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1月9日,希特勒和他的一众手下,出席庆祝“啤酒馆政变”十五周年的活动。
在会上,希特勒显得十分高兴,他站在中央,举起酒杯,高兴地向众人说道:“在这十五年里,帝国的大业成绩斐然,让我们一起举杯庆祝!”
说完,他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一杯酒入肚,希特勒显得更加兴奋,他笑道:“今天这么值得庆祝的一天,总要有点节目助助兴,至于是什么节目,很快各位就知道了。”
他转头看向宣传部长戈培尔,说道:“按照我们计划的那样,让冲锋队放手去做吧。”
戈培尔行了一个军队,转头向外面走去。
在场的多数人对此疑惑不解,什么节目需要让冲锋队表演呢?
而少数头脑活泛的人似乎已经猜到了什么,惊讶而又激动地看向中央的希特勒。
几个小时后,消息传来,大批的冲锋队和党卫军伪装成平民,冲向街头大肆打、砸、抢犹太人的居所、教堂和店铺。
后来统计,在这一夜,犹太人总损失超过600万马克,近百人当场死亡,上万犹太人流离失所,而另有几千犹太人被抓进集中营,在无尽的折磨中死去。
由于很多店铺的玻璃窗被砸破,破碎的玻璃落在地上,显得晶莹剔透,因此这场屠杀被后人称之为“水晶之夜”。
按理来说,如此一场恶性的屠杀,必然会受到所有人的谴责。
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从德国国内到法国、英国等其它欧洲国家,很多人却觉得希特勒干得好,更有甚者,还呼吁本国效仿对犹太人进行屠杀。
犹太人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被如此多的人憎恶?
趁火打劫
关于犹太人的起源,说法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犹太民族是一个流浪的民族。
其它民族在一个地区居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有了统一的民族认同。
但犹太民族不同,他们很早就有了统一的认同,之后就一直因为自然环境和战争到处奔波,寻求生存空间。
而就在这奔波中,犹太人学会了很多生存的手段。
例如经商、重视教育和传承等等,而这也深刻影响了犹太民族的未来。
在不停的战乱中,犹太人流亡欧亚各地,在不同国家中定居下来。
定居下来后,犹太人又干起了老本行——经商。
长时间的锻炼,让多数犹太人有着灵活的经商头脑,很快,犹太人就聚集起了惊人的财富。
而随着财富的积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暴露了出来——犹太人和定居国家之间的矛盾。
如果是其它民族,定居在异国他乡,久而久之也就被同化了。
但犹太人不同,他们始终坚持本民族的文化和信仰,始终没有将自己作为定居国家的国民。
因此,在犹太人赚到大量的财富后,从未想过回馈社会。
在他们看来,这不是我的祖国,只是我赚钱的地方,我又凭什么出钱回馈这里呢?
这就导致在很多国家中,占据人口少数的犹太人,却拥有着越来越多的财富,社会贫富矛盾越来越大。
在一战前,居住在德国的犹太人,只占德国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却掌握着全社会百分之四十的财富,如此恐怖的比例,让人瞠目结舌。
而犹太资本家还远没有满足,他们继续压榨德国底层民众,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为理由削减工人工资,延长工人劳动时间,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一战时期,战争导致食物价格飞涨,犹太人非但不援助,还囤货居奇,让食物价格飞涨,再卖出去,狠狠发了一笔战争财富。
当法国议会找到犹太商人,向他们说:“虽然你们是犹太人,但同时也是德国公民,你们理应在国家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而不是雪上加霜。”
然而,犹太商人当即拒绝,并断然说道:“放在我盘子中的牛排,为什么要无缘无故分给别人一块呢?我们并不认为自己是德国人,我们宁愿把牛排直接扔掉,也不愿意免费送给别人。”
一战德国战败,几年下来高额的战争支出,本就让德国政府不堪重负,作为战败国,还要给战胜巨额的战争赔款,并让出几乎所有的殖民地,可以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德国政府实在没钱,只好又找上了犹太人。
德国政府代表向犹太人代表说:“这次我们并不要求你们履行德国公民的义务,我们只希望从你们这里贷款,用于战后德国的重建。”
犹太人代表捋了捋自己的小胡子,笑道:“好说好说,不知道你们要贷多少钱?”
