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2年11月,毛主席一行人来到了河南省安阳市,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毛主席这一次并非是公务外出,而是私人出行。
在这趟私人旅程中,毛主席先是视察了黄河的诸多水利工程,紧接着又顺着黄河到访了沿岸的城市,11月1日,毛主席的车队来到了安阳市,虽说并非是因公外出,但一下车,毛主席就看到了早已在车站等候的安阳地委和市委的干部们。
一番热情的寒暄之后,干部们便提出了陪同毛主席参观,而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安阳最值得参观的便是当地的名胜古迹。
在众人的簇拥下,毛主席来到了安阳有名的袁林参观,所谓的“袁林”,其实就是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坟墓。
作为民国政坛上的风云人物,袁世凯不管在生前还是死后都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再加上他的坟墓建筑精美的缘故,因而也就成为了当地的名胜。
很显然,毛主席对袁世凯这位民国大人物也是颇感兴趣,一边参观,一边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就在这时,陪同的干部队伍里突然有人提出要将袁世凯的坟墓平掉,只不过,毛主席在听后并没有表示赞同,而是一口拒绝道:“不要平!”
那么,为何有人提出要将袁世凯的坟墓夷为平地?毛主席又为什么不同意呢?
刀下留“坟”
在许多的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在刑场上大喊刀下留人的名场面,而在毛主席的身上,则是发生过这样一件刀下留坟的趣事。
故事要从1952年开始讲起,这一年的10月份,毛主席利用中央批准他休假的时间,来到了河南进行考察。
毛主席之所以会在有限的休假时间内将视察地点选在河南,一是想要视察河南的水利工程建设。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中华文化中占有崇高的地位,然而,作为母亲河的黄河在历史上却多次决堤,对国家造成严重的灾害,所以古往今来,任何政权都对黄河的治理,尤其是水利工程的建设极为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最为关心的便是黄河问题,因此,他将自己出发的主要目的地就定在了河南。
其次,便是毛主席对于历史文化的喜爱。河南在古时候称之为“中原”,早在三千多年前此地便发展出了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近代以来更是能人辈出,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因此,毛主席在视察河南时也顺便参观了很多的名胜古迹,例如河南安阳的袁林。
“袁林”即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坟茔,袁世凯去世后,北洋政府历经两年时间,耗费重金为其修建了精美豪华的陵墓,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便被人民政府接收,成为了名胜景点之一。
也正因为如此的知名,在毛主席途经安阳后,安阳当地的干部便决定陪同毛主席来袁林参观。
在一干人等的陪同下,毛主席相继参观了园内的石雕、建筑物、墓碑等,面对栩栩如生的石狮子,毛主席感慨不已,深沉的说道:“这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啊”,而在袁世凯的墓碑前,毛主席则是绕着走了一圈,似乎若有所思,久久的伫立在那里。
一上午的参观下来,时间就到了中午时分,安阳地委与市委的干部很贴心的为毛主席准备了茶点、水果等吃食,看着毛主席入座,一开始众人都还很拘谨,不太敢随便说话,也不吃东西。
看着大家一脸拘束,毛主席主动起身,将水果分给了大家,又开了个小玩笑,现场的气氛顿时活跃了不少。接着,在毛主席的授意下,大家便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
趁着吃东西的空当,毛主席给众人讲起了袁世凯在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种种恶行,听着听着,人群里突然有干部提议道:“袁世凯这样作恶多端,应该把他的坟茔平掉!”
听到这话,毛主席不由得笑了起来,话锋一转说道:“不要平掉,应该好好保存,留作反面教材!”
