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战风云人物传(五)完结

民国谈历史2024-07-04 09:22:34  66

张学良进关助蒋

反蒋军和中央军你攻我守、你进我退,打得不可开交。双方不约而同将取胜的砝码放在东北军少帅张学良身上。张学良手握重兵,虎视中原,举足轻重。

为拉拢张学良,两方开出的价码都不低。阎锡山封张学良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蒋介石委任张学良为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军副司令,特派上海市市长张群将委任状及副司令印信送到沈阳。张学良则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对双方的利诱拉拢不置可否。蒋、冯、阎、李几方面派赴沈阳的代表络绎不绝,恰似走马灯一般,围着少帅团团转。其实不是张学良不想进关,而是因为东北军内部意见分歧太大,张学良难以调和。两朝老臣张作相坚决反对进关;张学良的秘书厅长王树翰整天在少帅耳边嘀咕,希望“进关助蒋,平定中原,建功立业”;东北长官公署军事厅长荣臻主张“联合阎、冯、李,共同反蒋,重建中央政权”。张学良认为都有道理,一时拿不定主意。

这一来,蒋介石沉不住气了,便从张学良的手下打主意。当时,东北军将领于学忠任临绥驻军司令,所部驻扎山海关、绥中一带。蒋介石想策反于学忠挥军入关,便亲笔写信给于学忠,希望能与于学忠见面,并望其能出兵参战,华北的官职可任其挑选。于学忠不吃这一套,当即复信一封,云“只唯张学良命令是从”,并把蒋介石的策反信交给张学良。

于学忠

蒋介石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派何成浚买通于学忠手下第二十二旅旅长马廷福。马廷福是徐州黄口人,早年与于学忠同在吴佩孚手下效力,后随于投靠张作霖。马见钱眼开,决定趁张学良去北戴河避暑之际发动政变,扣住张学良,逼其发兵进关助蒋。

一日,马廷福率领手下几个团长来见于学忠,声称:“我们已决定叛张投蒋,谁要是不干,挡我们的财路,就别怪我们不客气。’说着将腰间掖着的勃朗宁手枪抽出来,朝桌上重重一拍。

于学忠见势不妙,连忙说:“老弟,我早有此心,只是怕你们不愿意,故不敢挑明,现在大家既然不谋而合,咱们就一起干!”

马廷福遂换过一张脸,笑着说:“大哥,弟兄们还听你招呼,你说咋干就咋干。”

于学忠先稳住这几个小子,约定了行动时间,然后立即将此事报告张学良。

张学良以召开军事会议为名,将马廷福等6人扣押起来,使一场政变阴谋流产。蒋介石花了钱也没有办成事,又无法张扬,只好吃个哑巴亏。

蒋介石还不甘心,他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便命令吴铁城:“你去找财政部宋子文部长,让他先给你二百万元,再去东北做工作。”

吴铁城腰包鼓了起来,携了娇妻,一同前往东北。有钱就是不一样,他住进东北最豪华的格陵饭店,出手阔绰,花钱如同流水一般,与张学良的左右打得火热。他不言东北出兵之事,只是吃喝玩乐。张学良渐渐对其放松了警惕。吴铁城的拿手好戏是打政治麻将。吴氏伉俪与风流倜傥的少帅和夫人于凤至,正好凑成一桌,4个人常通宵作战。吴铁城牌技高超,但为讨好于凤至,故意输牌,每次输钱常在数千元之上。于凤至整天赢钱,自然高兴。张学良看出了其中的奥妙,只是不便挑明,有时也凑打牌之机,将阎、冯的动向,有意无意地告诉吴铁城。

有一次,吴夫人一边摸牌,一边说:“听说到沈阳来的各方说客如同苍蝇一样,轰也轰不走,还是少帅的高粱米香啊!”

张学良开玩笑地说:“香不香不敢说,但是,你们两口子胆敢来这里做说客,我就将吴铁城枪毙,看谁能把我怎么样!”

吴夫人根本不吃这一套,她笑嘻嘻地说:“看你说的,自古云: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何况,像少帅这样当今天下数一数二的大英雄,怎么能干出这种下三滥的勾当呢?”

张学良听了哈哈大笑:“好一副伶牙俐齿,果然说得妙!”他转过脸去对吴铁城说,“铁城兄,你既然做了老蒋的说客,总不能不亮底牌吧?”

