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最近又降准了。
面对当下及未来的通缩倾向,不出意外,我们以后的货币政策就是降准降息。
但当我们看到降准新闻,也不要大惊小怪的,毕竟这个操作对市场的影响,并没有人们认为的那样有效。
央行降准只是意味着商业银行可以从央行那里少借一些准备金货币,并不是央行强制把一部分比例的准备金货币塞到银行手里,更不等于商业银行一定会创造出来多少存款货币。
所以关于央行降准释放流动性的说法,都是错误的,那是根据传统货币银行学里面的“货币乘数”理论而出现的误解。我在之前写过文章:“货币乘数”并不存在
想要在市场中增加存款货币的前提是要有人贷款,没人贷款,没人借钱,就算银行拥有再多的准备金货币,市场中也是不会增加存款货币的。
所以央行给商业银行降低准备金率要求,其实对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促进作用并不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它可以起到另外两个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给商业银行降低经营成本。
我们知道,为了满足准备金率的监管要求,商业银行要根据已有的存款规模,按一定比例找央行借准备金。找央行借准备金也是要付出利息成本的。
这也就是说,准备金率要求高,商业银行就要找央行借更多准备金,利息成本也更高。准备金率要求低,商业银行就可以找央行少借一些准备金,那么利息成本就少了。
根据信用货币原理我们知道,是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了央行的准备金货币,而不是央行的准备金货币决定能创造出来多少存款货币。事实上,欧美国家是没有准备金率监管要求的,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己不同情况的需要,把央行当成最后的借款人。
所以我们要明白一个原理,要在市场中增加货币,一定要看市场主体的借款意愿。而只有当企业与居民对经济前景充满信心,这个借款意愿才会强烈,才能通过银行贷款创造出来存款货币。而市场主体的借款意愿是和央行降准不降准无关的。
第二个作用,就是预期管理。由于大部分人都错误地认为,降准就是向市场投放货币,所以每当央行降准,人们就觉得货币会增加,能刺激市场,会产生通货膨胀,因而股市会恢复部分上涨。
但其实也就是心理上的影响,央行深知这一点。央行希望人们认为当下的货币环境是宽松的,货币是在增长的。但实际状况却是相反的,当下市场的贷款意愿匮乏,货币增长困难,这是央行不会告诉我们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15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