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成立虽说是一条光明的康庄大道,但从历史的角度看,无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我国的发展就一直是经历了种种困难和考验。
因为新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年轻”性质,但更多的是因为新中国在国家政体的选择上选择了逆流而上,并没有选择当前历史主流的资本主义国家政体,而是和苏联一样,走上了一条并没有广泛历史经验,并且需要沉淀和摸索的社会主义国家道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而言,这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挑战和挑衅。
因此,新中国在建国之后,就频繁的受到了来自周围国家的干扰和扰乱,除去建国后百废待兴的国家内部的基本设置和工农业等方面的迫切的现代化改革,各种各样来自外国的矛盾、困难、挑战,甚至是挑衅等事物接迥而至。面对这种情况,我国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并且也要将自己独立自主等向往和平和发展的声音传递到世界,因此承担下了这些挑战。
而在这些挑战中,抗美援朝战争,无疑是最早期同时也是最为艰险的一场考验。这不仅仅是涉及到近邻的朝鲜,更是危及到我国领土自主权和对我国国家主权的挑衅,是不得不去对付的一次战斗。
而在这次考验中发生了许多悲痛的事情,不少人民的兄弟姐妹因此丧失了年轻的生命,甚至被俘虏经受那些痛苦的折磨。而其中一位,他作为志愿军的最高级将领不幸被俘虏,而在回国后,直接被开除了党籍和军籍。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的结局又如何呢?
1.不屈不挠的革命战士
这位将领的名字叫吴成德,于1912年生于新绛县宋温庄,童年时期的他正好处于民国建立之初,尽管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但这个时候并没有完全撕破脸皮,因此这一时期人民的生活还算是太平,所以不得不说,与其他党员自幼就经历了艰苦人生,开始做好了为人生和人民奋斗时,这时候的他还是经过了不错的童年时光。
但好景不长,就在这之后没多久,国内的形势就开始步入混乱之中,他也亲眼见证到了国家的又一次混乱以及布尔什维克主义思想的引入。前者让他深刻明白到现在的国家并没有和想象中的那样稳定,国家仍然还是需要有一个崭新的思想和一个全新的政体组织进行拯救,只有这样才能够挽救国家,以及那些正在因为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余孽和外来国家忧患带来的祸患而饱受痛苦的人民,而后者,则是让他见到了曙光——一个能救挽救国家,挽救人民的真正的曙光。
因此,他努力学习,并且等待着自己能够报效国家的机会。在1937年,已经25岁,正值青壮年期的吴成德怀抱着一颗蕴含着爱国理念的赤子之心奔赴太原,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军政训练班。在这期间,他勤学苦练,力争能够跟上党的队伍的节奏,加倍锻炼自己。这种积极的态度让他得到了组织的高度认可,于是在他训练结束后,同年6月,吴成德返回家乡新绛县,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他毅然决然的加入了抗日牺牲救国同盟会,力求在这段时间给予党的大部队力所能及的帮助去对抗日寇。
同年9月,因为其贡献和所有的实际足够,因此党组织高度认同这位还没有加入党,但已经是和我党志同道合的小同志。而也正是这个月,吴成德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位共产党员踏入保家卫国的行列。这段时间,因为其活跃,因此党组织决定让他担任新绛同盟分会创建新绛人民武装自卫队的总队指导员。
在带领这支队伍时,吴成德接受到党的命令,需要他们在新绛汾北周边的地域进行活动,灵活行动的同时主要是开展这一地带对日寇的抗争游击战。因为自身对于当地的熟悉,加上吴成德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因此吴成德带领的部队常打胜仗,这对我国的抗战过程,以及我党的部队士气等有着巨大的鼓舞和贡献。
1939年6月,他所带领的新绛人民自卫队(又能称为山西省政治保卫队)经过国家组织的改编,正式改编成山西新军的第213旅。在经过改编后,因为吴成德在带领部队时的活跃和贡献,党中央决定,让吴成德担任57团的3营教导员,希望他能够在更大得舞台上带领部队,活跃在更大的舞台上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而吴成德更是不负众望,他在升职后,更是对革命工作格外热情。百团大战、中条山反扫荡战等战斗都有他的参与,且都有着可观的功绩。不仅如此,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他更是带领着自己的部队参与了接下来解放战争中重要的战斗。
虽然吴成德加入共产党,并且在我党活跃的时间和阅历都比较短浅,但就是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他开拓了一条厚重的道路,因此对于我国来说,他是毋庸置疑的国家栋梁。
既然是这样,那么究竟是为什么,他会落得一个在后来被开除出党籍和军籍的悲剧结局呢?这之后的事又是否具有什么隐情呢?
