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意大利撕毁与我国的高铁合约, 拒绝赔偿70亿, 最后咋收场的?

兰亭说事2024-06-03 11:39:50  50

高铁,是中国的“新名片”,更是国家层面,强力对外“推销”的,拳头产品。

可现实社会里,不是你东西过硬,物优价廉就能赢得市场的,很多的海外投资竞标背后,真的是一言难尽。

这不,中国和意大利在18年,刚签完190亿美元的高铁大单没多久,意大利就单方面违约了。

面对着中国前期的投资泡汤,以及经济索赔,它直接玩起了无赖

那么,面对着这种情况,中国最终是如何收场的?而明知海外高铁投资有风险,为啥中国还在力推高铁“出海”呢?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反复无常”的意大利高铁

这个让意大利丢失,国家信誉的项目,就是中意政府计划合作修建的,“都灵-里昂高铁”

2018年,意大利新总理朱塞佩突然宣布,出于对环境和文物遗迹的考虑,中意高铁合作,将即时作废。

如此突如其来的变脸,可着实让中国高铁企业,有些懵圈。

要知道,这个项目从2002年,就已经开始谋划,只不过当时还是,日本人在占据主导地位。

万万没想到,17年后的今天,中国虽然后发接手,却也遭遇了,同前任日方一样的命运。

意大利,这个南欧古老国度,近年来政坛阵势尤为的混乱,执政党更迭愈发的频繁

这使得意法之间,极其重要的连通高铁,在它们手中变得反复无常,甚至成为了笑话。

回到世纪初,2002年意大利总理恩里科·卡洛·阿泽利奥·钱皮首次提出了,都灵-里昂高铁的构想。

在他的理想中,这条横穿阿尔卑斯山的运输大动脉,要承担起化解两国交通拥堵困扰,并带动两国经济腾飞的任务。

然而,这个数百亿美元级的大工程,在当时欠缺启动资金。无论是意大利,还是法国都无力承担,如此巨大的投资。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再加上后来的欧债危机,这条连接中欧的大通道,只能无限期搁浅下来。

好在后面双方都认识到了,这条高铁建设的重要性,

最终多次磋商过后,还是法国人做出了让步,承担了绝大部分的修建资金,并且给意大利提供了,商业贷款。

只不过,资金立项到位了,可高铁实际的修建过程,也照样曲折重重。

最开始,总理恩里克·莱塔将工程包给了,国际声誉不错的日本。

事实上,日方只做了前期方案的勘探,可仅仅这些就花费了,450万美元的巨资。

只不过好景不长,恩里克·莱塔在换选举中下台了。

新总理马泰奥上任,但他却是痛恨日本,近乎垄断了意大利的国内基建。

出于打破市场垄断的念头,他于是便将目光投向了,"基建狂魔"——中国。

几经较量,最终中国凭借低廉的预算,和可观的时间控制,赢得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合同。

耗费190亿美元,修建时速250公里、长达270公里的,意法高铁干线。

合作伊始,中方怀着诚挚之心,准备全力一搏。

谁知意大利民间的反响却是惊人,莫名的爆发了一场舆论狂潮

"中国人是来殖民咱们的!""修铁路不过是修军事基地的幌子!""中国制造靠不住,连高铁都能偷工减料!"

如此荒诞无稽的谣言,抹黑中国、贬低中国制造的舆论,竟在国外屡试不爽,一时间意大利国内的舆论环境,变得不那么友善起来。

不过,中国方面却依然给出了最大善意,中企尽量从意大利购买建筑材料,且在当地大量雇佣工人。

甚至还承诺转让,部分的高铁核心技术、同时兴建过程中,每年为意大利提供,4万多个就业岗位。

只是,这些善意并没有得到回应,反而是沿线的征地费用,狂飙上涨了五倍有余,一下子修建成本飚升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

就在中意双方在具体事项上,做着进一步磋商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直接算是在火上浇了一桶浇油。

2018年,朱塞佩·孔特上台执政,他属于反对这个项目的,五星运动党

刚一上台后,他就便宣布,出于对环境的考虑,将立即对高铁项目停工。

此话一出,中企直接感觉受到了背叛,而意大利的国家信誉,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哪怕是合同的另一方法国,也对意大利的决定,感到了极大的不满。

要知道,合同签订的初始,双方早就环境影响和沿途文物,达成了统一方案,如今以此为由毁约,实在是说不过去。

事实上,这番狡辩背后,其实还隐藏着,更“阴险”的政治目的。

作为新任领导人,朱塞佩从上台那刻起,就受到了美国政府在背后的压力和影响。

在许多因素的困扰下,朱塞佩别无选择,只能单方面毁约,将中国高铁踢出,西方传统势力范围。

无疑,这一做法惹怒了中方,中国方面理所当然地要求,意大利支付70亿的违约金

但意大利这回却表现出了无比猖狂,不仅耍赖拒不赔付,甚至态度强硬,将中方工人限期遣返。

此事件一度引发了外交风波,英法等国纷纷下场,斥责意大利的言而无信。

毕竟整个项目的停止,对中国和法国都是巨大的打击。

毕竟,双方在早前都已投入了大笔钱财,这下前功尽弃,皆成泡影。

尤其是法国,自己境内的路段,已修到了半途,也只能莫名停工搁置。

于是,英国媒体痛斥意大利的一意孤行,是导致欧盟经费遭到严重浪费的帮凶,也进一步加剧了,英国脱欧决心。

那么,被摆了一道的中国,真的一点办法没有么?

