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兵团政委, 手下两个军长是上将, 他三次申请才被授予中将

幽州校尉2024-03-12 20:13:29  68

导读:兵团是解放战争后期,我军为适应多兵种大规模作战而组建的一级组织。从1949年到1952年,解放军一共组建过19个兵团,分别隶属于四大野战军及华北野战军。

作为我军中仅次于野战军的一级组织,兵团一般下辖3—4个军,总兵力大约10—15万人。能够指挥如此庞大的一支部队,每一位兵团司令员和政委无疑都是身经百战的名将。

在1955年大授衔时,作为正兵团级将领,解放军19个兵团的司令员和政委大部分都被授予了大将和上将军衔。(第18兵团首任司令员为徐向前元帅,1949年6月由周士第接任)

例如第2兵团司令员许光达,是开国大将;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赓,是开国大将;第12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是开国大将。除了开国大将,19个兵团司令员中除了程子华(未参加授衔)外,其他人都是上将。

而19个兵团政委中,第19兵团政委罗瑞卿,是开国大将,其他参加授衔的基本都是上将,只有第1兵团、第9兵团(郭化若)、第14兵团(莫文骅)的政委是中将。其中又以第1兵团情况最为特殊,兵团司令员是上将,下辖的两个军长是上将,兵团政委却只是中将。

1949年6月,根据中央指示,第一野战军在陕西户县组建第1兵团,下辖第1军、第2军、第7军,共8.3万人。第1兵团兵力虽然不多,但在1955年大授衔时却有三人被授予上将,是开国上将最多的兵团之一。(四野的第14、15兵团也是三位上将)

第1兵团的三位上将除了司令员王震外,另两位是我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臂上将”,第1军军长贺炳炎和第7军军长彭绍辉。

贺炳炎16岁参加革命,因为自幼习武,在战场上一把大刀所向披靡,屡立战功,22岁就升任红2军团第5师师长,成为红军中最年轻的高级将领之一。

1935年,在长征途中,贺炳炎为拿下一处敌人阵地,亲自率领部队冲锋,右臂不幸中弹,被炸成肉泥状,在缺少医疗器械的条件下,医生只能用木锯锯下残肢。截肢手术后,他仅在担架上躺了6天,就回到前线指挥部队了。

抗战时期,贺炳炎担任120师358旅716团团长,358旅副旅长等职,率领部队转战冀鲁豫,开辟了多处敌后根据地。1945年回延安参加七大,受到毛主席的接待,见他用左手敬礼,主席握住他的左手亲切的说:“你是独臂将军嘛,以后就免掉这份礼吧。”

解放战争中,贺炳炎先后担任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第一野战军第1军军长等职,率部解放青海后,担任青海军区司令员(正军级)。

以贺炳炎战争时期的资历和职务,在1952年评级时大概率是正军级,在1955年正军级最高就是中将。

但考虑到贺炳炎出身于贺老总的红2军团,在1952年评级前夕,他被贺老总调到了西南军区任副司令员,最终评上了准兵团级。(57位准兵团级将领中唯一的上将)

之所以贺炳炎能够评上将,除了他自身的革命功劳外,代表红2军团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众所周知,红2军团的高级将领在革命中损失惨重,活到建国后的只有许光达、贺炳炎、廖汉生等人。在大授衔时,本应授上将的许光达成了大将代表,那上将代表只能是贺炳炎了。

第7军军长彭绍辉,1906年出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瓦子坪,曾帮助毛主席做农民运动调查,被主席亲切的称呼为“真老乡”。

1928年参加红军,历任红3军团第1师1团团长、第4师参谋长、红1师师长等职。1933年在反围剿战斗中,左臂连中两弹,骨头被打碎,仍坚持指挥战斗到结束,结果由于伤势太重,只能进行截肢。

抗日战争时期,彭绍辉担任120师教导团团长,新编第358旅旅长,率部在晋西北进行抗日活动,后调任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解放战争爆发后,任吕梁军区司令员,指挥了吕梁战役、汾孝战役等战役,后升任西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7军军长。

新中国成立后,彭绍辉任西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2年被评为副兵团级,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贺炳炎和彭绍辉,一个准兵团级,一个副兵团级都被授予上将,但第1兵团政委作为正兵团级只被授予中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1兵团成立之初,组织上任命的政委是张子意,但由于一些原因并未到任,所以最初政委由司令员王震兼任。但指挥一个兵团数万人作战,王震一人精力有限,打起仗来根本顾不上政委的工作,所以在第1兵团成立仅3个月后,上级便将第2兵团的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徐立清调到第1兵团担任政委。

徐立清参加革命后一直是政工干部,红军时期曾任红4军第32团政治处主任、第12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等职。抗战爆发后担任129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4旅政委。

解放战争初期,徐立清的职务并不算高,担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不过在随后进行的青化砭战役、蟠龙战役等重大战役中,徐立清临危不乱,顾全大局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彭总的青睐。

特别是在蟠龙战役中,西北野战军趁敌人北上之际,奇袭敌人后勤补给地蟠龙镇,结果回援的敌军直奔我军指挥部而来,在危急关头,徐立清不顾个人安危,亲率警卫连杀入敌阵,成功掩护彭总等人撤离至安全地带,被彭总称赞为“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官和优秀的政治工作者。”

在之后的解放西安、兰州等战役中,徐立清又履立战功,职务也从第6军政委一路升任第1兵团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徐立清被调到解放军总干部部,担任副部长,协助罗荣桓分管全军干部任免和组织调配工作。

在1955年大授衔时,徐立清作为正兵团级将领,理应授予上将军衔。(36位正兵团级将领,2人被授予大将,33人被授予上将)

但为了做到毛主席要求的“照顾方方面面、不搞山头主义、一碗水端平”的评衔原则,考虑到自己分管授衔工作,徐立清便主动向罗荣桓申请降低军衔,遭到拒绝后,他又向彭老总和周总理申请降低军衔。

周总理原本也不同意他降低军衔,便亲自找他谈话,徐立清对总理说:“我是一名共产党的干部,是党和人民培养我成才的,授中将已经是很高的荣誉了。况且我主持授衔工作,主动降低军衔可以避闲,堵住那些争衔将领的嘴,便于开展工作。”

此前有许光达力辞大将,毛主席称赞为“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徐立清的高风亮节、大公无私打动了周总理,感慨道:“徐立清也是共产党员的一面镜子。”最终周总理同意了他的请求,将他的军衔从上将降为中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616.html
0
最新回复(1)
  • 瑶瑶@2024-03-13 22:29
    引用1
    那时候的先烈太无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