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2月,中央军委下发文件,批准原北京军区司令部参谋长钟伟离职休养。然而,作为一名曾经身经百战的将军,钟伟并不愿意就此赋闲在家,总觉得自己老当益壮的他,很快找到了自己的老首长黄克诚,委婉地表达了工作的意愿。
面对钟伟的要求,黄克诚表示,他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其实已经完成了,如今已经是新一代军人,会延续他们的“红军精神”。说到最后,黄克诚委婉地劝道:“你就安分守己地待着吧,有工作自然会找你的。”
可是,钟伟却并不甘心,一向心直口快的他着急道:“我们都不去传播毛泽东的思想,还谈什么‘红军精神’?”
听见钟伟这样直呼毛主席的名讳,黄克诚气得举起手里的拐杖,直接指着钟伟道:“钟伟,我看你个老小子真是忘了本,忘了主席怎么带你闹革命的!就你一口一个‘毛泽东’,大家都习惯喊毛主席了,还有谁习惯直接喊主席名字的!”
气归气,可是,黄克诚也知道,钟伟的耿直性格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实际上,这位曾经被称作是“中国的巴顿将军”的勇猛悍将,从多年以前,就凭借着耿直和坦诚,被无数人所敬佩、称赞——
一、动荡里的成长
随着一部军旅电视剧《亮剑》火遍大江南北,“李云龙”也凭借着执着耿直、心直口快的形象走进了千家万户人民群众的心中。不过,鲜少人知道,“李云龙”这个角色的原型之一,正是中国的开国少将之一:钟伟。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第一声枪响,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炮火;而就在辛亥革命过去半个月后的26日,在武昌城的东南方向,一座以蜿蜒流淌的平江命名的县城里,一个男婴在钟家呱呱坠地。
相对幸运的是,在童年时期,战火并没有烧到这个位于崇山峻岭当中的小县城中,小钟伟因此得以平安健康地长大;
不过,随着革命的浪潮逐渐推进,共产主义的思想逐渐传到了平江县内,中共中央的地下党组织在当地发动群众,宣传新思想,为当地的青年带来了新的思潮。
1928年初,地下党袁克歧暗中在钟伟家借住,同时为钟家人讲解共产主义。在袁克歧的鼓励下,1月,钟伟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而就在半年以后,起义部队抵达了平江县,枪炮声笼罩了这座曾经平静的小城。
在钟伟后来的回忆里,第一次听到枪炮声时,他还以为是谁家红白事放的炮仗:“袁老师说那是枪声,我虽然嘴上没说,心里却像揣着个兔子。后来要硬着头皮进城了解情况,别人都说我挺勇敢,其实我怕得腿肚子都在抖。”
1930年,钟伟加入工农红军,开始跟随部队走上战场,并且从共青团员正式转为一名共产党员。随后,钟伟历任了政治部宣传队队长、政治委员、政治部青年科科长、政治委员等职务,并跟着中共中央先后参加了前五次“反围剿”作战,积累下了诸多丰富战斗经验。
1935年,钟伟跟随红军开启了漫漫长征路。当时,他的首长正是黄克诚,在黄克诚的指挥下,钟伟率领红十团警卫班成功夺下了娄山关,打开了红军主力部队的前进道路。
那段岁月,是钟伟在战场上最为骁勇拼命的岁月:
1936年,钟伟先后参加了东征和西征战役,抵达豫南地区时,钟伟在李先念的指挥下,顺利将当地一支土匪武装队伍收编,并且很快将其从不到一百人的“土民兵”、扩编训练成了一支高达三千余人的抗日有生力量。
这支队伍后来成为了豫南抗日根据地的“主力干将”,而钟伟也在一场又一场战斗中成长。从1936年,到抗日战争结束时,钟伟从一名普通的团长,已经升任到了副旅长的位置,而他也从一开始面对敌人时的“嘴巴和喉咙发干”,成长成为面对敌人指挥若定、坦然无惧的一名高级军事将领。
——抗日战争的硝烟与战场,为中国磨砺出了一个性格耿直的“猛将”、“悍将”。
二、靠山屯战斗
在钟伟参与过的数场大小战斗当中,有一场战斗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忽视的,那就是“靠山屯战斗”——
1946年冬,国民党军决定推行所谓的“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作战计划,集中四个军的兵力向南满发起了进攻,企图歼灭东北民主联军,彻底夺取南满,从而彻底占领东北。
