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元帅在军事上绝非外行,绝对有一定的造诣,但也绝非最顶级的,在大规模的战役指挥上,陈老总还是存在不足。
1946年10月4日,华中军区领导人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给毛主席发了一份电报。这份电报是越级上报,理论上应该给陈毅知道,但电报最后还特地加了一句:但望勿告陈,而且该电报在军史上所使用的措辞之严厉,比许世友的1949年9月11日发给毛主席《在攻济时应集中兵力》更过分。
许世友的电报虽然也是越级上报,但最多只是说粟裕“使用兵力是太差了”,言下之意是说粟裕军事部署不行,我们兵力不集中,没有重点的使用,想要毛主席变更粟裕的部署。但许世友的电报措辞大体并没有明显指责粟裕,更不会说“望勿告粟”。
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的电报的措辞,则对陈老总的军事指责,非常直白了。
一是直接表达不满。电报原文写道:“陈(毅)佳电悉。我们对陈此部署决不同意,对陈这几个月在华中指挥亦深表不满。”
二是指责陈老总过于执拗。电报原文提到:“我们建议山野移灵泗公路间歼灭桂顽,陈不听,后桂顽已占泗城,陈决攻泗城。我们曾两电建议不应攻泗,陈决心不变,又不亲自指挥,而把如此重任给宋一人主持,结果八师、九纵损失甚重,情绪降低。”
三是诉说陈老总军事指挥不行。电报原文指出:“虽经皓日一日巷战,已无可挽救。这完全是由于陈对用兵开玩笑所致。否则,不仅淮阴可保,且可歼灭敌人,改变战局。”
四是提到陈老总不立即执行中央指令。电报原文提到:“两淮失后,中央决定山野与华野合并,陈、粟、谭统一指挥,命令已公布,但陈始终保持两个机关,拖不合并,陈亦自己行动,不在一起,仍采取临时接头会商方式。我们屡电建议,陈不采纳。”
五是担忧陈毅继续指挥,状况会更糟。电报原文强调:“陈又于今天提出山野北返山东,甚至让淮海失掉。如按陈此种布置,则六塘河、沐阳一带可能丧失,则一、六师将无归路,(因要渡黄河、盐河、前后六塘河及沐河),这对华野是极大威胁。”
六是希望毛主席能调整陈毅位置,从而改变战局。张鼎丞、邓子恢、曾山建议:“陈、粟、谭应会合一起,不宜分开,使粟能助陈下决心,并便统一山野指挥。”
收到这份电报后,毛主席后续做了一系列调整:
一、仍然对陈毅予以高度信赖。
1946年10月15日,毛主席发了一份名为《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在淮北歼灭东进之敌》的电报。
电报里面提到:“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这已然明确了在陈毅元帅的领导下,大政方针是由6个人共同决定。虽然张鼎丞、邓子恢、曾山对陈毅元帅的军事指挥颇有不满,但你们仍旧要听从陈毅指挥,陈毅是队伍的核心。
实际上由于战场形势变化,“六人经常在一起”的设想没有实现。
二、军事指挥交予了粟裕。
毛主席的电报里面也明确提到“战役指挥交粟负责”,因为陈毅元帅样样都好,但唯独军事能力确实存在不足,因此,军事指挥主要交予粟裕。1947年1月下旬,华东野战军成立,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前委书记,粟裕任副令员,但实质上,在陈毅去中央开会后,再也没回来过华野,粟裕作为代司令员,一直主持华野的全面工作。
毛主席也高度信任粟裕,明确表示“由你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
三、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离开野战军专任地方工作。
华东野战军是由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和山东军区部队合编而成的,但原来华中野战军的张鼎丞、邓子恢、曾山都离开了野战军,专任地方工作了,不再从事军事指挥。
陈毅元帅虽然没亲自在华野指挥,但主要负责中野和华野在大战役当中的协调工作。后续在淮海战役,成立了“淮海战役五前委”,统筹解决战役指挥和后勤保障等问题。陈毅是前委常委、同时兼任军事领导小组组长,可以说,陈毅是军事第一责任人,仍旧负责军事统筹指挥工作,是粟裕的上级,粟裕在军事上要接受陈毅的领导。
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离开野战军,可能是为了军事指挥上的团结,因为后续打的都是大兵团决战,需要集中高度统一指挥,不适宜军事领导层继续有争执内耗。
既然陈毅、粟裕配合得非常好,指挥上也深得中央认可。那么,有可能影响团结的因素,尽量要消除于萌芽之中,这也是毛主席的用人之道。
综合以上三点,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的电报所提到的种种问题和担忧,毛主席都妥善地予以解决,让每个人都在合适的岗位,持续发光发热,产生出最佳效果。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80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