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亚洲时报》发表题目为“中国经济的实际规模是多少?”的署名文章,对中美两国的GDP总量进行分析比较。
文章素材来源于《经济学人》,后者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经济规模被严重低估了。
《经济学人》做出这一判断的理由源自世界银行的调查报告。
《亚洲时报》相关报道
5月30日,世界银行发布了新一期以PPP(购买力评价)为标准的各国经济总量排名。
不出意外,中国以28.82万亿美元的雄厚实力再次位居榜首,美国23.59万亿美元排名第二,印度10.96万亿美元排名第三。
就是这样一份榜单,引起了《经济学人》的关注并发表长文进行解读。
解读很有意思,《经济学人》并不认可世界银行的统计结果,他们认为,即便按照PPP的方法,中国的GDP总量仍然被严重低估,真实的数据可能更高。
《经济学人》相关报道
《经济学人》在原文中使用了充满偏见的标题“中国的经济模式仍然具有危险的吸引力”。
《经济学人》声称,中国的GDP在2021年被低估了1.4万亿美元。
当年按PPP统计的GDP数据,中国为28.82万亿美元,美国23.59万亿美元,中国是美国的122%,如果加上《经济学人》认为低估的1.4万亿美元,中国的经济总量应该是30.22万亿美元,是美国的128%。
2021年主要经济体GDP排名
《经济学人》做出此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就是下面这张表,它由美国地质调查局提供。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在诸多关键金属及制成品的产量上遥遥领先于美国。
2023年中国主要矿产及制成品占全球比例
除此之外,2023年中国的发电量是美国的两倍,钢铁产量是美国的12.6倍,水泥产量是美国的22倍。
在工业制成品上,2023年中国造船厂生产的船舶总吨位超过全球产量的50%,汽车产量3020万辆,是美国的三倍。
不仅是生产端,在消费端中国也是美国的数倍,这让《经济学人》感到恐慌。
原因很简单,这只是看得见的实体部分,而在服务业方面,相比美国,中国有很多项目并没有统计进GDP,这才是《经济学人》质疑世界银行的根本。
美国的GDP构成中包括了租金、法律费用、研发投入、儿童保育等很多内容,但在中国,这些都被排除在GDP之外。
《经济学人》抱怨,中国几乎每种消费品的需求都占全球需求的20-40%,但这些消费的大部分服务都没有被纳入GDP统计行列。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济学人》强调:中国几十年来一直在努力压低GDP,并坚称自己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经济体”,这到底是在开谁的玩笑?
《经济学人》估计,中国的GDP至少应该调高25-40%才符合实际。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认为《经济学人》在赞美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没有那么简单。
作为一家常年抹黑中国的著名媒体,《经济学人》此文隐藏了两个不可告人的目的:
一方面,《经济学人》认为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理应承担起发达国家的责任和义务,把自己伪装成发展中国家就是想获取更多好处。
另一方面,《经济学人》暗示中国的发展模式如果被其他国家模仿,将会对全球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应该加以控制。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就是西方人的真实心态,他们千方百计想把中国拉入发达国家行列,从而给中国捆绑更多负担,企图拖慢中国的发展脚步。
但无论怎样,这种努力只是一厢情愿、白费力气,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也最终会实现自己的目标,没有任何人可以改变。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85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