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绵阳、自贡、攀枝花、泸州)
四川省,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
成都市,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又称蓉城、少城、芙蓉城、锦官城、天府之国。
锦江区,因其境内锦江而得名。
青羊区,得名于境内一座驰名中外的道观“青羊宫”,且观内现存铜羊两只,青羊宫初名青羊肆。传说远在周代,老子西行至函谷关,与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时说:“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后来道家遂在此建立庙宇,名青羊观,唐代改名青羊宫。
金牛区,相传蜀王置石牛的地方,即今金牛坝。
武侯区,成立于1991年,因境内武侯祠而得名。
成华区,以成都、华阳两地名的第一个字而定名为成华区。成华区地域在历史上分属原成都县、华阳县,也分属过成都市金牛区和东城区。
青白江区,缘于流经北界的河流清白江。
龙泉驿区,古代因为需要传递信件,所以需要在各个地方设驿站,而现在龙泉驿在唐代为东阳县、灵池县治地。后来到了明代,改灵池称“龙泉”,于此设驿站,始称“龙泉驿”。后来驿站废置,“龙泉驿”则随之成为历史地名,并沿用至今。
新都区,秦置新都县与成都、广都皆用蜀国旧称。蜀王鱼凫氏都郫。开明氏自郫徙邑于天隳山(今云天回山)外沱江之北,称为新都。“都”系氐羌语“地方”之意。意为新地。
温江区,明代有记述“总志云以江水温润也,予过温江,询之父老,云温江发源岷山至灌口,水在山谷中其气寒,至温江而气暖,故‘江水至此始温’得名温江。又称金温江、柳城、鱼凫。
双流区,古称广都,始建于公元前316年,与古蜀国成都、新都并称“三都”。到了隋朝为避隋炀帝(杨广)名讳,而当地刚好有江安河和府河汇流,故改称双流。又称广都。
金堂县,东晋时期被以江水产金沙而得名金渊。后来在北周时期被废金渊郡,并白牟县入金渊县。唐朝为避高祖李渊讳改金渊为金水县;咸亨二年(671),割雒县、新都、金水三县部分地建置金堂县,以界有金堂山得名。
郫[pí ]县,《大明一统名胜志·四川名胜志》卷5:郫县“杜宇名蒲卑,都于此邑,秦因以郫名邑矣”。因此觉得以杜宇建都于此而得名郫县。
大邑县,唐咸亨二年(671年)析晋原县西部置大邑县。《太平寰宇记》载:“其邑广大,遂以为名。”
蒲江县,隋仁寿元年(601年)改广定为蒲江,以县治“南北枕蒲水故也”(《太平寰宇记》),蒲水两岸因盛产蒲蔺(即蒲草,用以织席,或作灯蕊)而名蒲江,故“江以草名,县以江名”而称蒲江县。《元和郡县志》卷4:“县南枕江水,因以为名。”《郡县释名》四川卷下:“城南有水自岷山发源,会流于南河,名曰蒲江。邑南八十步有蒲泉,四时不涸,昔有蒲草生焉。蒲亭、蒲江自此得名。”又称广定
新津县,新津即新的渡口,新津县之得名于此。因原来横跨岷江的汉安桥(索桥)每到夏季就会泛滥洪水,使得名不聊生,故于五津汇流处修建沟通成都平原与眉嘉平原的新渡口,代替了汉安桥旧渡口。新渡口日益繁荣,逐渐成为新的集市,曰“新津市”。后来在北周时期更名为“新津县”。
都江堰市,始建于蜀汉,因地处都江堰首,故名灌县。后来于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灌县设立都江堰市,以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而得名。又称灌县。
彭州市,《元和郡县志》卷31:彭州“以岷山导江,江出山处,两山相对,古谓之天彭门,因取以名州”。又称天府金彭、天彭、彭县。
崇州市,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升高宗为崇庆军节度。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以高宗潜藩于此乃升为崇庆府,以示崇庆之意。元置祟庆州,1913年置县。1994年设市。又称崇庆。
邛崃[qióng lái]市,秦置临邛县。1913年设县,因邛蛛山为名。因山多风云雨雾,少有晴明,首夏尤冰,初秋即雪,本自邛筰(今西昌、汉源)而来,故名邛来。或云邛(指邛都,今西昌)人所由来也。1994年设市。又称邛州、临邛。
———————————————————————————————————————
绵阳市,因在城北绵山之阳,绵水(即涪江)之左(旧治左岸,北宋始徒右岸),故名绵阳。 又称涪城、绵州。