为了粉碎国民党的作战计划,在1947年1月到3月期间,中共中央制定了“三下江南”的作战计划,即指挥东北联军三次南下渡过松花江,给予敌人“迎头痛击”。在这当中,由钟伟主要带队推进的“靠山屯战斗”,成为了“三下江南”作战过程中最为精彩的一场战斗:
1947年3月8日,时任东北野战军二纵5师师长的钟伟接到了上级林彪的命令,要求他尽快前往中长路,配合一纵歼灭大房山附近驻扎的敌军;
次日,钟伟率部抵达靠山屯西南,就在队伍准备原地休整时,钟伟突然听到不远处的姜家屯和王奎店有嘈杂的人声远远传了过来。很快,侦察兵传回消息,西南方向传出噪音的,居然是敌军87师262团足有两个营的兵马。
一见到有敌情,钟伟顿时兴奋起来——原来,在前两次“下江南”的战斗当中,钟伟率领的5师一直没有“捞到大仗打”,尽管队伍一直在跟着指挥四处跑,可是干的都是配合和破坏的工作,无论是将领还是战士们,早就已经“憋坏了”。
这次,钟伟经过短暂地观察,很快发现对方是刚走到这附近,正是又疲又累的“立足未稳之敌”,可以尽快“吃掉”;可是,当时的二纵政委却并不同意钟伟的想法,认为应当尽快率部东进,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全大局。
双方意见相左,讨论了许久,钟伟始终觉得,违抗上级命令固然不对,但是战机稍纵即逝,应当灵活变通。眼看着对面敌军就要离开,钟伟急得当场拍了板:“就留在这里,打它丫的,打错了砍头我担着!”
随着钟伟一声令下,5师迅速上前,很快围攻并歼灭了位于姜家屯的一个营;然而,王奎店的另一支营队却反应迅速,他们且战且退到了靠山屯附近后,借助当地地形开始严密防守,战况一时胶着。
为了解决敌人,钟伟一边指挥5师继续围攻打援,一边直接给林彪拍电报,在简单汇报了现在的战况后,钟伟直接表示“现在正是歼敌好时机”,要求林彪把一纵调来和他打配合。
另一边的林彪在收到钟伟的电报后,很快认同了钟伟的做法。按照当时的战况,林彪很快将歼灭大房身敌人的计划改成了“监视敌军动向”,并下令一纵1师、6师、二纵和六纵尽快向靠山屯集结,集中主力歼灭敌军88、87师。
在钟伟的指挥下,5师不仅打了个漂亮的“靠山屯战斗”,全歼了敌军88师整一个团的力量,更是在这之后拖住了敌军前来增援的87师,配合一纵、六纵在郭家屯全歼敌军87师,为“三下江南”作战计划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战斗结束后,有人笑言:“钟伟这是‘本末倒置’啊,居然把林彪都指挥了!”
林彪则肯定地道:“我们都得像钟伟一样,有勇气打违令的胜仗!”
三、中国的“巴顿”
在中国老一辈的革命先辈记忆里,钟伟是个“酷爱打仗的人”。据说,只要听说有仗打,钟伟就像见到久未谋面的恋人一样,“后脑勺都能乐开花”。尤其是在开会分配战斗任务时,钟伟绝对是一群里“抢硬仗最积极的那个”,一旦分给别人,钟伟还会一直在后面念叨:“该我们上了吧?”
自然,喜欢打仗的钟伟在战场上也有不输于任何人的优秀天赋。在战场上,钟伟有一手“绝活”,那就是“听声辨位”,只靠对面的枪响来判断敌人的虚实、多寡;
而在别人眼里,钟伟有决断,敢直言,冲锋起来更是勇猛凶狠,“不要命似的”。有人曾经评价他“勇猛似虎,机警似鹿,又狡猾得像个狐狸”,而他曾经率领过的东野5师,也在后来的资料中被人称之为“东北部队中的头等主力师”:
“该部队突击力最强,战斗经验丰富,攻防兼备,以猛打、猛冲、猛追‘三猛’著称。”
实际上,就和《亮剑》中的李云龙一样,钟伟在战争以外,也有着堪比“无赖”的性格,而他肚子里的“狡猾”,也让不少人既佩服得五体投地、又拿他实在是“无可奈何”——
据传闻,在钟伟率部攻破文家台后,部队多了一大批国民党俘虏,这其中,有许多高层军官藏匿在普通士兵的队伍当中“滥竽充数”;
为了分辨是军官还是士兵,钟伟直接集合所有俘虏在操场上跑步,果不其然,那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军官没跑几圈都“现了原形”,一个个累得气喘吁吁;而钟伟只下令把掉队的全都抓起来审问,大部分都“一审一个准”,钟伟的这段轶事也在后来被拍进了电视剧《亮剑》当中。
有趣的是,钟伟的“小聪明”可不仅用在对敌上。在钟伟的老战友刘如言的回忆当中,每次遇到攻城战的时候,钟伟都格外兴奋,因为这意味着他终于又可以给自己的部队“扩充补给”了!
