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是个家长都默认的“穷养男孩”的终极理念

三十尤娱2024-08-01 19:55:00  110

在这个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时代,一部描绘"穷养"教育理念的电影《抓娃娃》却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影片通过马成钢一家的故事情节,反映出社会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穷人家的男孩要吃足了苦头,方能成才。

马成钢原本是家资万贯的富豪,妻子春兰也是位娇生惯养的大小姐。

他们的大儿子马大俊,自小就被宠爱有加,房车游艇、豪宅跑车应有尽有,长大后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看着这个混吃等死的儿子,马成钢夫妻俩担心小儿子马继业也步了哥哥的后尘,于是孕育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穷养"计划。

他们雇佣了一帮专家顾问,在市中心找了一栋破旧的老居民楼,布置成一个贫困潦倒的家庭环境。

马成钢拿出全部的演技,蓄起灰白的络腮胡子,扮成一名操劳的穷苦父亲,头发被专门染白以伪装岁月的沧桑。

春兰则完全卸下妆扮,素面朝天打扮成一位朴实的家庭主妇,将自己的珠宝首饰全部锁进保险箱。

两人更是请来一位"瘫痪"的老奶奶,让马继业从小就学会尽孝侍奉。

就这样,马继业自小就置身于这个"苦难家庭"的虚假环境中。

他们住进那栋陈旧破败的居民楼,家里除了几件最简陋的旧家具外一无所有。

马继业从未吃过冰淇淋,不可以玩游戏,每天要步行5公里上下学,路上还要被马路边的流浪汉驱赶。

晚上回到家中,他就坐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发奋读书,被父母灌输着"只有考上清华北大,方能改变命运"的理念。

除此之外,马成钢更请来了一帮伪装成街坊邻居的员工,时不时在马继业面前表演一出节目,给予他生活上和学习上的指导,塑造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学习环境。

比如有位假扮的大爷,经常在马继业面前挥毫泼墨,作为孩子学习书法的示范。还有个自称街头艺人的"叔叔",却能源源不断吟诵各种文化典籍,成为马继业的语文学习导师。

马继业似乎完全被这个"苦难童年"所改造,他勤恳上进、孝顺父母,成为了一个"望子成龙"的模范好孩子。

尽管家徒四壁,他还是把最后一本绘本书当成了宝贝,翻来覆去读了无数遍。

直到有一天,他无意中撞见了父母的秘密会议,才发现家里根本就不是那么穷困,而是被家人精心编造了一出孩童"穷人戏码"。

贫穷为什么能锻炼出"真男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贫穷似乎与"男儿气概"有着天然的联系。

古语有云"肯吃苦方为人上人",正是对于男子汉吃苦耐劳精神的赞颂。我们习惯性地将贫穷和磨难,视为男孩成长的必修课。

一方面,我们期望男孩子能从小就经受锻炼,学会面对困境不放弃。

穷人家庭给了他们足够的历练,自小就要承担家里的重担和杂活,比如放学后马继业就要在外头捡破烂瓶子补贴家用。

从中培养了勤劳和责任心,古训"男儿自幼入于锻炼,始入于艰苦"就是这种观念的写照。

另一方面,我们认为贫穷能够锤炼出男孩子的坚韧意志。

只有吃足了苦头,遭受过磨难,男孩才能真正长大成熟,赢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都要建基于吃足了苦的磨练之上。

马继业就是典型的"穷养"对象,家境寒微却求学勤奋,他每晚都要靠着昏黄的煤油灯读到深夜,被同学戏称为"小油锚"。

可以说,这种"穷养"、磨练男孩的教育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中国人的思维定式之中。

即便是马成钢这样的富豪百万家长,也深受其影响,对儿子马继业实行了极端的"穷养"计划。

他们夫妻俩本可以衣食无忧,过着优渥安逸的生活,却不惜在人生的黄金时期伪装穷苦,只为给儿子一个"吃足苦头"的教育环境。

穷养会造就"富贵"命运吗?

马成钢夫妻给马继业营造苦难环境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穷养"来磨练男孩的意志品行,最终能够考上名校,培养他成为未来事业的接班人。

然而,这种"为你好"的动机,是否就能让孩子从中获益并得到真正的成长呢?

弗洛伊德在其心理学理论中提出,"文明的进步是建立在压抑人性的基础之上"。

穷养教育在给予男孩历练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压抑和扭曲了孩子纯真的童年和个性特质的自由发展。

电影中马成钥为了"穷养"儿子马继业,不惜伪造了一个"苦难家庭",让儿子从小就生活在虚假和被操控之中。

这种做法固然能给孩子一些历练,但更多的是对孩子人格和自主权的剥夺,是一种欺骗和控制。

每当马继业因为生活环境太过窘迫而流下眼泪时,马成钢夫妻就会暗自窃喜,认为"穷养"终于开始见效了。

马继业在影片中虽然表现得勤恳上进,但其实内心一直徘徊在自卑和困惑之中。

当他发现家里根本就不是那么穷困,曾经对父母的所有孝顺和感激都好似成了一场闹剧。

影片结尾他捡起矿泉水瓶,笑容背后不无讽刺意味,似乎在嘲弄这一切都只是儿时的"穷游戏"。

可见,这种极端的"穷养"教育,在给予孩子历练的同时,也给孩子的心理和人格发展带来了隐藏的创伤和扭曲。

孩子们被迫压抑了本该纯真的童年期,过早承担了来自外界的巨大压力。马

继业童年时期受到的精神摧残,使他在长大后仍然难以完全摆脱"捡破烂"的习惯,这与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马继业即便最终考上了心仪的体育院校,在世人眼中也算是"成功人士"。

但他内心的创伤和自卑因素,却无法轻易磨平。

影片留给观众的最后一个画面,就是马继业在赛场边捡拾着矿泉水瓶,那已然成为了他身上难以抹去的习惯。

反思传统教育理念的局限

面对当代社会的快速变迁,我们有必要反思传统的"穷养男孩"教育观念中的种种局限和片面性。

贫穷固然可以给孩子带来一些磨练,但贫穷本身并不应被理想化或者将其等同于"历练"。

正如马继业的遭遇所示,过于极端的"苦难环境"并未让他获得真正的自我发展和成长,反而在心理层面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反,我们应该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在无忧无虑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马大俊就是一个反例,尽管他从小被溺爱娇生惯养,房车游艇唾手可得,长大后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但也未尝不能通过其他积极的方式来历练自我,重新燃起斗志。

电影结尾,马大俊挑战了登顶珠峰的艰难目标,在亲友们的质疑声中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终于找到了自我实现的精神高度。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95517.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