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些大文豪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因此还留下过不少典故。
长期以来,大家对历史上的文人的印象,大多是严肃且正经的,实际上他们在日常生活也可以很幽默风趣。
文人即使是骂人都能骂得超凡脱俗,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甚至充满一种恶趣味的冷幽默。
历史上这类典故有许多,古今中外大文豪骂人的句子,如果能整理编辑一下,就是一本辛辣戏谑的“讽刺文学”。
宋朝的苏东坡被好友佛印嘲讽过“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日本大文豪夏目漱石讽刺别人绝句曰“那张脸像十九世纪没卖出去,二十世纪砸在手里的赔钱货”。
而骂人骂得最辛辣、也最为幽默的大文豪,则当属近代大家——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骂得最有名的一句话,大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
这句骂人的话到底算不算出自鲁迅先生众说纷纭,但历史上鲁迅和郭沫若确实关系极差。
郭沫若甚至用“衣冠禽兽”来辱骂鲁迅,而鲁迅也巧妙给一词多加一字,回敬了郭沫若,把郭沫若羞辱得无地自容。
文化人的文化账
俗话说,半本《全集》治知乎,鲁迅先生的文章之辛辣,讥讽之深刻即使在现代都显得攻击性极强。
而在百年之前,鲁迅和郭沫若展开的长达十几年的派系论战,更是近代文坛历史上的知名事件。
鲁迅一派和郭沫若一派针锋相对,以笔墨为武器,以文坛为战场。
双方就文化和历史,革命和主义等问题骂得非常激烈,也引起了其他十多名大文豪的加入。
双方的敌对最严重时,鲁迅和郭沫若甚至骂得从思想交锋上升到了人身攻击。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用一句话总结概括就是:文人相轻。
在上世纪初,新思想浪潮的影响冲击,导致全国各地都涌现了大批新文化社团。
而郭沫若所在的文学社团成员成仿吾,批评了鲁迅的文章,鲁迅反唇相讥。
最后,双方矛盾愈演愈烈,事件从两个人的争论变成了两个社团、甚至派系之间的骂战。
创造社认为鲁迅的文章风格晦暗,思想消极,充满了失败主义,带有非常浓厚的旧封建文学色彩。
其实,创造社的几个人根本没有完完整整的阅读过鲁迅的著作,惘论能从中读出什么深刻的内涵。
但是创造社依然自以为是的,把封建欲孽的帽子扣在了鲁迅头上。鲁迅岂能心甘情愿被这么评价?
虽说鲁迅有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但面对不合理的批评,甚至故意的诋毁,鲁迅从来都是表达出十足的攻击性。
一来二去,双方就成了文化领域的仇家。
攻讦与诋毁
鲁迅是左翼文学家的代表,郭沫若是创造社的代表,谁如果先低头了就说明自己所在的派系输了。
两派文化人的骂战从文化上升到政治,从左翼右翼之分上升到路线和主义,最后终于彻底撕破脸了。
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没人试图从中调停鲁迅和郭沫若之间的矛盾,甚至创造社中的另一位大文豪郁达夫,都劝告郭沫若别把事情闹得太大,不然不好收场。
可是郭沫若和鲁迅两个文化人都要面子,都有一副傲骨,因此谁都不肯低头。
郭沫若为了讽刺鲁迅,在某次写文章时,用一个四字成语形容鲁迅:“衣冠禽兽”。
郭沫若此举是故意拿鲁迅的早期黑历史来攻击他,因为鲁迅年轻的时候在家里的安排下,有过一段旧式的包办婚姻。
彼时鲁迅已经接受了新思想的影响反对封建陋习,但奈何胳膊拧不过大腿,在父母长辈的强行逼迫下,不得不和一个没任何感情的女人结了婚。
但是鲁迅婚后和妻子没有夫妻之实,而且在没离婚的情况下,和自己真正的爱人成为了夫妻,这相当于让自己名义上的正妻守了一辈子活寡。
因此郭沫若用衣冠禽兽来骂鲁迅,借此讽刺鲁迅在感情上的不忠诚。
包办婚姻的悲剧
鲁迅的包办婚姻是旧社会封建陋习的悲剧,鲁迅自己都是受害者,他也对自己的结发妻子有内疚之情。
但郭沫若在婚姻感情上的问题比鲁迅更多,打铁还需自身硬,郭沫若那混乱的感情史比鲁迅有过之无不及。
因此鲁迅面对郭沫若的辱骂,不慌不忙的写下了四个字:才子加流氓。这简短的一句话比千言万语都更有力量,让郭沫若看了之后感到颜面无光,顿感惭愧。
尽管鲁迅自己拒绝了结发妻子,但是鲁迅的家族绍兴周家,把她视为自家儿媳妇,几十年来从来没苛待亏欠过她。
与鲁迅相比,郭沫若在感情不但始乱终弃,而且毫无责任心。鲁迅最终和自己真正的爱人结为夫妻,一辈子相濡以沫从未变心。
郭沫若在感情上简直就是个渣男,他也有一段包办婚姻,但他不但拒绝了自己的结发妻子,甚至对她没任何内疚之情。
郭沫若的第二任妻子是日本人,和他生育了几个儿女,但郭沫若没几年就抛妻弃子躲回了中国,丝毫不顾及妻子儿女在日本生活艰难,甚至在妻子不远万里到中国后,都没和妻子见面。
因此,郭沫若完全没理由骂鲁迅是“衣冠禽兽”,他自己在感情生活中犯的错比鲁迅更多。
倒是鲁迅嘲讽郭沫若“才子加流氓”非常合适,这个“加”字非常巧妙,鲁迅先生以此把才子和流氓两个褒贬相反的词融合在一起,以讽刺郭沫若空有文采,却道德败坏。
这种反击方式无疑是非常明智的,郭沫若本就没资格对鲁迅进行人身攻击,遭到鲁迅如此反击更是哑口无言,不得不停止了对鲁迅敌视行为。
总结:
郭沫若用衣冠禽兽来形容鲁迅对感情不忠,而鲁迅则巧妙的用才子加流氓一词反唇相讥郭沫若有才无德。
这让郭沫若斯文扫地,也充分彰显了鲁迅言语的辛辣和尖锐。
不过,两个人虽然相性不和,但在大是大非上都分得清楚。
他们在抗日事业和民族解放等战争中,曾经放下偏见和私仇,齐心协力救亡图存,这也彰显了老一辈文化人的节气和操守。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64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