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盟委员会对外发布公告,确定将于7月4日开始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反补贴税,此次加征税率15%~40%不等。
这是继美国宣布加征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关税至100%之后的又一“关税大棒”。
难道这种“小院高墙”似的方式,真的能浇灭中国电动汽车如今“火热”的出海势头吗?
01
又一“关税大棒”
去年10月,欧盟委员会启动了一项针对从中国进口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以确定是否需要对中国出口的电动汽车采取惩罚性的关税政策。
不到一年的时间,欧盟还是把这双靴子穿出来了,而且,还是双加了增高垫的靴子。
今年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对外宣布,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因其不公平的补贴,进而严重损害了欧盟电动汽车生产商的利益,故决定要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具体税率分三大档。
其中,有包括比亚迪、吉利汽车和上汽集团在内的三家中国汽车生产商被抽样调查过,对此将分别加征17.4%、20%和38.1%的关税。
对于其他配合调查但还未参与抽样的中国电动汽车生产商将被加征21%的加权平均关税。
而对于不配合调查的中国电动汽车生产商则将被加征38.1%的关税。
欧盟委员会表示,如若与中方还是没有讨论出有效解决方案,那么这项关税政策将在7月4日起开始正式引入。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所说的关税政策是在原有关税税率10%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如若比亚迪将车出口到欧盟,需要被征收27.4%的关税;对应的,吉利汽车和上汽集团则分别要被征收30%和48.1%的关税。
其实,不止欧盟一家对中国电动汽车实施这类关税政策。
今年5月份,美国也对外公布在原有对华301关税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自华进口的电动汽车的关税税率。具体来看,将原有的25%税率提高至100%。
如今,欧盟紧随其后,再次给出了总计近50%的市场准入门槛,“关税大棒”再次挥向中国电动汽车领域。
02
“小院高墙”下的机遇
在如今这个追求开放合作共赢的市场环境下,欧盟出台的这种带有针对性的关税政策,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小院高墙”性质的政策。
在这样“小院高墙”性质的政策下,反对的声音也是层出不穷。
像德国、瑞典和匈牙利政府从一开始就坚决反对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包括宝马、大众、奔驰等在内的车企也是一致认为实施这一政策只会弊大于利。
其实,不管国际上会出台什么样的政策,双标或者说离谱,我们最在乎的终究只有一件事:对中国有何影响?
这里,先把视线转移到我国电动汽车的出口情况。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2%。从市场上来看,中国电动汽车出口以欧洲和东南亚市场为主,并没有在美国完全发力。
据统计,去年中国向欧洲出口了64万辆纯电动汽车,占比41.27%,出口金额达1325亿元;而向美国出口的电动汽车约为2~3万辆,总价值仅为3亿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21亿元左右。
而根据欧盟委员会去年披露的数据上看,中国在欧洲出售的电动汽车市场份额占比达到了8%,预测将在2025年市场占比会增长到15%。
从这点来看,美国对我国电动汽车挥的这一“关税大棒”影响力是有限的,而相反,欧盟效仿美国实施惩罚性的关税政策,对我国电动汽车、或者说对彼此电动汽车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不过,福兮祸之所伏,挑战中也总是会孕育着机遇。
前段时间,匈牙利成功吸引比亚迪前来合作建立欧洲第一家工厂,下一步还希望与长城汽车沟通建厂合作。除此之外,西班牙也准备与奇瑞展开电动汽车建厂的合作;意大利也正与东风汽车进行合作谈判......
所以说,和美国那般“关门式关税政策”不同,欧盟市场还是有很大机会的。在欧盟市场,出海建厂除了可以减少运费、税费,节省成本之外,也是当前比较相对受欢迎的方式。
或许这一“高门槛”政策的出台,真的会再次掀起一波中国电动汽车“另类出海潮”。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76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