吴铁城见时机成熟,这才开口:“少帅,沈阳兵工厂生产的三八式步枪多少钱一枝?蒋总司令想订购一批。”

当时,三八式步枪卖到25元一枝。张学良开价:“50元一枝。”吴铁城一拍大腿:“好!50元就50元,说定了,先买5万枝,立即用船运往青岛,再订5万枝运往上海。”仅此一项,蒋介石等于白白送给张学良250万元。吴铁城这一手玩得巧妙极了。张学良不好意思,只得表态说:“何时中央军拿下济南,我东北军便开进关内。”

8月下旬,辽东半岛发生水灾,东北当局号召各级政府官员捐款,并举办筹款义卖会。于凤至手扎了一朵漂亮的纸花,吴铁城当场拉开皮包,以4万元高价将纸花买走,令在场的官员、企业家、士绅们相形见绌,大跌眼镜。不久,中央军攻克济南。消息传来,张学良下决心入关助蒋。

9月10日,张学良在北陵别墅召开东北四省最高干部会议,研究东北军进关助蒋问题。

张学良一身戎装,首先发言:“东北地处边陲,日本等国窥伺已久。如欲抵御外辱,必须国内统一。攘外必先安内。我自民国十五年起,即主张停止国内战争,早日促进统一。先大元帅在世时,我曾迭次进谏,未蒙采纳。目前国事日非,如非国家统一,更不足以对外。为整个大局计,必须从速实现全国统一,早日停战。最近,阎、冯军队失利,退往黄河北岸,中央军已攻下济南。我曾答应过蒋介石的代表,如克复济南,我方即出兵。现在到了我军进关的时候了,诸位有何高见,见仁见智,望不吝赐教。”

会上争论得很激烈,主要形成三派意见:以王树翰为首的坚决支持张学良的意见,要求立即发兵进关;以张作相为首的老臣则坚决反对入关膛浑水,主张保境安民;荣臻则力主与阎、冯连手,共同推翻蒋介石的江山。大家吵得脸红脖子粗,争论不出个结果。最后,张学良愤然变色,拂袖而去,把与会者都晾在那里。

黑龙江省政府主席万福麟急了,大叫:“诸位,出兵与守境到底谁说了算?东北这份基业是谁的?不要忘记杨宇霆和常荫槐,他们也是为东北立过汗马功劳的人。”几句话,说得大伙都闭上了嘴巴,噤若寒蝉。

万福麟又进里间请出张学良。张作相带头表态:“少帅,你咋决定,俺们坚决服从,大伙的争论也都是为了东北,没别的意思,你也别往心里去。”

张学良借坡下驴,谦虚地笑着说:“你们都是我父亲的老臣,都是我的叔叔、大爷,看问题比我在行。咱们出兵进关还得依靠你们。那咱们就定下来,进关!”他把眼光落在于学忠身上,“孝侯,你立即返回山海关,召集部队,以5个步兵旅、1个骑兵师和1个炮兵团组成第一军,下达进关的动员令。”他又扭过脸对王树常说:“你率5个步兵旅组成第二军随后跟进。9月18日正式进关!”

1930年9月18日下午3时整,一声汽笛长鸣,满载东北军士兵的军列徐徐开出沈阳车站,朝山海关方向风驰电掣地驶去。此后,每两小时开出一趟军列。这样,东北军正式进关。战争的天平已明显倒向蒋介石一方,中原大战的最后结局,至此已分出径渭。

反蒋军土崩瓦解

东北军开进山海关,晋军马上让出河北,经娘子关等地退入山西老巢。是年10月9日,张学良在沈阳隆重就任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军副司令,并在北大营举行盛大的阅兵式,耀武扬威,如日东升,不可一世。

晋军退入山西,总算有了个落脚的地方。西北军可就惨了,被打得落花流水。冯玉祥与鹿钟麟急令陇海线西北军残部从黄河铁桥撤到新乡一带。黄河上只有一座铁桥,西北军十几万败兵挤在狭窄的桥上、岸边,一颗炸弹就能炸倒一大片。中央军日夜派飞机轰炸,西北军伤亡惨重。过了河的部队到了新乡以后,啼饥号寒,惶惶不可终日。冯玉祥将部队交给鹿钟麟,自己前往山西找阎锡山商量对策。鹿钟麟无力支撑残局,便将部队交给孙连仲。孙总共收容了3万余人,后来在韩复榘的说服下,接受蒋介石的改编,成为中央军第二十六路军。

平汉线的西北军在张维玺的带领下向郑州撤退。由于其参谋长从中作祟,被中央军蒋鼎文等部包围,军长冯治安,师长田金凯、许长林及邓宝珊、任应歧等被中央军缴械,全军覆没;刘汝明、张自忠、孙殿英、庞炳勋、张人杰、鲍刚等部从不同的渡口渡过黄河,分散到晋南各县;石友三部则投降了张学良,驻防豫冀边区,控制了平汉线豫北冀南一段。

西北军的另一支部队在宋哲元的率领下,于10月6日到达潼关。几天以后,中央军的追兵也尾随而来。此时,西北军后方司令刘郁芬从西安赶到潼关,与宋哲元研究对策。刘郁芬打起小算盘,不想让宋哲元部退入西安。

宋哲元

宋哲元说:“冯先生已到太原,迭次来电,要我们死守潼关,并且命令孙连仲、刘汝明、庞炳勋部星夜赶赴潼关,协同守陕。兰江兄,你身为陕西省政府主席,当务之急是筹款征粮,以备急需。”

等款征粮?陕西穷得连树皮草根都被灾民啃光了,我向谁征去?”刘郁芬开始喊穷。

“兰江兄,你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兄弟们活活饿死吧!”

