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位考生, 抱着一麻袋的馒头参加殿试, 康熙说: 状元就是你了

趣史談过去2024-06-11 18:26:20  57

从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确立和发展开始,到光绪年间废除,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共存在了一千二百年之久,成为历朝选拔人才,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选拔官员的最主要、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虽然不乏有声音说科举制存在禁锢思想、舞弊营私等情况。但任何制度都无绝对公平之说,它能存在千年,自然有其优越性,其中一点便是它确实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入朝为官的机会,成为他们改变命运的一条途径。

清朝时期,有一位考生,抱着一麻袋馒头去参加殿试,不仅没被赶出去,还被康熙拍板决定他为状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此人名叫李蟠,公元1655年出生于江苏徐州。其祖上也算是书香门第,祖父李向阳曾中过举人。父亲李弇(yǎn)也曾学有小成,被选为拔贡。

但到了李蟠这一代,早已家道中落。再加上父亲早逝,家庭状况日益愈下,孤儿寡母相伴为生,让李蟠也曾动摇过想要考取功名的决心。

还是在母亲的劝说下,李蟠才再次拾起书本,寒窗苦读,一心想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光宗耀祖。当然,他也做到了,在36岁那年,终于中举。

可能有些人觉得与现代相比,李蟠中举年龄有些大,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古代中举和现代考大学不可相提并论。

举人是乡试合格后的称谓,乡试每三年一试,通常在秋季举行,故而也被叫做“秋闱”,而会试则常在春季举行,所以也被称为“春闱”。中举后意味着“一只脚踏入官场”,这也是为何“范进中举”后“疯了”的原因。

中举后的第二年春,考生必须前往京城参加会试,考取进士。会试需要分三场举行,每三日举行一场,前一日进去,后一日才能出来,不得随意进出。

在进去之前,考官会对考生进行搜身,进去后立马将房门锁上,考生的吃睡都在这个房间内,直到考试结束才会允许离开。因此,考生在考试时需要自备干粮。

李蟠家中清贫,无法像其他人一样携带各式精美糕点,便准备了一麻袋36个馒头。

刚进入考场时,考官们看到背着大麻袋的李蟠时,还误以为他要明目张胆作弊,看清是馒头时,才松了口气。

一场考试下来,别人都是奋笔疾书,唯有李蟠左手馒头,右手笔,慢悠悠边想边写,主考官看到他这散漫的样子本想上前去提醒一下,但正好遇上下早朝前来巡视考场的康熙。

康熙觉得他只是不修边幅了一点,只要有真才实学,这些细节都不必太过重视。

在李蟠答完题后,就立马命人将他的试题呈递上来,他发现李蟠果然是有真本事的,之后便对他上心了两分。

在所有的考试完成后,康熙又想起了那位带着馒头来考试的李蟠,于是下令主考官尽快阅卷,随后将结果和答卷一起呈给他。

在他的试题中,康熙看到他试题条理清晰,实事求是,展现了卓越的专业素养,对他更是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殿试时,康熙针对当前清王朝的军政措施、水利农耕、吏治管理等,对李蟠进行考验,没想到看起来木讷的李蟠竟然对答如流,当场便被康熙钦点为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称其为“饽饽状元”。

但李蟠的仕途,却算不上顺遂,更是因流言中伤被罢官。1699年,李蟠与其同届考生姜宸英同任顺天府乡试的考官、

两人皆知考试中读书人的不易,于是面对他人的贿赂都毫不留情拒绝了,却在揭榜后受到落第考生的诬陷,说“老姜全无辣味,小李大有甜头。”将两人牵扯进科举舞弊一案中。

尽管在事后立刻组织了重考,证明了两人的清白,但此时姜宸英不堪流言蜚语自杀于狱中,没能等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刻。

李蟠也因此事被流放,从此对官场心灰意冷,不再踏入官场,选择回乡著书立说,直到去世。

参考资料: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34478.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