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国民党军调集百万大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我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英勇抵抗,奈何敌我力量悬殊,最终反围剿失败。
自此,中国工农红军为保存革命火种,被迫放弃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战略转移,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由此开始。
那么,在红军的长征时期,又是哪里来的钱维持部队生存呢?
要知道在中央苏区赣南一带,可是有着大量的钨矿,此前红军就是靠和粤系军阀陈济棠,做钨砂贸易来补充军费,而离开中央苏区后,自然就没有了钨砂大宗军费收入,那又是哪里来的军费呢?
其实,凭借此前的钨砂贸易和其他收入,中央苏区红军长征前随行的家底,包括有80余万资金,90余万石粮食,以及每名红军战士还会随带7天左右的粮食和活动经费(用于长征途中物资购买)。
在长征出发前,朱德总司令曾亲自写信给陈济棠,望粤军停止作战,方可恢复钨砂自由贸易。
其实,陈济棠自然是懂红军的意图。所以,陈济棠便命令前线军队后撤,并且告知红军有任何军事行动要提前告知,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武装冲突。
同时,陈济棠也要求红军只是借到广东,而不会深入广东腹地。当然,作为一派军阀的陈济棠,也不是大发慈悲让路给红军,而是看中了赣南的钨砂,一旦红军离开便挥兵北上占领赣南。
当然,不管陈济棠是出于什么目的,只要粤军愿意让路,就对于红军有利。所以说,在红军长征初期,资金和粮食都是比较充足,转移环境相对安定。
直到湘江战役爆发,红军才真正进入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当然,中央红军初期的物资即便充足,如果不进行其他收入渠道的拓展,很容易坐吃山空。
所以,在长征途中,从敌人手中缴获武器弹药和生活物资,便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
正所谓: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没有吃、没有穿,自有敌人送上前!
在四渡赤水战役中,我军用高超的指挥技巧和机动能力,不仅摆脱了敌人的追击力量,还缴获了大量粮食和衣服。
这些战利品,便为红军部队的战斗生存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增强了我红军将士的抗敌决心。
当然,我军并不满足仅依靠战斗缴获来获得物资,而是大力发挥情报战的能力,对于各地敌人进行财产没收。
所以,在长征的一大段时期,红军有一个明显的经济增收方式,便是打土豪。
这里可以简单科普一下,当时的“土豪”认定方式如下:
养殖禽栏中,如果牲畜特别多就是土豪。
看灶台,如果有厚厚的油污就是土豪(当时只土豪家生活质量高,经常吃肉才愿意大量用油)
看农具,如果农具特别多,种类齐全就是土豪(穷苦百姓自用农具很少,多农具的门户要给下人和佃户使用,所用农具就多)
当时,红军部队进入各地后,开始大力在乡村等地开展土地运动,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房产和其他财产等,并解放当地穷苦百姓,重新分配土地和粮食。
同时,还有没收地方官僚资本、买办资产阶级、反动分子等敌对势力的财产,来进行长征革命事业。
当然,红军的纪律相当严明,打土豪也不是乱打,也不是每支部队都可以打土豪,而是专门设立“没收委员会”,专门负责筹粮、打土豪等事务。
然后,没收而来的物资和钱款,先是由“没收委员会”进行专职保管,然后再按照需求分发到各个部队。
1934年10月20日,中央红军没收15家地主财物,筹款3万多元,筹衣被1200多件,筹粮很多,极大缓解了部队的物资窘境。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贵州桐梓作战胜利,并在附近山洞,找到了黔系军阀藏匿的6万银元、还有大量的粮食等生活物资。
当时,红二方面军在长征期间,累计筹集到革命经费21万银元,还有支撑部队行军到陕北的口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在矿霸屋里,搜查到1.6万银元和3千余担粮食)。
然后,这些没收的敌人财产,被用于在各地购买生活物资,维持军需。比如,红军进入遵义城后,便将城里的毛巾和雨鞋采购清空,就连仓库的货物都被采购一空。
就这样,依靠红军一路打土豪没收的资金,以及“运输大队长”的一路后勤供给,这笔物资给长征后期的红军提供了重要支持。
其实,红军在过草地之前,一直都是有着稳定的经济来源,大规模的缺粮饥荒就是在过草地期间发生的,不少英勇的红军将士便是牺牲在过草地途中。
1936年,时值红军长征后期,当宋庆龄先生得知红军的艰难处境后,便直接将孙中山去世时留给她的抚恤金拿出,再将自己在上海的屋子抵押出去,最终筹集了5万银元,连忙向中央红军汇去。
这笔雪中送炭的5万银元,极大缓解了当时中央红军部队的粮食和衣物等难题,也为长征的三大红军主力会师奠定了基础。
1936年10月,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顺利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历经2年多,跋涉25000余里、战斗600余次,损失9万余人的长征终于宣告结束!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89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