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朱德,提起这两个名字,很多人心中涌现的大概都会是“朱毛不分家”、“朱毛会师”等。
但要说起“朱毛之争”,可能大家心中便有所疑虑了。
而谈到这两位亲密无间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争”,又必要说到陈毅元帅的化“争”之“勇”。
这次的“争”和“勇”,在建立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极为厚重的一笔。
背景介绍:
1928年井冈山会师,军人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正规部队与湘南起义部队,跟“书生”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农民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
两支部队组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经中央指示,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
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政治部主任陈毅。
在两个部队融合的过程中,由于出身的不同,逐渐出现了种种分歧。
一、固守井冈山与出击赣南之“争”
1929年1月1日,蒋介石任命35军军长何健为总指挥,调集6个旅18个团,对井冈山进行围剿。
毛主席主张巩固井冈山根据地,利用地形优势,敌来则集中优势兵力抵抗,敌去则发动群众,扩大根据地。
而朱老总则认为井冈山地处湘江和赣江之间的狭长地区,缺乏战略纵深,主张出山进行远距离、大规模游击战。
为此,二人争论不止,但都未曾说服对方。
后经陈毅协调,认为井冈山虽然易守难攻,但人口较少,同时经历了两次围剿后,又被经济封锁,军民生活十分苦难。
故决定以部分部队坚守根据地,部分部队出击赣南突破包围圈,引开部分敌人对根据地的围攻,并打破其对根据地经济封锁。
突出包围圈的部队由朱、毛、陈三人率领,红四军团主力3600余人在出击赣南的过程中,遭遇了被毛主席称为红四军最困难的一段时期(朱德的妻子被俘后牺牲,毛泽潭负伤,陈毅几近被俘)。
不少人在遭遇失败后,主张将部队分兵行动,而毛主席坚决反对,认为分兵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并以前委书记的身份“压下不予讨论”。
此时矛盾已然升级。
二、二月来信及红四军七大
1929年春,蒋桂军阀混战,毛主席审时度势采取了新的战略,领导红四军趁势建立闽西革命根据地,形势大好。
而在2月7日,朱德、毛泽东收到上海党中央的来信,俗称“二月来信”,同时也带来了一个人——刘安恭。
刘安恭到红四军后,担任临时军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成为二人之后红四军的三号领导,此时他到达红四军还不足两个月。
刘安恭身上多少带着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傲慢与偏见,对苏联军事体制和理论极为推崇,对毛泽东的理论和军事才能不以为然。
在二月来信传达的“城市中心论”,强调城市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对红军在农村的发展,持悲观态度。
要求红四军前委“应有计划、有关联地将红军的武装力量,分成小部队散入湘、赣边境各乡村中,进行深入土地革命”,并要求朱德、毛泽东二人离开红四军。
为此,红四军召开会议,由毛泽东在6月1日回信中央,认为中央的决定太过悲观。
中央在收到复信后召开政治局会议,同意他的部分建议,改变原有观点。
但刘安恭却对毛泽东否定中央的做法十分不满(在其到来之前,军委已经取消,因为他的到来,才重新设立“临时军委”,名义上归“前委”领导)。
在此后的工作中,刘安恭多次对前委工作提出质疑,认为前委的领导范围过大,事无巨细都要插手。
甚至认为前委存在“书记专政”和“家长专制”的嫌疑,要求恢复正式军委。
据曾任红四军第四纵队司令员傅柏翠等人回忆,刘安恭十分推崇苏联的一些做法,不结合红军的实际情况,主张首长负责制(司令部对外,政治部对内)。
他在主持召开的第一次临时军委会议上,竟然决定由临时军委领导、指挥红四军,前委只管地方工作和作战行动方针,不得过问红四军的具体事务。
为此,1929年6月8日,红四军在白砂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共有40余人参加。
