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吗?

三目观史2024-07-09 04:35:46  133

2024年1月,金正恩公开表示,“无法保障地方人民基础食品和初级生活必需品的顺利供应。”

这位年轻的朝鲜领导人,无奈地宣布了在朝鲜实行几十年的配给制度的破产。

其实早在他掌印之前,配给制在朝鲜已经名存实亡。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朝鲜进行一系列农业方面的改革,实行介于包产和包干之间的联产责任承包制。

朝鲜是怎么操作的呢?

1996年初,朝鲜调整了从60年代末建立的“分组管理制”,在3000个合作农场中推行新的管理办法。

主要措施是分组承包、合理计划、超产自留、余粮可卖。

分组规模从过去的二三十人,缩小到十多人。每个组原则上由家庭成员、亲戚和邻居组成,长期不变。

这和我国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点类似。

2001年,朝鲜又进行了经济改革。将原来的农业小组,改变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农制”,每组成员更少了,基本上是一个家庭一个组。

这次改革的一大亮点是:

将原来对超额产品的分配方式,从平均分配变为按业绩进行分配。

这样改革,旨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另外,朝鲜政府允许农民在自家养家禽,允许有自留地,允许在房前屋后栽种果树,其产品也有权自行处理。

也允许小集体单位设立摊位,出售自己制作的各种食品。

允许服装、布料、鱼、肉、粮食等轻工业产品进入农贸市场,增加了市场销售的物品种类。

同时,在中朝边境设立几处露天农贸市场,可同中国人进行农产品交易等。

金正日这样改革,就是在为放弃从1952年开始实行的覆盖全民的粮食配给制做铺垫。

2002年7月起,朝鲜彻底放开粮价,特别是大米的价格,对原来几乎免费提供给农业小组的水、电、化肥、农用薄膜等物资,按实际价格收取费用。

工业方面,改变了原来一直在企业推行的“大安工作体系”,即党委负责制,实行“独立核算制,正确利用成本、价格、盈利性等经济杠杆”,让企业自负盈亏,并首次提出了盈利的概念。

金日成时代,国营企业与集体企业只是国家的附属物,金正日主政后,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1998年9月,朝鲜宪法修正案,将以上改革以宪法的形式加以固定。

在进行工农业改革的同时,朝鲜还调整了价格体制和工资制度。

从1997年到2002年,朝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明确提出废除配给制度,改善双重价格制度,扩大奖励制度,将物价和薪水分别上调了约25倍和18倍。

物价的大调整,让各种食品、生活日用品都大幅度涨价。

如大米的收购价格,从原来的每公斤0.6朝币提高到40朝币;销售价格则从原来的0.8朝币提高到44朝币。

工资的涨幅也较大,一般工人的工资,提高后平均可达2000~2500朝币,提高了15~20倍;教育、科研工作者以及厂矿企业一线职工,工资涨幅最高。如大学教授的工资原来是200朝币,提高后可达4000~5000朝币。

以上改革措施,几乎是按照中国改革的步子走的,可是效果却大不一样。

军费开支一直居高不下的朝鲜,一直没有更多的物资积累来满足人们生活需求。

几十年来,朝鲜在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下,习惯了伸手要,没养成过苦日子的习惯,没有打下扎实的工业基础,而是将大多数钱投入到军事建设中。

朝鲜军费最高时,曾一度达到GDP总额的41%,2021年是24%,2024年也将达到15.9%。而四处出兵、搞军援的美国,2023年军费开支只有3.21%,中国则更少,仅为1.3%。

金日成时代,朝鲜依靠来自其他国家的援助,百姓生活一度比韩国都好得多。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朝两国关系正常化,几乎停掉了对朝鲜的一切免费援助,让朝鲜陷入粮食恐慌和经济危机。尤其是90年代末,危机逐渐加重。

金日成在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推行的经济解冻计划,主动与日本、法国、联邦德国、中国香港等国家与地区接触寻求合资,正是在中、苏两国尤其是中国“断供”的前提下进行的。