其实论起战术谋略来,中国人真的是他们的“老祖宗”。

中国高铁版的“两桃杀三士”

如今,高铁已成为中国的国家名片,8万公里世界第一的高铁网,独步全球。

然而在20多年前,中国人梦寐以求的高铁技术,仍被国外企业牢牢垄断。

不过,一场被载入斯坦福教学案例的竞标,直接让中国玩转了"市场换技术"。

并最终掌控了核心知识产权,实现了高铁自主可控。

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国内陆续研发出"蓝箭号"、"中原之星"等20余款动车组。

可供选择面似乎很大,但这些产品都存在"先天不足"的通病——造价高昂、技术不成熟、故障频发,远不及同期国外动车组水准。

以"中华之星"为例,虽在2003年创下,国产动车组时速321.5公里的记录,但由于存在重大设计缺陷,最终被迫夭折。

国产动车组当时与时代需求挂钩,已陷入了瓶颈期。

2004年,正值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对高铁的渴求已到了,燃眉之急。

但国产技术实在捉襟见肘,实现不了真正的"高铁梦"。

眼见形势严峻,中国不得不痛下决心,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当时,全球仅有4家企业,可提供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铁技术,且其技术水平各有千秋。

德国西门子的ICE系列技术傲视群雄,其"龙头"地位无需多言。

然而,它却是过于资深老道,谈判开场便索要,天价技术转让费,态度强硬。

法国阿尔斯通,虽曾凭"大西洋"号打出知名度,却因美国诉讼,陷入财务危机,面临破产。

日本六家企业,虽借鉴新干线技术底蕴深厚,但联合组团由川崎牵头谈判,单打独斗实力有限。

至于加拿大庞巴迪,其技术水准仅属中游,但该公司最具进攻欲望,对于进军中国市场热情高涨。

2004年6月17日,中国铁道部发布招标公告,正式拉开了140列动车组订单,争夺战的大幕。

这一订单规模惊为天人,吸引了全球瞩目。

但是,中方不同寻常地在招标书里,设下了三个"障眼法"。

一是,规定参与投标必须为中资企业,外资企业必须先让渡技术,否则资格将不予承认;

二是,投标企业须获得,国外先进技术支持,彻底将国产机型拒之门外;

三是,仅开放41天的招标期限,迫使外企加快谈判进程,抢占先机。

这三个环环相扣的规则,使得西门子、阿尔斯通等外企,不得不转让技术,给国内企业中的南车和北车两大制造商。

但是,真的投标开始后,几家国外企业,却展现出了,截然不一样的态度。

西门子倚老卖老,除了索要每列3.5亿元,转让费3.9亿欧元的天价外,还暗中设置50余项障碍,气焰极为的嚣张。

起初,铁道部原本将其视为谈判重点,哪料它如此狂妄自大,瞬间谈判组就做出了临时改变。

基本上当时就把它,给提前提出了局。

谈判策略改变后,中方率先敲定了,濒临破产的阿尔斯通,直接给了对方,提前下了订单。

再就是,通过阿尔斯通的订单,进一步的给庞巴迪施压,最终获得了它的,无偿转让技术方案。

已经签完两个企业后,内心有底的中方,直接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也给组团日本企业,提供了部分订单。

这样一来,最终的投标还没有开始,大单就已经瓜分完毕了。

原本信心满满的西门子谈判组,直到最后一刻,才晓得自己被彻底提出了局。

由于中国市场的潜力实在太大,基本上能否进军中国市场,会直接影响全世界高铁企业的格局。

西门子的颗粒无收,直接让企业股票当天应声大跌,而整个谈判团队,还没登上回国飞机,就受到了集体解雇的邮件。

但这还不是最高潮的部分,仅仅一两年后,中国就再一次重搞了次投标,这一回招标的动车组数量更大。

但被教训过一次的西门子,直接谈判伊始,就展现出了极大诚意,价格和专利装让费,全都跌到了我们的心理价位之下。

而这也成为了,中国高铁从引进技术,到吸收转化技术的开始。

事后,这场谈判被斯坦福大学,誉为"中国引进技术的成功范例"。

它的胜利不仅让中国获得了ABB、川崎、阿尔斯通和庞巴迪的动车组技术,更成为日后自主创新的垫脚石。

后记

从学习到领先,中国高铁如今确实有了优势,可如何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标准,还有很长路要走。

高科技产品出口西方国家,打破传统的垄断,这里面注定是有注定的羁绊。

但这条路后面肯定还得走,只能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合作的毁约率,才会逐步的降低。

参考资料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47968.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