刘安恭主张恢复军委,朱德表示支持;而毛泽东则极力反对,林彪等人支持,二人发激烈冲突。
毛泽东认为刘的做法违背了党的组织原则,并表示此事不解决,便辞去前委书记一职;而刘安恭则指责毛,说他自己创造原则,根本不听从党中央的指挥。
两种意见难以达成共识,由陈毅提议投票决议临时军委设置的问题。
最终以36:5通过了取消临时军委的提议,免去刘安恭原有职务,改任第二纵队司令员。
由陈毅担任政治部主任,但毛泽东也辞去了前委书记一职,由陈毅代理主持红四军工作。
彼时争论没有因此停止,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刘安恭对会议结果不满,四处游说;
毛泽东也认为党的组织原则得不到实现,不肯收回辞职意见。
随后,为解决问题,前委决定朱德、毛泽东二人各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看法(虽是刘毛之争,实际仍是朱毛的分歧)。
毛泽东于6月14日以《给林彪的信》为题,提出红四军党内的“个人领导与党的领导”、“军事观点与政治观点”、“分权主义与集权”、“城市政策与红军军纪问题”、“形式主义与需要主义”等14个问题,供党内讨论。
这14个问题,后来实际上构成古田会议的主基调和思想理论基础。
6月15日,朱德也发表《给林彪的信》一文,表达不同看法。
他表示共产主义不存在党领导一切的说法,赞同刘对毛的看法,即不听从党中央指挥、按照自创原则行事等等。
同时,毛泽东在信中表示,现在讨论的问题如果得以解决,对整个红四军的发展都是极大的进步。
朱德也表示,一个新的政党的建立,有斗争是必然的,而斗争的结果也必然是好的。
可见,爆发于朱毛二人之间的“争”,并不是所谓的权力之争,只是在建军之初,党内不同意见的正常争论。
随着“争”的扩大和深入,事态的发展开始让人担忧。
故红四军前委决定,于1929年6月22日召开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终止争论,化解矛盾。
会议上,朱毛二人依旧在“争”,作为主持会议的陈毅,在红军的两大灵魂人物面前,以团结为重作调解。
他诙谐的将朱毛二人比作楚国、晋国,而自己作为小小的郑国夹在中间,同时明确表示,不怕争论,只怕影响党的团结,军队的团结。
最终陈毅做出“各打五十大板”的决定,对朱德、毛泽东 、刘安恭、林彪都提出批评。
并由代表大会决定,给毛泽东以严重警告处分,给朱德以书面警告处分。
三、九月来信
七大结束后,1929年7月8日,毛主席与贺子珍及被调职的谭震林、蔡协民、曾志、江华等人离开红四军,前往闽西特委所在的蛟洋等地隐居读书,开展当地工作。
同在7月,陈毅秘密前往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他请毛泽东回前委主持工作,遭到拒绝后,由朱德代管。
八月,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出击闽中取得胜利,九月组织筹备召开红四军八大,因东进失利,指战员纷纷请求毛泽东回归主政,得到回复称:
“我平生精密考察事情,严正督促工作,这是‘陈毅主义’的眼中钉,陈毅要我做八边美人,四面讨好,我办不到;
红四军党内是非不解决,我不能够随便回来;再者身体不好,就不参加会了。”
于此同时,陈毅在上海中央汇报工作期间,与各领导多次会面,并详细阅读了各方面红军向中央的汇报材料,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
他在坚持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下,勇敢地抛下个人名利情,结合现实情况,于8月29日向中央政治局做出全面、详尽、切实的,关于红四军的七大报告,并表达出对毛泽东的支持。
同时表示,自己在担任前委期间,并没有很好解决存在的问题,反而降低了朱、毛在军中的威信。
9月1日,按照中央要求,陈毅秉烛而书,写下五个书面材料:《关于朱德、毛泽东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关于朱、毛红军的党务概况报告》、《关于朱、毛争论问题的报告》、《关于赣南、闽西、粤东江工农运动及党的发展情况的报告》以及《前委对中央提出的意见——对全国军事运动的意见及四军本身的问题》。
这就是陈毅跟他的“五万言报告书”的由来。
他在报告中客观准确的表达出毛泽东在政治上比较准确的这一观点,从这点也能看出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胸怀与无私。
中央领导就具体问题进行讨论的时候,李立三向陈毅问道:
“你认为毛泽东如何?”