听到毛主席这样说后,原本考虑要平坟的干部这才打消了想法,袁林也就得以保存了下来。
反面教材
毛主席说“要将袁林留下作为反面教材”,事实上,袁林包括袁世凯在内也确实算得上是一个反面教材。
毛主席在给众人讲袁世凯的恶行时,首先提到的便是袁世凯的出身,他说“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是个大官僚地主,在项城和安阳有许多土地。”
在这之外,毛主席又讲了袁世凯的另一个恶行,那就是“耍两面派手段,先是骗取皇帝的信任,继而向慈禧太后出卖维新派,镇压变法,爬上了高位”。
袁世凯早年通过平定朝鲜内乱崭露头角,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国内掀起了一股变法图强,救亡图存的浪潮,袁世凯以支持变法维新的面目赢得了光绪皇帝和康有为、梁启超的信赖。
然而,在戊戌变法之后,他却又转而向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向慈禧太后告密,从而使得维新党人被逮捕,而袁世凯也因此得到了太后的信任,在李鸿章去世后坐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高位。
此后的数年间,袁世凯以直隶总督的身份推行了清末的新政,比如废除科举制,创办新式学校,训练新军等等。
然而,等到光绪皇帝与慈溪太后驾崩之后,失去庇护的袁世凯立刻就被摄政王载沣以足疾的名义遣回家“养病”。
在此后的三年里,袁世凯隐居于河南安阳的洹上村,过起了闲云野鹤般的生活,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廷才不得不再次请他出山。
这一次,袁世凯又再次发挥了两面派的手段,在清廷和革命党之间来回穿梭,一番斡旋之下,终于促使清帝溥仪退位,许多人也因为这个原因将其称之为“共和先驱”。
然后就在成为所谓的“共和先驱”,继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之后,袁世凯就做出了他这一生最错误的决定——称帝。
1915年12月,早已对共和体制不满的袁世凯决定复辟帝制,登基为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甚至还搞出了一个登基大典。
然而,在当时,民主共和的思想早已经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复辟不仅招致了革命党人如蔡锷等人的反对,连北洋军阀内部都开始对他口诛笔伐。
在轰轰烈烈的倒袁运动下,袁世凯这个“皇帝”仅仅只做了83天便宣布下台,他本人也由从前的“共和先驱”“民主先锋”变为了人人喊打的“独夫民贼”“窃国大盗”。
在全国上下,海内海外的一致声讨下,袁世凯忧愤交加,最终在1916年6月因尿毒症不治身亡。
而在其死后,北洋政府拨款数十万元银币为此建造了陵园,最初,袁家后人还想以袁世凯当过皇帝为由将陵园的名字命名为“袁陵”,但由于袁世凯称帝的名声太臭,使得全国上下群情激奋,不得不就此作罢,选了与“陵”字读音相近的“林”,也就是后来的“袁林”。
正是由于这番天怒人怨的举动,才使得即便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听闻他过往的干部们也仍然想将他的坟茔夷为平地,然而,深知历史的毛主席却制止了这一行为,并决定将其作为反面教材保留,可以说,这一举动比直接平坟高明了不止一个档次。
以史为鉴
毛主席之所以要将袁林保留,不仅仅是要将其作为反面教材,教育后人那样简单,更是提醒所有人决不能走回头路,开历史的倒车。
实际上,毛主席在安阳并不止看了袁林一个景点,也不止针对袁林发表了看法,在去袁林之前,毛主席先去参观了安阳的殷墟。
所谓“殷墟”,顾名思义,就是商朝都城的遗址。当毛主席来到殷墟的中心宫殿区,面对着三千年前断壁残垣的遗迹时,不禁心潮涌动,向身边人讲起了商朝的历史。
其中主要提及了商朝的末代国君纣王,毛主席先是表扬了纣王一番,称这个人能文能武,经营东南,将东夷和中原统一起来,在历史上多少也算有些贡献。
讲到这里,毛主席又转变语气,继续补充道,但是他后期滥用职权,只顾自己享乐,终于被周武王打败,自焚于鹿台,殷商也就从此灭亡了。
说完之后,毛主席看周围的人没有反应,便顺口问了一句:“殷墟的面积有多大?”
一旁的安阳行署专员程耀吾答道:“大概有20多平方公里。”或许是刚才讲商纣王的典故来了兴趣,毛主席又接着问道:“那你知道商纣王的墓在哪吗?”
毛主席本来是想带着干部们到纣王墓看一看,再讲些典故的,但遗憾的是,并没有人知道商纣王的墓在哪里,于是也只好就此作罢。
参观过殷墟之后,毛主席原本是要离开的,但在临走时他又随口问了北面是什么地方,干部们回答北面是漳河,听说是漳河,毛主席顿时兴致勃勃起来。
因为漳河在东汉末年是曹操练水兵的地方,而毛主席对曹操向来是十分推崇的,他曾经不止一次的跟人讲过“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人物”,甚至还给曹操“平反”。
那是在1957年11月,毛主席访问莫斯科期间,他与胡乔木,郭沫若等人谈论起了《三国演义》,当然也就不可避免的谈起了曹操,毛主席说:“诸葛亮是足智多谋,但是曹操也不简单,过去戏台上总把他扮成大白脸的奸臣,其实是冤枉他了。”
当然,除了讲历史的典故以外,毛主席最喜欢的还是借古喻今,1958年,在北戴河召开的一次工作会议上,毛主席又讲起了曹操的典故,他说曹操骂汉献帝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有一定道理的,并以此来告诫广大的干部,不要脱离群众。
又有一次,毛主席在会见湖北省委的副秘书长时,谈起了子女教育问题,他说,现在我们有些子女就像汉献帝一样,“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娇生惯养,吃不得苦,这让我很担心。
由此可见,毛主席是十分重视历史对于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的,因此,我们也就能够理解,毛主席为何要将袁世凯的坟茔留下,当做反面教材了。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消灭有形的肉体是容易的,而从思想上进行教育和改造则是困难的,毛主席就是要以活生生的历史来告诫后人要以史为鉴,绝不能忘记历史,忘记教训。
看完毛主席不同意将袁世凯的坟茔夷平的故事,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参考资料:
袁世凯——百度百科
《有人提议要把袁世凯的坟茔平掉,毛主席为什么反而说“要把它保护好”?》——文汇网
《袁世凯的称帝之路:称帝梦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凤凰网
《毛泽东的黄河故事》——党建网
《毛泽东最为推崇的古代政治家是哪位?》——凤凰网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