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国家能源局山东监管办公室发布《关于山东电力现货市场由试运行转正式运行的通知》,自即日起,山东电力现货市场由试运行阶段正式转为正式运营,成为继广东、山西之后,全国第三个实现电力现货市场转正的试点省份。
2017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文,选择南方(从广东起步)、蒙西、浙江、山西、山东、福建、四川、甘肃8个地区作为第一批试点,正式启动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2023年底,山西、广东电力现货市场陆续“转正”,此次山东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标志着我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随着新能源的发展和我国电气化程度的提高,我国电力市场各经营主体日益丰富、用电负荷增多且日益多样化。尤其夏季高温会催生巨大用电需求,这对电力资源调配和保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市场可充分反映电力的价格信号,高效连接市场供需和资源调配,助力电力保供和迎峰度夏。
图/IC
建设电力市场是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的必要举措
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启动新一轮电改。全国各地先后开展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的电力市场化改革,推行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发电侧和售电侧的市场化交易逐步推行,电力市场建设开始起步。
随后,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出台《关于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中长期市场为主,现货市场和电力辅助服务为补充的市场。并于2017年,选择南方(从广东起步)、蒙西、浙江、山西、山东、福建、四川、甘肃8个地区作为第一批试点,正式启动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
相较于传统的计划调度和政府定价模式,电力市场可以通过市场化交易的方式让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电力中长期和现货市场在规避电力交易风险、发现价格、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全国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交易品种涵盖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交易范围已覆盖省间、省内;经营主体扩大到虚拟电厂、独立储能等新型主体。2023年,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5.7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61.4%,市场活力有效激发,市场机制已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图/IC
新能源和负荷的大幅增加倒逼电力市场改革加快
“双碳”目标提出后,新能源电力和新能源汽车得到快速发展,市场新型电源和负荷增多,电力系统各个发电主体的出力特点和负荷特性更加复杂,这便对电力市场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2021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破解省间电力交易与省内电力交易的矛盾问题,实现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互济和优化配置。
与此同时,随着极端高温天气的频发以及我国电气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用电负荷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1-2023年,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分别达11.9亿千瓦、12.9亿千瓦、13.4亿千瓦,增幅约10.8%、8.4%和4%。今年度夏期间,全国用电负荷也将快速增长,最高负荷预计同比增长超1亿千瓦。
用电负荷的快速增长对电力资源调配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计划调度模式不再适应我国电力发展的需求。同时,我国电力生产和消费中心存在地区错配的情况,这就需要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电力资源的大范围调配。
在此背景下,我国电力市场改革不断加速,《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等电力市场政策文件加快出台,我国电力市场改革进入新阶段。
图/IC
迎峰度夏应进一步加快区域电力市场和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夏季高峰电力保供,必须充分考虑极端天气事件影响和巨大的消暑降温用电需求,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强跨省区电力调度,利用各地用电负荷特性差异,积极通过电力中长期合同、现货市场等市场化方式,开展跨省跨区余缺互济,必要时通过应急调度有效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当前,我国省级电力市场建设不断推进,山西、广东和山东三地电力现货市场已转入正式运行。甘肃、蒙西现货市场均已连续结算试运行一年以上,正积极准备完成转正式运行;全国大部分省份进入电力现货结算试运行阶段。但考虑到我国能源生产中心和消费中心的分布情况,电力市场建设在目前省级市场基础上更迫切需要建立跨省跨区电力中长期合同交易机制和交易平台,引导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
首先,省级电力市场需要进一步优化电价机制、完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制度。通过制定合理的电力辅助服务参与机制,引导虚拟电厂、微电网等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到用电调峰调频和备用当中;制定分时电价机制,以现货市场分时价格信号为指导,有效实现现货市场分时价格信号向终端用户的有效传导,引导用户在用电高峰合理用电。
其次,协调好跨区跨省交易机制、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推进区域间电力市场建设,发挥区域电力市场对省间电力协同互济和促进新能源跨省消纳的积极作用,实现一定区域内电力资源余缺互济;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实现全国范围内电力资源的快速调配和优化配置。
图/IC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任大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81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