德国代表用手比划了一个数字。
犹太人代表惊讶地说:“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啊,不过我们出得起,但是利息嘛,是必须要有的。”
德国代表客气地说:“但说无妨,我们本就打算支付利息的。”
“既然如此,”犹太人代表思考了一会,比划了一个数字,“就按这个比例来收利息吧。”
“什么?”德国代表震惊的站了起来,随后又坐下,“这利息太高了,你们怎么敢狮子大开口的。”
“不答应就请离开这里,我们可不欢迎磨磨唧唧的穷鬼。”犹太人代表顿时翻脸。
如今形势,也只有找本国的犹太商人贷款,其它人要么是出不起这一笔钱,要么是不借给德国。
德国代表无可奈何地说道:“我们答应你们的条件,不过还款时间能不能宽松一些。”
听到德国代表同意,犹太代表顿时眉开眼笑地说:“没问题。”
之后十数年里,拿到了贷款的德国却没有很大的发展,到了定好的还款时间,德国政府东拼西凑也只能还上利息。
德国政府只好向犹太人出让更多的经济特权,换取他们的支持。
犹太人在一战和战后的行径很快在德国民众中传开,引起一片哗然。
许多民众走上街头,拉起横幅,大喊道:“德意志不欢迎窃贼一样的公民。”
“比起外部的敌人,内部的敌人更加可怕。”
而相似的情形也在欧洲其它国家上演,本就富裕的犹太人趁火打劫,引发了全欧洲的不满。
巧取豪夺,建立国家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最大的梦想自然是建立一个民族国家,而犹太民族也不例外。
《圣经》中记载,上帝将迦南(今巴勒斯坦)赠予了犹太人,而这块地方也被犹太人称为“应许之地”,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地方。
大约两千年前,犹太人居住在这里,但很快被统一的帝国驱赶。
之后犹太人再也没有回到这里。
1300年前,阿拉伯人在这里长久的居住了下来,这地方也就变成了阿拉伯人的有主之地。
但犹太人觉得,《圣经》上都写了这地方是我们犹太人的,阿拉伯人才是外来者。
就这样,靠着一个神话故事,犹太人无耻地确定这片土地是属于他们的。
19世纪,欧洲各民族纷纷建立国家,犹太人也萌生了建立自己的国家的想法。
虽然也有诸如阿根廷等别的选择建国,但长久的民族情感,还是让他们更想回到巴勒斯坦。
但巴勒斯坦已经是阿拉伯人的土地了,那该怎么办呢?几个犹太领导人想到了一个妙招。
在犹太知名人物的号召下,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逐渐迁入巴勒斯坦地区。
阿拉伯人热情好客,看到犹太人来到巴勒斯坦,不仅没有驱逐他们,反而十分包容的接纳了他们。
在当时,甚至还能看到犹太人,去穆斯林寺庙拜访的奇观。
随着涌入的犹太人越来越多,他们在当地开办学校,工厂和宗教场所。
到20世纪中叶,犹太社区已经有了很大规模,工业生产更是占了巴勒斯坦地区的百分之八十。
有了底气的犹太人,也彻底跟阿拉伯人翻脸。
他们向阿拉伯人发出通告:“这是我们的‘应许之地’,你们住的是我们的土地,快点离开。”
听了这话,阿拉伯人也气得够呛,我们住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土地,犹太人居然拿着《圣经》,说着两千年前的历史,就说这片土地是他们的?
阿拉伯人自然极力反对,但出于穆斯林的教义,他们并没有动用武力,而是在言语上谴责犹太人。
但犹太人可不管这么多,他们组织起许多恐怖组织,在犹太资本家的支持下,偷袭和屠杀穆斯林社区和支持阿拉伯的英军。
事已至此,这件事情已经扩大到了国际争端,绝不可能双方自行解决了。
因此,这件事被上报给了联合国。
当时的联合国主要是美国、苏联和英国把持,苏联希望扩大自己在中东的影响力,不愿意得罪犹太人,因此提议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分别建国。
这看似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提议,但其实还是偏袒了犹太人。
因为巴勒斯坦本就是阿拉伯人的土地,没有一点是属于犹太人的。
而美国国内有着大量犹太资本家,也是倾向于犹太人,因此,美国同意了苏联的方案。
至于英国,美苏两个大国都统一意见了,英国的意见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用了。
就这样,通过横跨两个世纪的巧取豪夺,犹太人最终在阿拉伯人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以色列。
国际“卖惨”,实施“种族灭绝”
在划分之初,联合国规定:43%的土地归阿拉伯人建立巴勒斯坦,57%的土地归犹太人建立以色列。
但犹太人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觉得,整个巴勒斯坦地区都是上帝给予他们的,自己必须要全部“收复”。
在披了一层所谓“光复故土”的借口后,犹太人开始了对巴勒斯坦的长久侵略。
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犹太人有着更先进的武器。
以色列还号召全世界的犹太人,归国“捍卫故土”。
许多经历二战、有着丰富经验的苏军战士就是犹太人,他们来到以色列,领导了这场战争。
而反观巴勒斯坦这边,虽然阿拉伯国家很多,但每个国家都各怀鬼胎,远不如犹太人团结,国力也远不及美国、苏联,能提供的援助很少。
在美苏支持下,以色列取得了数次中东战争的胜利,不断压缩着巴勒斯坦的地盘。
在巴勒斯坦国里,犹太人贪婪地掠夺着属于阿拉伯人的财富,一些部队甚至相互攀比,比谁抢到的财富更多。
不仅如此,犹太人还开发了诸多酷刑,来折磨阿拉伯人。
但即使接连获胜,以色列仍然在国际社会上“卖惨”。
每当欧洲国家谴责以色列行为,以色列总理总会提起欧洲对犹太人的排挤和屠杀。
并说:“欧洲国家试图将民族屠杀的帽子扣在我们的头上,来掩盖他们屠杀犹太人的历史,事实上,我们只是自卫而已。”
有着排挤和屠杀犹太人的历史,欧洲国家虽然知道以色列在转移自己搞种族屠杀的行为,但还是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截至目前,以色列几乎占领了所有巴勒斯坦地区,只有少数阿拉伯人在负隅顽抗。
但是,以色列越来越猖獗的暴行,遭到越来越多人的厌恶。
巴西左翼总统卢拉,更是在联合国大会上怒斥:“以色列现在进行的不是战争,而是种族灭绝,如果世界上有一个炼狱,那么一定是加沙,而以色列军队就是其中的魔鬼。”
可以说,几个世纪犹太人的历史,就是强盗和屠杀的历史,被全世界所厌恶也就不奇怪了。
参考文献:
林家恒《浅谈希特勒法西斯反犹运动》
李大伟《反犹主义概念的起源与流变》
崔财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反犹主义的动因探究》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98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