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下最近资产划转的一些案例,很多与产业类相关,比如:安保、物业和文体旅游等,看起来像是计划将产业类企业集中到一个平台下面,打造产业类发债主体。其实,单从技术层面来看,操作并不复杂。
收入和利润方面。将产业类企业通过无偿划转,转入到目标产业类平台下面,确保收入以产业类为主导。利润方面,视主营业务情况,在政策可控的范围内进行调整,实在不行,还可以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当然不能超过债券监管规定的上限。
资产方面。很多产业类企业资产规模未必能达到要求,这对于主体评级存在一定影响。在此情况下,可以将与相关产业有关联的资产划进来,比如旅游景区,资产规模一般还是非常大的。
其实,这种操作方式在中小企业私募债的年代,面对城投客户时,就提出过类似的方案,只是有些能听进去、有些则不以为然。话说,这些事情,一晃都过去十多年了。
至于这种叫不叫转型、叫不叫创新,就不需要明说了,相信各位都懂。那么这类企业会不会因为产业性质而在债券市场实现大规模的突破呢?笔者的判断是很难的,因为融资的本质没有变,“为谁借、为谁花”的判断标准绕不过去。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84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