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中央找郑维山谈话, 郑维山一掌拍翻三个茶碗: 还要我怎么认识

红色风云录2024-06-07 09:05:02  123

1978年,在得知儿子可能患上恶性淋巴瘤之后,郑维山立刻将其他几个孩子召集到身边,让他们与妻子一起回北京治病。临行前,郑维山叮嘱几个孩子,除了治病以外,有时间去找找总政,了解一下组织上对自己问题的意见:

“都快两年了,总政应该有个审查结论了。”

郑维山的孩子们到了北京之后,先找医院看病,排除了恶性肿瘤的可能之后,全家人都松了一口气。看病的同时,孩子们去了总政信访办公室,碰壁之后,郑维山的孩子们给聂荣臻写信反映了情况。

“请总政干部部阅处。”聂荣臻看过信之后,当即作出了批示。

关于给郑维山作结论的工作,总政交给了徐厚田办理。过去几年中,徐厚田一直都在搞落实政策的工作,几个老干部所谓的“大案要案”,都是经他的手得到了解决。

1979年初,徐厚田派人前往安徽,将郑维山先接到北京等待结论。乘车走在长安街上,郑维山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此时距离他离开北京,已经整整过去了八年时间。

自从政治风暴开始以后,郑维山就在逆境中保持着小心谨慎,但随着军区领导先后受到冲击,郑维山一步步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最终还是没能逃过被冲击的命运。

1968年,在毛主席的亲自过问下,郑维山暂时脱离了艰难处境,不久还被正式任命为北京军区司令员。受命于危难时刻,郑维山处处如履薄冰,在华北会议上,就因为说了几句真话,有人就跳着脚说不能放过郑维山。

1971年初,中央将郑维山调离原职,另行分配工作。尽管党籍和行政职级还有所保留,但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工作。那一段时间,郑维山整天待在家里读书,开始思考这些年来发生的事情,结果越想越不对劲,郑维山立刻意识到,很多事情自己将很难躲过。

不久,中央派人来找郑维山谈话,说他的问题是认识问题,再进一步就能安排工作。当时郑维山已经将检查交了上去,一听到还要“进一步认识”,郑维山当场就火了:

“还让进一步认识?怎么认识?几十万的军队和干部遭到污蔑,符合马克思主义吗?”

郑维山一边说着,一边大力地拍着桌子,桌上的三个茶碗全部被震翻,茶水洒了一地。

就这样,安排工作的事情彻底没了着落,但郑维山却从不后悔。

林总折戟蒙古大漠之后,郑维山本以为自己的问题该搞清楚了,没想到有人从中作梗,将更大的“罪名”扣在了郑维山的身上,让郑维山再次跌入了谷底。组织上安排郑维山一家去安徽农场,郑维山接到通知后,立刻开始收拾东西。

去哪里,去多久,这些问题郑维山都不知道,但他毫不畏惧,只管服从。他从来没想过,自己这一去就是八年的时间。

郑维山回到北京的同时,总政还在为他的事情所忙碌。由于手上没有材料,徐厚田根据郑维山之前写的检讨,起草了为郑维山落实政策的第一稿。结果郑维山看过之后,坚决表示不同意:

“你们这个材料是根据我的检讨写的,而我的检讨是在特定情况下,不得不那样写,并不是实际情况。”

经过反复核查,郑维山的问题基本不存在,徐厚田又起草了第二稿,随后送给聂荣臻和徐向前审查。作为郑维山的老首长,徐向前对他很欣赏,但那段特殊时期的事情,徐向前也说不清楚,于是只好批示:

“不了解情况。”

那么郑维山离开北京之后,到底是怎么样的情况呢?

郑维山到安徽的时候恰好是冬天,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因此郑维山就整天坐在火盆旁,一边取暖一边读书。负责“监督”郑维山的两个人,和郑维山相处一段时间后,发现郑维山并不是坏人,于是和他的感情也逐渐加深。

郑维山在房子边开出一块地种菜,整天累的一身泥一身汗,结果一场大雨,让郑维山的辛苦全白费了。大雨过后,郑维山站在泥水之中补种菜苗,还拉着儿子一起掏粪施肥。

生活在逆境之中,郑维山迎着各种打击奋勇上前,向厄运发起冲击。

十大召开之前,有人在军区党委会上,提议开除郑维山的党籍。周总理听说之后,立刻打电话给中组部,要求将开除郑维山当季的报告压下来。郑维山听说此事之后,又是一拍桌子:

“凭什么开除我的党籍?就算开除我一百次,我照样是共产党员。”

1974年,毛主席提出要“解放”一批老干部。“看管”郑维山的干部得知消息后,悄悄告诉了郑维山。所有人都以为郑维山可以回北京了,结果盼来盼去,最终是一场空欢喜。

其实在那年国庆的招待会名单上,是有郑维山的名字的,但不知中间发生了什么,通知一直没下来。

次年,毛主席指示对在押的国民党战犯全部释放,有人为一些被关押的老干部呼吁,毛主席和周总理也多次催促纪登奎快办,一大批老干部被“解放”,结果还是没有郑维山。

1976年,有人找到郑维山,要求他写个揭批邓小平的材料。郑维山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说自己和邓小平没有直接接触过,没什么可写的。毛主席逝世后,郑维山备受打击,连着两天不吃不喝,为家事国事而烦忧。

没过多久,政治风暴彻底结束,有人说郑维山这回该“解放”了,但郑维山经过一次次的失望,早已经学会了忍耐,静静等待着组织上给予自己最正确的结论。

在聂荣臻的催办下,总政终于查清了郑维山的问题,给郑维山恢复了名誉。

1981年,中央考虑给郑维山重新安排工作。原本郑维山想回北京军区,不行;去总参,去海军,都不行。恰好当时兰州军区司令员的职位空了出来,郑维山主动提出去兰州。

出发兰州前夕,邓小平约见郑维山,提起周总理在世的时候,多次和自己说起他的事情:“你去兰州我是放心的,别的问题我不讲,主要有两个任务交给你,一是用20年时间绿化大西北;二是培养选拔好10个接班人。”

“我一定努力完成任务,不辜负您的嘱托!”郑维山向邓小平保证道。

这一年郑维山67岁,他亲自带着有关人员三上西北高原勘察,先后走过了7万多公里,研究出一套完整的西北地区防御方案。在之后的三年中,郑维山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年轻干部,还组织部队协助地方植树种草。

1985年退下来以后,郑维山仍不忘关心部队的建设,甚至在接受肺癌手术之后,郑维山还想着再去一次西北。可惜由于肺部病变,郑维山的这一愿望最终落空,只能交代秘书替自己去一趟。

临终前,已经说不出话的郑维山,吃力地在纸上写下了“四十面向西”、“大山口”、“祁连山”、“兰州”几个字。秘书立刻会意,慢慢将病床摇起,俯在郑维山耳边说:

“首长,您现在是面向西,面向祁连山!”

参考文献:

[1]于若平.忆屡建奇功的郑维山将军[J].军事历史,2002,(02):63-69.

[2]舒云.中将郑维山平反的前前后后[J].党史博览,2002,(01):13-17+21.

[3]敬敬,陈泽华著. 快马加鞭未下鞍 铁血战将郑维山的传奇人生.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03.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92626.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