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先秦的奴隶制社会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实施“子承父业”的继承制度,三皇五帝的时候,尚且是公天下的立贤制度,但到了夏朝大禹的时候,他的儿子启直接继承皇位,建立夏朝,从这时候开始,天下开始由一家人世袭。
经历商朝到了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共同实施代表着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确立,也是后续数千年之中约定俗成的规矩,比如秦始皇在病危之际就准备将皇位传给自己的长子,但因为当时宦官之间勾结,致使皇位传到了庶子胡亥手里。
虽说现实的情况如此,但注重血脉传承的中国人一直奉行嫡长子继承,即使发生了死亡或变故,也是会在皇帝的其他子嗣之中选出最适合继承皇位的人,但汉朝却有一个例外,他就是汉桓帝,作为一个血缘疏远的皇室远亲,为何能继承皇位呢?
汉朝的制度
众所周知,两汉时期是我国走向强大的时代,尤其是西汉。虽说在西汉初年,因为汉高祖刘邦和项羽长达五年的楚汉之争,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了进一步破坏,即使最后刘邦获胜,西汉初年的经济也十分萧条,皇帝出行甚至凑不齐一样的马。
所以西汉初年推行黄老思想休养生息,也有了接下来的文景之治,为后续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打下了基础。
但刘邦没想到的是,以韬光养晦为本意的他无意间对诸侯进行了放任,尤其是世袭了几代之后的汉武帝时期,权威日盛。
当时一些势大招摇的诸侯,出行的场面甚至要超过皇帝,这让继位的汉武帝十分不满,甚至有些畏惧。
这些先皇留下的庞大诸侯,要杀死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削弱其势力来实现平衡,于是接受臣下建议,开始实施推恩令。
即作为诸侯王,允许将自己的封地册封给自己的子孙,成为更小的诸侯国,子孙可以继续向下册封。这其实是汉武帝的阳谋,因为没有强制性,是否册封都是由诸侯王自己说了算,也就是说,如果不进行册封,很容易引起诸侯内部的竞争。
如果进行册封,依然会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与其子孙斗的不可开交,不如老老实实向下册封,于是推恩令得以实施,这就让西汉时期出现了许多大小不同的诸侯王名称,虽然在数量上极多,但只要向中央报备,它就是合法的存在。
从当时西汉的情况来看,那些乖乖向下册封的大诸侯王基本都是西汉皇室的血脉,因为是竖直向下的直系册封,所以和皇室的关系是非常近的,这种西汉时期的制度一直延续到了东汉。
东汉末年时期的皇亲国戚频繁出现就可以看出,当时刘备就是被不断册封之下的没落皇族,当刘备在汉献帝面前表露自己身份之后,汉天子刘协曾下令取出了宗族氏谱进行查验,虽然传承久远,但记录十分仔细,一番证明之后,也是确认了刘备“皇叔”的身份。
同时也说明,刘备虽然是汉室宗亲,但却是叔叔辈的旁系,或许可以身份高贵,但只要天下不出现什么巨大的变动,是完全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
因为早在汉武帝的时候,就是皇帝的子嗣继承皇位,虽然不一定是嫡长子,但必须是直系子嗣才有资格继承。
说到这里,在汉献帝刘协之前,有一位汉桓帝刘志,明明是皇帝的远亲,但却堂而皇之地坐上了皇帝的位置,这究竟是为什么?