不过,他高兴,别人却不一定了。1947年秋天,在成功攻破郑家屯以后,钟伟兴之所至,挥毫泼墨地写下了无数张“五师缴获”的封条,一一分给自己麾下的战士们;
战士们也不“示弱”,无论是缴获的枪支弹药,还是军需物资,只要“路过”眼前,就一定会被贴上钟伟所写的封条。
巧合的是,当时东野某队的弹药车从旁边路过,临停休息,战士们一看箱子没贴封条,立刻冲上前,三下五除二地把车给卸了,车上的弹药武器全部“充归己有”。
运送弹药却遭到了友军的“打劫”,负责这批军火的部队气愤不过,拉着钟伟闹到了东野总部。结果,直到领导面前,钟伟都始终“振振有词”,他指着箱子上战士们贴好的封条,理直气壮地说道:“你看看,这就是我们的,有封条为证!”
眼看对方还要反驳,钟伟直接说道:“什么你的我的!这都是我们八路的!”
1955年,钟伟被授予少将军衔。二十年后,总参部引进译制片《巴顿将军》,电影里个性鲜明、勇猛能干的巴顿将军形象一出现,不少老将军们就忍不住撇嘴道:“这人有什么稀奇!不就是钟伟嘛!”
钟伟的“巴顿”之名,就此“落实”了下来——
四、“一根筋”的父亲
在战场上面对敌人时,钟伟肚子里能有“八百个心眼”,可是,在对待自己家人时,钟伟又变得特别“一根筋”:
年轻时,钟伟跟着队伍东奔西走地革命、打仗,家里孩子的成长,被这个做父亲的不可避免地忽视掉了,而这也成为了钟伟心里的一根刺。
所以,在建国后,钟伟将家人全都接来了北京,一家人终于得以在北京团圆。彼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四处都洋溢着勃勃生机,而钟伟也和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们一样,寄希望于新中国的和平与安宁。
然而,让钟伟万万没想到的是,某天傍晚,大儿子钟戈挥兴冲冲地跑回家,给钟伟汇报了一个“晴天霹雳”——
原来,从幼年起,钟戈挥就知道自己的父亲是战场上驰骋征战的将军,他非常崇拜指挥若定的父亲,更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那样的人才,盼望着有一天能像父亲一样,走上战场,保家卫国。
所以,在长大后,钟戈挥悄悄报名了中国飞行员的选拔。经过层层体检与筛选,钟戈挥终于拿到了各项指标合格的录取通知书,他迫不及待地拿着这份好消息,想要和父亲一起分享。
没想到,得知此事的钟伟勃然大怒:“谁叫你去当兵的!仗我都替你们打完了,当兵干什么!你们这一代应该搞建设!建设!”
父亲的反对,让钟戈挥错愕不已;可是,钟伟的话,也同样带着身为父亲关心子女的拳拳之心,而钟伟的子女也非常理解父亲的想法。所以,在这之后,钟戈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而钟伟的二儿子和三儿子也先后都考入了清华大学,就读工程物理系;
与此同时,钟伟的大女儿考入了北京航空学院,在飞机制造工艺系就读,小女儿则和大哥一样,成为了北大的一名校友。兄弟姐妹们都在自己的领域中发光发热,秉承着父亲的志向,为新中国的建设而奉献着自己的光芒。
子女们在不断前行,钟伟也始终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岗位。尽管年事已高,可是钟伟始终希望能够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1980年12月,中央军委下发了为钟伟的平反文件,批准他按照“行政7级”的待遇离职休养,后又为他提高为大军区副职的待遇;
可是,“闲不住”的钟伟压根不愿意赋闲在家,在得知自己已经被中央批准休养后,钟伟又跑去找黄克诚“要工作”,这才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五、结语
1984年,已经73岁的钟伟一病不起。在临辞世前,钟伟留下了一份遗嘱,其中不仅提出不要追悼会和灵前告别,更是将当时家里值钱电视机与冰箱全部申请充公,作为他此生中最后一笔党费。
1984年6月24日,钟伟病逝于北京,这位个性鲜明、勇猛“狡猾”的“中国巴顿”,就此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对于那一代无产阶级的革命先辈们来说,战斗的岁月令人难忘,可是来之不易的和平更值得珍惜。如今,我们生活在蓝天下,沐浴在阳光中,更应当铭记先辈们的付出与奉献,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能共创美好未来!
参考
书籍《东野名将·新华社军事记者的第一手采访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