看的记录。
另外还获得了82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
当年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们。
“水漫金山”的那场打戏里,李炳淑利落中带着优美的身手,你是否至今难忘?
谁能说她塑造的“白素贞”不是经典中的经典?
03
唱戏的同时不能忘了爱情
传统京戏出身,李炳淑艺术上宗法梅派。
但是因为中途也曾跟着张君秋先生学习过,所以她又身兼了张派之长。
李炳淑唱戏,很有自己的特点。
她表演梅派艺术,但唱腔唱法中又有张派的刚健柔曼。
她将张派“因人设腔”的艺术手法,融于梅派中,再辅以样样不差的唱念做打。
70至90年代,李炳淑就这样在国内的演出中,创下了一段属于她的光彩。
事业上创造辉煌,家庭中成就美满。
前面说了,李炳淑的丈夫,是《龙江颂》最开始的主演李永德。
李永德是上海人,与李炳淑一起在上海戏曲学校求学时相识相恋。
是李炳淑主动找到李永德表明的喜欢,用李炳淑的话说,那就是:
“我父亲做生意总说先下手为强,我觉得也是。他长得好,我可不得先下手为强了……”
现代京剧《柜台》左起李炳淑、李永德、王健英、张少楼、言少朋
60年代的恋爱不像现在这样可以“明目张胆”,更何况学校还明文规定:禁止学生恋爱。
只是喜欢这个东西,它哪讲一点道理,怎会被校规吓退。
李炳淑说了喜欢,李永德大为震惊,之后快速被对方攻破防线。
他们偷偷地,在课余时间,经常一前一后相隔着逛校园……
梅门弟子聚会(左起)杨维君、李炳淑、沈小梅母亲、马小曼、许美玲、王熙春、吴迎、梅葆玖、任永恭、顾景梅
纯真的爱恋从校园一直蔓延到校外,到进入剧团,到一起在各地汇演。
当初李炳淑差点回了安徽,急得李永德也差点写了调职申请。
好在安徽的剧团愿意割爱,给了李炳淑更大的发展空间,也让她的爱情就此扎根。
60年代成婚,李炳淑与李永德台前搭档,台下浓情,后来也生育一女。
两个热爱京剧,热爱舞台的人在一起。
每天有说不完的话题,也有你知我心我懂你意的默契。
李炳淑与李永德的爱情里,没有那么多的轰轰烈烈,也没有一丁点的狗血事件。
他们的眼睛除了看得见舞台,里面就只装得下家庭。
细水流长的日子里,他们的这份感情好像白开水一样平淡,却是彼此的不能离散。
只是平淡的幸福生活中,终是翻起了让人痛彻心扉的波澜。
04
丧夫20年,老来幸得美满
1999年,能将《铡美案》《南海长城》等剧目唱得出彩的李永德,突发脑梗阻。
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后,他的性命无碍,但自此再不能登台。
那时候李永德心里的苦闷,李炳淑都了解。
她请了长假陪在丈夫身侧,不住地对他说:“我只要你陪在我身边,你还有我呢!”
只是老天爷似乎非要与这对相伴多年从不曾分开的夫妻作难。
糖尿病并发症让李永德失去了的双腿的自主权,生活不能自理,他自此与床为伴。
那时候的李炳淑还未退休,她身上还背着不少场演出。
戏曲演员不同于影视明星,李炳淑一直以来的工资都不算很高。
她要工作,要演出,要挣钱,要维持丈夫的医药费。
但丈夫也要人照顾,她要怎么办?
关键时刻,是李炳淑与李永德的女儿李炜站了出来。
这个孩子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父母太多的关怀。
因为父母工作忙,演出多,她是在大姨的照顾下长大的。
没在父母身边接受戏曲熏陶,李炜虽然声音条件好,样貌出众,也没能继承父母的衣钵。
她长大后成了一名会计,嫁了位帅气的丈夫,生活简单幸福。
2000年,李炜请了位保姆与自己一起照顾父亲李永德。
同时李炳淑推了不少演出后,在工作与家庭中两边奔波。
这一奔波就是4年多的时间,期间李炳淑也曾因长期劳累,住过一次医院做了手术。
只是李炳淑与女儿的诸多付出,终是没能长久留住至亲的生命。
2004年,李永德永远地闭上了双眼,留62岁的李炳淑徘徊于人间。
2022年小年,史依弘拜访李炳淑
两个人的来时路,要一个人怎么经受往后的孤独?
好在失了丈夫,李炳淑还有孝顺的女儿,一直陪在她的身边。
女儿李炜鼓励母亲积极生活,她带母亲去戏剧学校里看年轻的戏曲人才,去会好友。
她也陪着母亲在北京演出,夸赞母亲的“穆桂英”特别帅……
时间悠悠又走20年,如今的李炳淑已经82岁了,她是位看上去颇为慈祥的老太。
女儿、女婿孝顺,早早将她接到了身边居住照顾。
外孙活泼乐观,每天将她逗得乐乐呵呵,心情轻快。
80多岁嗓音有变,不变的,是李炳淑那颗始终热爱京剧的心。
2024年2月,林宏鸣拜访李炳淑
有人说可惜了,李炳淑唱红的那出《龙江颂》在这些年里很少复排。
有人答:怎么排?如今又有谁,能像当年的李炳淑那样,将这部戏唱得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