涪城区,以古涪城得名。
游仙区,据晋代葛洪《神仙传》记载,汉代云游仙人李意期曾在这里修炼,后人乃以修游仙观以作纪念,游仙之名是以得之。
梓潼县,西汉始置县,东汉置梓潼郡,西魏改为安寿县,隋改为梓潼县。梓潼因县当梓潼水(又名潼江,今名梓潼河)右岸,由于左倚梓林(今盐亭县北柏梓),右枕潼水为名。或传言,禹帝于尼陈门伐梓,其神化为童子,因而名县。
三台县,汉置郪县,明入潼川州,清设三台县。因县西有三台山突起三级,状若层台,以山名县。又称梓州。
盐亭县,西魏恭帝时置盐亭县,因旧有秦亭,富有盐井而得名。
安县,元为安州,明为安县。因县境内有龙安山而得名。又称安州。
平武县,三国蜀汉为阴平郡之武之县,晋改平武县。取阴平、广武二名而成。
江油市,三国蜀汉置江油戍,宋移置江油县(故址在今平武县,西魏置),元入龙州,明复置江油县。古有“江由”之称,因涪江经由此地而得名;或说因江有浮油,江水碧如油,故称为江油。
北川羌族自治县,北周设北川县,唐分设石泉县,1919年复改北川县。因其地理位置在四川北部,境内有青片、白草、湔江三条河流,故名北川。
———————————————————————————————————————
自贡市,清乾隆《富顺县志》卷2载:“自流古井,在今富义厂荣溪水滨,相传井水自然流出,非人力錾凿所成。”后设自贡市,由自流井、贡井各取首字为名。
自流井区,因古老盐井“自流井”得名。
贡井区,因古老盐井“贡井”得名。
大安区,1953年,改称大坟堡区。1955年8月,改称大安区。又称大坟堡。
沿滩区,因区政府驻沿滩镇得名,建区于1953年。
荣县,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荣州降为荣县,属嘉定州管辖。从此。荣州未再复置,荣县县名,自此开始。《元和郡县志》卷33荣州:“取荣德山为名。”又称荣德县、荣州。
富顺县,原为古代江阳县地,北周天和二年(567年)划出富世盐井及周围地区设富世县及洛原郡。《通典·州郡》云:有富世盐井,因以为名。
———————————————————————————————————————
攀枝花市,因北郊区银江乡所在地有一棵很大的攀枝花树,故又取名攀枝花。又称渡口。
东区,1965年以前东区属于江南、江北辖地,1973年将金沙江两岸集中的工矿区划为东、西两个行政区,大河区的前进公社和金江区的银江公社以及城市占地合置渡口市东区。
西区,1972年中共渡口市委、市革委决定“将金沙江两岸集中的工矿区,划为东、西两个行政区”,而“西区以煤炭、电力为主”。
仁和区,1981年8月7日更名为仁和区,寓意为“仁义道德,和衷共济”。
米易县,明永乐年间,行都司饬回族部领在今撤连筹建分县治。因此地处安宁河下游,冬季多雾,日出迷蒙,其分县治因名迷易(阳)县,1952年西康省西昌专员公署正式行文“迷易县更名为米易县”。
盐边县,嘉庆二十一年在盐边阿所拉地(原健康镇)设巡检司,隶属盐源县,由此盐边开始作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划单位。盐边因地处盐源边缘而得名。
———————————————————————————————————————
泸州市,《元和郡县志》卷33泸州:“取泸水为名。”
江阳区,因治所在长江之北得名江阳区。
龙马潭区,区名从“龙马潭”得名。
纳溪区,因三国时期“蛮夷纳贡出此溪”而得名,又名云溪。
泸县,泸县原名江阳县,西汉景帝六年(前151年)为江阳侯国,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建县,距今有2100多年的历史。汉置江阳县,南朝梁置泸州。隋改江阳县为泸川县。元省入泸州。1913年改为泸县。因泸州为名。
合江县,北周保定4年(564年)取赤水河,高洞河同汇于此注入长江之意,改为合江县。《舆地纪胜》卷153泸州《县沿革》合江县下引《元和志》称:“以江在县侧合流为名。”又称少岷、符阳、荔城。
叙永县,《禹贡》有“西戎即叙”一语。《郡县释名》四川卷下:叙州“取‘西戎即叙’之义也”。
古蔺县,1982年版《古蔺县地名录》说:“唐元和元年(806年)始于今境置州,以境内蔺草丛生,故名蔺州。”“古蔺”即古之蔺州。
———————————————————————————————————————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资料搜集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2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