陈毅不假思索,直接回答说:
“我是不如他的,我曾经两次代替毛泽东做过前委书记,而这两次都放任下面搞极端民主化,这说明我难担大任,管不了这些事。”
周恩来也表示:
“党和军队都需要核心人物,如果说在红四军中选出一位能影响全军的领导人,那毛泽东当然是最好的人选。”
随后,主持中央工作的周恩来经过深思,做出指示,反思红四军“七大”的政治错误,责令刘安恭返回中央,明确朱毛对红四军的领导,毛泽东返回红四军继续担任前委书记。
陈毅根据此次会议精神和周恩来、李立三两位常委的谈话要点,起草并经周恩来审定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这就是著名的“九月来信”。
10月初,陈毅携“九月来信”离开上海,返回红四军。
在解决朱毛之争中,陈毅以绝大的勇气面对自己,否定自己,为朱毛之争的解决创造了必要条件。
中央为化解陈毅与毛泽东的矛盾,有意将他调离红四军。
陈毅坦荡地表示,七大的错误他是负主要责任的,等解决了红四军的问题,再调离也不迟。
10月22日,陈毅回到红四军并以前委书记的名义召开会议,传达中央精神及对自己和朱德的批评,明确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当得知毛泽东要打倒“陈毅主义”时,他与朱德商量后,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
他在信中作深刻检讨,希望毛泽东不计前嫌,回到前委主持工作。
11月下旬,正在养病的毛泽东收到中央的“九月来信”及陈毅前后三次来信。
他对陈毅的豁达、勇气以及自我批评感到赞赏,于11月26回到前委。
11月 28日,红四军前委召开扩大会议,朱毛陈三人均出席。
会上气氛融洽,会议作出决定:
召开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
建立红四军的政治领导;
纠正党内各种错误倾向,扫除红四军内部各种封建残余制度。
同日,毛泽东给中央写信表示四军团结服从党的领导。
12月3日,红四军开赴连城新泉,进行了著名的“新泉整训”,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并加强政治、纪律、作风建设。
并由毛泽东将在井冈山时期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增加两条,就此,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诞生了。
事后,周恩来对陈毅说:
“之前在七大的时候,你选掉过毛泽东前委书记的职务,
这一点你一直心有愧疚,他此次上任之后应该会与你协同工作,
如果你感觉到工作不便,可以到鄂皖根据地或者到广西去,
如果你有其他什么想法,也可以提出来。”
毛主席却大手一挥,对陈毅说:
“这有什么好说的,你不用到广西去,你就在这里和我一起工作。”
那年,在中央主持工作的周恩来年仅31岁,毛主席36岁,朱德43岁,而陈毅只有28岁。
结语
经过此次的“争”,几人关系愈发团结紧密。
在随后的九大筹备中,陈毅协助毛泽东白天深入基层部队做调查,晚上撰写分析材料,以解决红四军党内的根本问题。
他将毛泽东在此前提出的十四点问题一一讨论,并在军队中逐一落实,短期内取得显著成效。
12月28日,在古田召开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
陈毅主持会议,向大会传达了中央“九月来信”并作详细说明,高度评价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为大会定了基调。
大会根据中央“九月来信”的精神,认真总结红四军建军以来的经验,批判各种错误思想,经过讨论一致通过了毛泽东代表前委起草的约3万余字的8个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
选举毛泽东、朱德、陈毅等11人为中共红四军前委委员,毛泽东重新当选为书记。
自此,朱毛之争也争出了一份建党建国的纲领性文件。
它将中国红军与旧式军队划分了界限,最终使其成长为一支听党指挥的人民军队,被誉为建国建党的里程碑,是中国军魂的奠基石。
而在其中,也与陈毅的“三勇”牢不可分。
一者,勇于放弃自己的名利情;
二者,勇于否定自己的错误观点,承认自己的不如人之处;
三者,勇于放下包袱,探索问题本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党的事业无所畏惧。
正如陈帅所写: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图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