2.令人悲痛欲绝的待遇
抗美援朝战争,作为我国新生以来最早面临的,同时也是不得不谨慎应对的挑战,志愿军的挑选还有战术的选择都是重中之重,对于每个赴往战场的士兵来说,接下来的每项任务都是巨大的考验。
面对这种情况,吴成德更是身先士卒加入到志愿军的队伍里。他所在的志愿军第三兵团第六十军第180师正好在第五次战役打响之前进入朝鲜。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这场战争中,他们所经历的困难遥远比他们在战争前所预料到的要多的多。
首先是后勤方面,因为五月中旬,后勤补给一时间难以跟上主要战场的节奏,导致相关的战线等策划需要做出巨大调整。面对这种情况,并且要考虑到人员损伤和后续战线的拉长等,我军位于正前线且正在对敌军进行进攻的一线部队不得不停下攻势等待补充。
节奏的变动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可谓是大忌,我军在短时间内更是陷入了极其不利的情况。对此,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彭老总再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先结束在最前线的战役,命令主力部队立刻转移至三八线以北进行休整。
但在大部队需要迁移的情况,就必须要考虑到敌军也会借着这个机会乘胜追击。因此,必须需要有人负责保护主力军队撤退的重大任务。对此,在经过了层层筛选后,最终,是吴成德所在的第180师接到来着上级的命令,让他们担任掩护主力后撤的任务。而任务的具体需求上,上级要求他们在阻击地域至少阻敌3至5天,随后再来会合。
这个任务看似容易,实际上是十分困难的。要知道当时我国的军备等并没有美方先进,而且在缺少后勤的情况,就算是有着地形上的优势,但过于悬殊的实力差距也足以让人胆战心惊。而且在接受到命令后,他们就已经是被敌人层层包围了,周围更是飞机和坦克的噪音,并且不断增加的志愿军战士的尸体更是让他们无所适从。纵使这是一只多么精良的队伍,但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也是难以具有应有的战斗素养和能力。
但军令如山,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各个都是国家的好男儿,在面对这样极其困难的情况,也仍然是在思考着应该怎么拖延住地方的步伐,为正在撤退的主力军队争取更多的时间用来撤离。在敌军包围网越发密集,情况越来越紧急的时刻,最后他们选择了最坏,同时也是唯一一条可行的出路——分散突围。
这毫无疑问是一步险棋。尽管有可能增加生还者,但如果遭遇到敌方的进攻,这种情况下几乎是必死无疑,毫无半分希望可言。但事已至此,也只能这么做,不然等待着他们的,就是全军覆没以及正在撤退的前线军队被敌军追上,国家面临着更大险境的最坏的下场。
吴成德是幸运的,因为在突围的过程中他并没有被敌军注意到,位于比较安全的情况。但与此同时,他又是不幸的。因为挡在他面前的,不是敌人,而是上百位受伤挂彩无法行动的战友。
面对这一批受了伤无法行动的伤员,吴成德当下立断让通信员找来了他们的团长对他们进行了安置。但就是在这段时间里,负责的师部已经完成了转移。因此他们是无法联系上师部的。而于此同时,敌人的照明弹和探照灯离他们的距离已经是越来越近,苦涩的选择摆在了他的面前。
是抛下他们继续突围,还是带上已经失去了战斗能力的他们?如果从任务和效率上看,那么前者毫无疑问是最佳选项,并且能够立刻追上师部的部队。但吴成德毫无犹豫的选择了后者,他无法做到靠着抛弃自己的战友,抛弃自己的同胞苟活。
于是,他枪决了自己的坐骑,带领这支军队在山区进行长时间的防守战。而这一守,就是整整十四个月。
这场战斗可以说是必败的。因为在补给等都不具有,且敌人已经用各种火力封锁了所有的道路,加紧收缩包围圈的情况,这使得本来就行动不便的大批伤员要突围出去变得更加困难。毫无疑问,这次战斗是惨烈的,事后统计,参加突围的第180师的1万多官兵,最后只有不到4000人突围出去,剩下的7000余人,或者战死,或者被俘。
而在朝鲜战争中,从开始到结束,一共被俘虏志愿军官兵有两万多人被俘,而第180师 这次被围,一次就有近7000人被俘,占志愿军全部战俘的三分之一,而这一次,也是志愿军进入朝鲜境内参战以来,被俘人员最多的一次。
毫无疑问,吴成德已经竭尽全力。他奋斗到了最后,一直到只剩下3个人的时候,才被美军的搜山队所俘。而这些人后来才知道吴成德是这两万多名志愿军战俘中职务最高的。而当战争结束后,认识他的人发现,他被折磨得骨瘦如柴,面黄肌瘦。
3.悲苦的命运与折返
但令人痛心的是,当时大部分人对战俘抱有很大的偏见。他们不将战俘当做战争英雄,反而是特务、奸细这样的存在。而当回到国家后,等待吴成德他们的却是开除党籍和军职,安排去了有“南大荒”之称的辽宁盘锦的大洼农场进行思想改造的不公正的待遇。对此他很痛苦,他不理解,为什么自己在面对那些诱惑时宁死不屈,但在回到家乡后却要遭受这样的不公正的待遇。
但就算如此,他也没有抱怨。就算被泼了再多的脏水,他也相信党中央能够给他一个公平公正的答复。和其他战友一样,吴成德从没停止为自己的不平遭遇而奔走呼号,仅他一人就写了数十封上访信。
好在,皇天不负苦心人。1980年,经过组织部门的重新鉴定与处理,吴成德和他的战友们终于得到了公正的到来,能够享受部队军级干部待遇,具体事项由地方负责。数十年遗留的政治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最终能够告老还乡,安享晚年的时光。
参考文献:
张小平.吴成德:一位经历坎坷的志愿军战俘[J].党史文汇,2000,(04):21-23.
贺明.在敌营刻下永久痕迹的人[J].文史精华,1996,(04):32-41+1.
盛星辉.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最悲壮的一幕[J].湖南文史,2000,(05):4-11.
郜合启;.吴成德:志愿军中职务最高的被俘者[J].文史博览,2008,(06):41-43.
史春林;刘苗苗;.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融入思政课的价值、困境与路径——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4):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