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预算的时点在什么时候?
问题二,财务管理工具的目的,是什么?
有的人看完了,一会顺口就回答出来正确的答案,“预算是年底做的啊,是为了来年的预算规划,为了做到资源分配有条不紊,实现业务经营目标”。
如果让我来点评这个回答,我觉得绝对是百度级的回答。但如果我进而再问后面的两个问题呢?
问题三,预算只是年底做一次吗?后期不做滚动更新的预测吗?
问题四,如何实现资源分配有条不紊,你的实施策略包括什么呢?
我想问到这里,就真的考验我们的财务同仁了。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两个如果组合做到,才能实现业财融合! 回到今天我想分享的场景,也是一个小案例带入后的思考。如果我们为了保证业务经营目标的实现,那么预算必须完成的两个动作,第一应该是数据拆解后的经营行为透视,第二应该就是哪些行为对经营目标的保障度是安全的,哪些可能有风险,需要备份的替代方案?
而进而,才是保证目标能够实现下的降本增效问题。
之前接触过一个案例,企业做进口的,美元购汇,产品用于国内销售,结算为人民币,也就是人民币定价。但进口付汇的时候,汇率是波动的,那么当美元升值的时候,进口的采购成本就会相应抬高,而势必压低了产品销售毛利率。
这样的数据,在预算里体现是没有问题的,毫无问题,毕竟有预算汇率的假设。但我有个问题,企业的毛利难道就必须看着汇率吃饭,而毫无还手之力吗?
其实还是有一些办法的,比如:
1、根据产品的市场地位,来和国内经销商讨论汇率联动机制,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策略;汇率损失,大家分担,汇率收益,大家共享;
2、在保证销售预算毛利率的前提下,通过锁汇来实现购汇汇率的固定化;
3、将预算汇率拆解为业务控制预算汇率和财务控制预算汇率,前者是基于上述1给业务下达的KPI,从销售端绑定部分汇率波动的风险;而后者则绑定财务部,作为财务部的KPI,而避免财务部总是没有关注汇率的sense;
4、考虑通过类似香港的海外公司,进行转口贸易的设计,香港和大陆公司通过人民币结算,香港公司和外商采用美元结算,为的是利用香港外汇市场的产品多元化以及汇率优惠(平均较国内商业银行有500个基点的可能优惠点)。
当这四点能够通过预算数据结构设计和拆解,体现出如果汇率一旦突破预算汇率,则吃掉毛利率的空间,来分解业财两个部门应该为了这个目标而实施的动作。也就是通过数据看预测,通过数据预先设定应该有的经营举措,并且通过数据来进行业务行为实施的跟踪。
这样的预算,或许才能真正实现业财融合!
我们下篇见!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99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