“明轩兄,不是我不讲义气,要赶你们走,你那些残兵败将打了半年仗,又跋山涉水徒步回陕,能挡得住中央军?即使能守住一时,你打算让他们守到啥时候?”

“守一时算一时!反正也无路可退。”宋哲元负气地说。

从10月15日起,潼关前线炮声隆隆,喊杀声震天。中央军劲旅陈诚、顾祝同等部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下进攻西北军的最后据点潼关。双方你来我往,展开殊死搏斗。正当他们打得难解难分之际,中央军杨虎城部绕过荆紫关,经商州、蓝田,直扑长安,令刘郁芬措手不及;另一路中央军进攻蒿岔峪口、袭击华阴。宋哲元腹背受敌,岌岌可危。

到了最后的关头,宋哲元恳求刘郁芬:“兰江兄,我支撑不住了,能否让我的部队从陕西退往甘肃?”

刘郁芬说:“甘肃不但路途遥远,而且咸阳以西土匪遍地。我军东进以后,甘肃已成为马家军的天下,根本不容你我弟兄回去。再说,蒋介石已下了死命令,一定要收复陕、甘,不给西北军死灰复燃之机。因此,西撤的想法无法实现。我看不如渡河去山西再说。”

在此情形下,宋哲元只得命令部队渡河去山西。到达山西后,一清点人数,宋哲元痛心疾首,中原大战之初,他的人马有5万多人,如今只剩下万把人了。

宋哲元赶到太原去见冯玉祥,经冯同意,收编了流落在晋南地区的西北军残兵败将,与阎锡山的晋军一道,统统被张学良收编。

至此,冯玉祥、阎锡山经营了几十年的军队,除了投降中央军的一部分以外,全归张学良指挥了。冯玉祥、阎锡山通电下野,中原大战终于结束了。

张学良春风得意,于11月12日到达南京,与蒋介石见面,共坐江山。二人协商,蒋主黄河以南,张主黄河以北,平分天下。张学良将副司令行营设在北平,重温故都繁华,享受歌舞升平。

1931年5月,张学良患伤寒病,住进北平协和医院。在冯玉祥的策动下,石友三于7月中旬发动反张战争,占领石家庄,乘胜向保定进攻,与于学忠部展开激战,东北军主力纷纷进关护驾。石友三部在中央军刘峙和于学忠的夹击下,最终失败了。此时,东北境内的部队不到20万人,造成边防空虚,给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一个有利契机。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军在张学良的命令下,放弃抵抗,退进关内,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东三省。张学良成了国人指责的对象,他的辉煌地位开始江河日下。

“九一八”事变后,国内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越来越高。蒋介石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命令东北军去“围剿”红军。东北军被蒋介石调来调去,成了内战的炮灰,最终导致了“西安事变”的发生,这是后话。

中原大战的最大恶果是造成国势日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加剧,从此国难当头,终于一步步发展到1937年的“七七芦沟桥”事变。

中原大战的另一大恶果是直接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经济,使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据当时的统计资料表明,人民的生命、财产直接损失高达6.5亿元,间接损失更是无法统计。“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中原大地承受的苦难太多、太沉重,惹得黄河母亲一次次冲天大怒,水漫长堤,卷去了文明,泛滥了落后、愚昧。

中原大战是一场斫丧国脉的、强加在人民头上的不义战争!

中原大战已过去整整90多年了,当年活跃在战争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大多早已作古,昔日的战争创伤已经抚平。但是,在黄河翻卷的涛声中,在开封、郑州、许昌、洛阳、商丘等老城市的残垣断壁上,在夕阳残照中和秋虫蟋蟀低吟里,依稀有西北军的影子;黄土陇头仍埋藏着生了锈的大刀片;在老百姓的口中,冯玉祥、张学良等都成了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家喻户晓。遥想中原大战时的风云人物,指挥千军万马,的确威风凛凛。但是他们在中原大地上究竟做了些什么,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本文即将结束之际,借用毛泽东同志的一句诗词作为结束语: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67572.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