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抗日战争,无疑是这片土地上最为惨烈的战争之一。
日本,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
在全世界,都堪称一流强国。
这份实力,助长了他们的野心,使他们肆无忌惮地侵略周边国家。
中国,就是其中最大的受害者之一。
在那段黑暗的岁月里。
日本军队的暴行,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创伤。
他们的残酷和野蛮,与中华文明的仁爱和礼仪,形成鲜明对比。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小日本”,这个带有深深蔑视和憎恨的称呼,应运而生。
并迅速,在民间传播开来。
这个称呼,是中国人民在国难当头时,表达愤怒和反抗的一种方式。
但其实,日本侵略者身材普遍矮小,先辈也不是单纯贬低。
日本浪人
十四至十六世纪,明朝。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生活,本来平静安宁。
渔民们,每天出海捕鱼。
农民们在肥沃的土地上耕种,商人们往来于各个港口之间。
然而,远处的海平面上,不时有黑点出现。
这些船虽然不大,但速度极快。
犹如海面上的蝗虫,转眼间就能靠岸。
船上的倭寇们。
个子虽然矮小,却凶狠异常。
他们平均身高,不过一米四五左右。
但手持锋利的武器,眼神中闪烁着贪婪和残忍。
行动快如闪电,往往在当地居民反应过来之前,就已经洗劫一空,带着财物和人口扬长而去。
他们,就是被称为“倭寇“的日本浪人。
倭寇的行为,不仅限于抢掠。
在和平时期,他们也会化身为商人,从事走私贸易。
用稀奇的舶来品。
以低廉的价格,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贵重商品。
这种非法贸易,虽然被朝廷严令禁止,却仍在暗中蓬勃发展。
给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应对倭寇的威胁。
明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沿海地区,修建烽火台和防御工事,组织了水师巡逻和打击。
然而,由于倭寇来去如风,这些措施的效果往往有限。
面对倭寇的侵扰。
沿海居民的生活,充满了不安。
每当夜幕降临,人们都会提心吊胆,生怕天一亮就看到海上出现倭寇的船只。
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白天,在海边生活劳作。
夜晚,则撤退到内陆的堡垒中避难。
“倭寇“这个称呼,在当时的中国沿海地区几乎是家喻户晓。
“倭”字的构造,颇有意思。
从“人“从“委”。
生动地描绘出这些海盗的身材特征——矮小、瘦弱,仿佛身体被挤压变形一般。
这个称呼,包含了对他们的蔑视。
为什么日本人个子这么矮?
其一、基因。
日本的战国时代,英雄辈出,豪杰并起。
然而,当我们细究这些传奇人物的身高时,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这些威名赫赫的武将,身材却普遍矮小。
以“战国第一猛将“本多忠胜为例。
他被誉为日本的张飞,给人以威猛强壮的印象。
然而,历史记载显示,他的实际身高仅有1.4米左右。
这与我们想象中的猛将形象,相去甚远。
再看其他著名人物,同样矮小。
政治家和军事家甲斐之虎武田信玄,身高也只有1.53米。
德川家康,作为开创江户幕府300年统治的第一代征夷大将军,身高也不到1.6米。
就连被称为“日本战国三杰“之一的织田信长。
虽然在当时,算得上高大。
但身高也不过170厘米。
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些武将的身高,甚至不及现代人的儿童。
例如,武田赤备总指挥山县昌景,身高仅有1.3米。
这样的身高在现代,甚至不及许多小学生。
这种普遍的矮小身材,不仅存在于战国时代,甚至延续到了近代。
1900年,在北京拍摄的,各国使馆卫队指挥官合影中。
日本指挥官的身高,明显比其他国家的指挥官矮了一大截。
日本环境,饮食
除了基因,与日本人的环境,饮食也有关系。
日本,四面环海,山峦叠嶂。
这片看似风光秀丽的土地,却掩盖不了一个事实——贫瘠。
山多地少的地理特征,使得可耕种的平原寥寥无几。
在这片狭小的土地上。
日本人世世代代与海啸、地震抗争,努力维持生计。
而且,日本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国家。
远离大陆的地理位置,使得日本较少受到外来战争的威胁,人口得以快速增长。
然而,有限的土地资源,却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
即便是最基本的粮食。
对于许多日本人来说,也是奢侈品。
在这样的环境下,肉食更是可望而不可即。
除了自然环境的限制,文化因素也在日本人的饮食习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自唐朝以来,佛教在日本深深扎根。
佛教提倡素食。
这种理念,逐渐影响了日本人的饮食习惯。
长期以来,日本人普遍不吃肉。
一方面是出于宗教信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实在没有肉可吃。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人的饮食结构,长期以来都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虽然海鲜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蛋白质。
但总体来说,蛋白质摄入量远远不足。
长期的营养不良状况,直接影响了日本人的身高发育。
在那些狭小的木制房屋里。
也许是一碗简单的米饭,配上一些腌制的蔬菜。
