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全民买基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股市的牛市还是熊市,公募基金行业常常处于舆论焦点,尤其是当市场出现较大波动,导致投资者亏损时,这种关注度更为显著。2023年中国证监会发布相关政策,旨在强调淡化明星基金经理效应,强化基于平台化、团队化、一体化、多策略的投研体系建构,从而改变过去过分依赖个别明星经理人的发展模式。
在过去的几年间,一些基金经理因抓住特定赛道的机遇,实现了较高的投资回报,从而成为“明星”人物,他们的名字与基金产品紧密相连,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追捧。例如,易方达的张坤、中欧的葛兰等,凭借出色的历史业绩一度管理规模破千亿。然而,这种“明星基金经理”现象在2021年后开始逆转,随着市场风格转换和“白马股”行情不再,基金业绩普遍下滑,不少投资者在连续两年的亏损中对明星基金经理及其所在基金公司的信任度锐减。
在市场繁荣时期,基金公司借助“造星”运动简化销售流程,降低了市场推广难度,但同时也造成了基金管理人和基民之间的利益错配问题——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即便取得了管理费收入,但投资者的实际投资收益却未能同步增长,甚至遭受重大损失。针对这一状况,监管部门在2022年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引导基金公司构建团队化投研体系、限制基金经理随意离职、实施薪酬递延支付和降费改革等,旨在调整行业发展模式,回归理性投资,并确保投资者的利益得到更好保障。
同时,行业内部也开始反思,认识到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不利于行业的稳健发展,而应该着力于整体投研实力的提升和投资文化的建设。基金公司在考核机制、产品布局、市场宣传等方面作出调整,努力在短期营销与长期价值创造之间找到平衡点。而对于基金经理而言,身处舆论与监管双重压力之下,更多的选择是保持低调并专注于提升自身的投资业绩和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中国公募基金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与调整,旨在解决“明星基金经理”现象所带来的问题,提倡更加稳健、专业、以投资者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可持续的基金市场,以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和投资者的长期投资回报。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4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