汉桓帝巧合之下的皇位
刘志虽然是东汉末期的诸多皇帝之一,但他的名号却一点也不陌生,因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之中曾点名批评了这位皇帝,即“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大致意思就是说,每次一说起汉朝衰败的事情,刘备就会不断唾弃指责汉桓帝和汉灵帝。
那么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呢,又是怎么能做了东汉的皇帝,这还要从他的出身说起。
《春秋公羊传》之中曾强调,“后人后者为之子”,表面上是说,继承皇位的人一定是皇帝的儿子。这句话并不是很严谨,因为它只强调了父子关系,并没有明确表示血缘关系的亲疏,只要皇帝一声令下,无非就是一个称呼的问题。
汉桓帝刘志,就像是和后来刘备一样的汉室宗亲一样,已经不知道在推恩令的作用之下将自己划分为了第几代诸侯。
皇位的继承就像是现在的遗产划分一样,如果按照正常的顺序来继承,刘志这样的存在已经被排序到十几名开外,根本没有当皇帝的可能。
再看他的家庭背景,其实和后来的刘备差不多。在东汉末年,即使是朝廷上的汉室皇族都无比落寞,大权时常掌握在权臣手中,地方上分封的所谓诸侯就更加落寞,分封的越久远,家庭状况就越不堪,所以刘备作为一个旁支,已经是靠卖草鞋为生的存在。
汉桓帝的家族也是如此,因为汉朝总体上的衰落,直接影响到了旁系氏族的发展。
在当上皇帝之前,汉桓帝家族直至一个封爵在偏远地区的县候,父亲如此,祖父也是如此,当时这类情况在东汉十分常见,朝廷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地位还不如朝中皇帝宦官。
平常连进宫面圣的机会也不会有,但生逢乱世,乃是机会多多,属于刘志的机会很快到来。因为他和刘备相比,在血缘关系上要更加接近皇族,虽然父亲和爷爷都不是皇帝,但自己的曾祖父却是汉章帝。这种关系虽然看起来比较凌乱,但却是汉朝实打实的一种隐藏制度。
那就是宗族父子,其中涉及到一些子嗣过继的问题。
当时本来是顺帝作为顺位继承的方式当上皇帝,后来也实现了,但并没有继续继承下去,因为他唯一的儿子病逝了,因为后继无人,所以改为汉章帝的玄孙质帝来继承皇位。
其实从这里开始,东汉皇位的继承已经发生跑偏了,因为其中一位皇帝没有子嗣,所以改为最近的旁系来继承,然而这位汉顺帝并没有给东汉留下继承皇位的子嗣。所以朝廷官员想出了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从旁系之中拉人来继承皇位。
因为皇帝的频繁更换,东汉朝政的大权基本被外戚完全掌控,虽然早年汉武帝时期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但汉武帝还有处理的能力,现在的质帝和安帝根本没有能力解决这种局面,所以皇帝究竟来源于哪条血脉,其实是取决于外戚。
顺帝的正统因为后续子嗣的接连死亡几乎完全断绝,根本没有办法继承,就在这个时候,外戚官员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大权,再次上演了宗族父子的册立,即将汉章帝的玄孙刘缵接到宫中来,考虑让他继承皇位,但当时没有后代的顺帝,按关系算是他的叔叔。
在外戚宦官的操作之下,刘缵以“汉室旁支血脉”的身份被过寄给了顺帝当儿子,只要仪式完成,他就是名正言顺的皇子,也就是后来的质帝。
但还没过多久,这位皇帝就被人毒杀了,顺帝,冲帝,质帝都没有任何直系后代,但是汉朝还是要延续,因此,外戚梁氏和朝中宦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为了防止有人再暗下毒手,关系太过疏远的子孙自然不能成为最佳人选。
商议之后,清河王刘蒜似乎是最合理的人选,因为他也是汉章帝的玄孙,但最终还是被否定了。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从年龄上看,他已经成人,相比于那些年轻的皇帝更难掌控。
第二点就是早年的时候,刘蒜和外戚存在矛盾,当年册立质帝的时候,已经放弃了刘蒜一次,如果让他重新登上皇位,那么便是外戚权力的直接威胁,并且刘蒜是当时诸多文官支持继位的人选,如果外戚选择妥协,那么很容易引起朝廷对立。
第三点,对于外戚而言,刘蒜一旦继承皇位,就会失去宦官的支持,因为宦官集团在早年的时候也和刘蒜存在一定的矛盾,依然他顺利继承皇位,容易引发朝廷争端,和宦官的敌对关系也不利于外戚的长期发展和掌权。
在一番选择之后,梁太后力排众议,放弃了从平辈之中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想法,认为汉章帝的曾孙子刘志是“以社稷之重,考宗室之贤,莫若蠡吾侯志。”
刘志便是汉桓帝,最重要的是,当时的他年仅十五岁,在什么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就坐上了皇帝的位置。
这便是汉桓帝皇位的由来,因为汉室的衰退,皇帝几乎没有可用的子嗣,再加上外戚干政,刘志瞬间从偏远地区的封侯摇身一变成为皇帝。
不过刘志虽然当了皇帝,但自身依然是平庸无能之辈,因为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在当了皇帝之后,反而加重了汉朝的危机。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6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