或者是一碗清淡的味噌汤。
这样的饮食,虽然可以果腹,却难以提供身体生长所需的充足营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饮食习惯代代相传。
日本人的身材,也因此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武器的设计
还有一个原因是武器弓箭过大,过重。
由于身材矮小。
为了弥补这一劣势,增强军队的威慑力,日本武士想出了一个独特的办法。
盔甲和武器,都是经过特意设计的。
比实际身高要高,以此来增加视觉上的威慑力。
尤其是弓箭,也被刻意制造得比自身身高还要长。
这种设计的目的,很明确:
弥补身高劣势,增强军队士气。
然而,这种做法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一个身高不足五尺(约150厘米)的武士,要撑起一副沉重的盔甲。
还要挥舞一把,高出自己几十厘米的武器。
这需要耗费多大的力气?
每一次抬手,每一次迈步,都是对体力的巨大考验。
很多武士,从十几岁就从军。
那个年纪,身体还在发育中,骨骼和关节还很脆弱。
然而,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武士,他们不得不过早地承受那些,沉重的盔甲和武器。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种超出年龄的负重训练。
无疑对他们的身高发育,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为了“增高”,绞尽脑汁
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为了“增高”,也是绞尽脑汁。
在古老的日本街道上,常能听到一种独特的声音——“咔嗒、咔嗒”,这是木屐与地面接触发出的声响。
木屐,不仅增加了他的身高。
还让他的整体形象,显得更加高大威猛。
给人一种不可逼视的威严感,也在心理上,给予他们一种优越感。
一位身穿华丽和服、脚踩高木屐的贵族。
走在街上时,那种高人一等的感觉。
他的目光永远是平视或俯视,绝不会仰视任何人。
地位越高的人,木屐的高度也越高。
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美国的管辖下,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改造。
这场改造,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层面的,更触及到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
尤其是他们的饮食习惯。
1947年,美国携手联合国,向全日本300万城市儿童伸出了援手。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包包白色的脱脂奶粉,被分发到每个孩子手中。
三年后,这项计划进一步扩大。
1950年,美国开始向日本8个主要城市赠送小麦。
在学校里,日本学生第一次尝到了免费的面包和牛奶。
这种西式早餐,对于习惯了米饭和味噌汤的日本孩子来说。
无疑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1952年,日本更是下定决心。
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市级小学的免费供餐。
每天午餐时分,教室里飘荡着面包和牛奶的香味。
这种景象,在战前的日本是难以想象的。
然而,这场饮食革命,并非一帆风顺。
美国提供的牛奶和奶粉,多是二战时的储备物资,运到日本后已经失去了新鲜,口感自然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日本人向来没有饮用牛奶和奶粉的传统。
对于许多日本人来说。
这些乳制品的味道,实在是难以接受。
面对这种情况,日本政府并没有放弃。
他们高喊“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像美国人一样强壮”的口号,想方设法鼓励民众饮用。
饮食改善后,日本又开始鼓励中学生运动。
足球、棒球、篮球各种各样的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双管齐下,日本人身高节节攀升。
根据2021年的数据,日本17岁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70.8厘米,女性的平均身高为158.0厘米。
还是“小日本”?
那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还是叫“小日本”?
其一、在历史上,他们的平均身高与其他国家相比要低一些。
这种身材特征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字,便由此而来。
其二、从地理角度看,日本国土面积确实不大。
相比我国辽阔的疆土,日本的国土面积,甚至不及我国某些省份。
这种地理上的“小”,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日本的印象。
然而,最令人遗憾的是,“小”还体现在一些日本人的行为上。
特别是在面对历史问题时。
一些日本人选择回避,或否认自己犯下的错误。
这种态度让人不禁觉得他们“胆小”。
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的伟大,在于内在的品德。
即使外表再高大,品德低下,不敢正视历史,绝不会让世人尊重。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30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