可是朝鲜相关法律并不健全,最终留下来的外资企业少得可怜。

90年代初,朝鲜经济出现了崩溃局面,尤其是94年到98年的苦难行军时期,因为农村劳动力不足导致的粮食产量锐减,以及罕见的自然灾害,让朝鲜经济遭到重创。

虽然来自中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援助让朝鲜没有出现重大饥荒,但大幅度的粮食减产,让本就产粮不多的朝鲜难以承受,经济一度倒退了约四分之一。

因为这些原因,才让金正日下决心要像中国那样进行改革。可是,朝鲜的家底太薄,又急于求成,在没有充足的政策保障和群众积极性的条件下,大幅度提高物价和工资,只是制造了通货膨胀,并无太多收获。

比如,2002年每公斤44朝币的大米,到2009年飙升到每公斤2500朝币,上涨了57倍。

显然,金正日废除配给制、改善双重价格制度、扩大奖励制度的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也是金正恩上台后,又开始实行配给制的一大原因。

2010年以后,朝鲜通货膨胀更加严重,地下钱庄的外币兑换业务火爆,连外币兑换价格也跟着暴涨。

通胀的严重后果,又导致朝币废纸化。自由市场的主要存在形式,从钱物交易变为原始的物物交易,占朝鲜人口70%的非农业人口,想购买农产品,只能拿东西交换。

而那些有钱却没有东西的中产家庭,很多只能靠亲朋馈赠或用外币购买高价物资以满足生活需要。

但是,通胀没有迟滞金正日改革的步伐。

1996年9月起,朝鲜先后开放几个经济贸易区,并计划设立经济特区,并将中朝边境的新义州改为特别行政区,直属于朝鲜中央政府。

新义州在行政、立法和司法上拥有很高的独立性。朝鲜政府的目的,是将该州建成金融、贸易、商业、尖端科学、娱乐和旅游等为一体的国际综合区。

并学习香港的模式,任命一位非朝鲜籍国际人士担任特区首脑,聘请一位欧洲人担任特区法务局首长,一半以上的立法委员聘请人担任,实行无关税原则、美元为通用货币、允许土地私有化,等等。

为满足外贸需要,朝鲜还在金日成大学等重点大学设立对外贸易专业,以培养所需要的经贸人才。

为适应改革,1998年9月,朝鲜又对宪法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

如将“生产资料只能由国家和合作集体所有”,改为“生产资料归国家和社会合作社所有”;增加了“特殊经济地区”的概念;删除了“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生活的基础”和“背叛祖国和人民是最大的犯罪”等等。

宪法的修改,实际暗示着朝鲜将新建一些不同类型的经济特区,扩大对外开放。

按朝鲜领导人的说法,我们的对外经济关系在平等和自由性原则基础上,该开放的都开放了。

但事实上,朝鲜并未学到中国改革开放的精髓,一边改革开放,一边沉迷于计划经济时代“闭关锁国”所带来的安全感,改革也就走了样。

金正日为加大改革力度,陆续向中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派出专家组,研究他们在企业管理和市场经济的动作情况,以便借鉴经验。

他还成立了专门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变化过程的特别研究小组,设置了一个专门研究资本主义的机构,同时命令有关部门的干部研究大企业的管理,以利于朝鲜党和政府更好的对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认知和了解。

金正日的这些举措,本意是好的,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收效甚微。

金正恩上台后,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同时也继续推行配给制。

但以朝鲜的经济状况,根本无力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配给制,而仅限于平壤300多万人才能享受得到。可即便如此,平壤的配给制也进行不下去了。

至于那些被单独划出来的特区,也在试行几年后纷纷宣告失败。

中国的改革开放40多年,国力大幅度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不仅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还让中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中国也摸索出一套成功经验,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可是朝鲜改革了20多年,连人民基础食品和基本生活用品都保障不了了。

1985年4月,邓小平会见坦桑尼亚总统姆维尼时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但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不曾动摇。

朝鲜设立特区的那些做法,就有些跑偏了,甚至有复辟资本主义之嫌。

总的来说,朝鲜在改革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想要成功,国家富强起来,要学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67871.html
0
最新回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