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我想跟朋友们说一说美国说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的事儿。
但是,我觉得很为难。
美国说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猛一听起来,这个话题很专业,因为“产能过剩”是一个标准的经济学名词。
尤为重要的是,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作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人数最多的国家,以国家的身份说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必然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烧脑的话题。
所以,我说我做这期节目很为难,我想很多朋友可能会猜:我历来做节目的风格是将复杂的问题努力简单化,那么对于这个猛一听起来比较复杂的问题,我可能难以找到简单化的方法。
如果你这样猜,说明你比较了解我。
然而我不得不说,这同时也说明,你不了解这一次的我。
因为,我做这一期节目的为难之处,不在于不知道怎样把复杂的问题简单说明白,而在于我不知道怎样把一个简单的问题稍微说得复杂一点。
因为,美国说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是一个无比简单的问题,如果按照我一贯的表达习惯,再把它简单化,那么我大约在一分钟之内就可以说明白。
这样一来,我又有一个担心:由于它太简单了,我担心朋友们不相信这事儿就这么简单。
这才是我的为难之处。
所以,我做这期节目想反其道而行之,我想刻意把这个简单的问题说复杂一点。
可是它本来就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怎么把它说复杂呢?
于是我感到很为难。
那么我尽力而为吧,努力把这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二
为了把这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我先扯点别的。
扯点什么呢?扯点马克思讲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说到马克思讲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很多人都能想起在高中课堂上老师们描述的这个场景:
牧场主将牛奶倒入大海,将奶牛大批杀掉。农场主将土豆翻入地下当肥料,拿玉米当燃料……
总之,不把东西当东西,把东西扔了、烧了。
为什么要把东西扔了、烧了呢?为什么不把东西卖成钱呢?
因为:没人买。
为什么没人买呢?
因为: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的意思就是,生产出来的东西太多了,超出了人们的购买能力,所以很多东西就卖不出去,只能扔掉。
所以,我们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说得云山雾罩,其实它的表现形式就是:产能过剩。
而我们都记得,高中课堂上老师们给我们讲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证明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适应,所以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把这两个信息点碰在一起,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个很恐怖的逻辑:产能过剩预示着资本主义灭亡。
这是在说资本主义。
中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但是中国实行的也是市场经济。只要是市场经济就有经济波动,只要是有经济波动,就会有类似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那种表现。------请注意,是类似。
改革开放以后,不管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的全世界经济危机,中国都未能独身事外。
而不管是高中课堂上讲的资本主义的经典的经济危机,还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看到的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世界经济危机,无一例外地都表现为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导致商品卖不出去。
商品卖不出去,导致企业倒闭,资本家破产,工人失业。
于是,除了少数有钱人以外,大多数靠干活挣工资的普通人购买力进一步下降,于是东西就更加没人买,东西就更加卖不出去,于是企业就更加会倒闭,工人会更加失业……
如此滚雪球一样的发展,如果不采取恰当的方式予以遏制,经济就会崩溃。
通过这样一个描述,我们发现一个问题:
产能过剩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那么,如果中国真的有严重的产能过剩,那么中国的经济必然蕴含着巨大的危机。
那我就想问朋友们一句:
如果中国经济蕴含着巨大的危机,你猜美国人会怎么想?
在美国一心想扼杀中国的大背景下,你说美国人能怎么想?
我想,第一肯定是幸灾乐祸,第二肯定是落井下石。
总之,如果中国因为产能过剩而面临经济风险,美国人是绝对不会救我们的。
可是,当下美国人说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却是一副菩萨心肠。而且还拿出了实际行动,他们的大忙人——财长耶伦4月份到中国来访问,说的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提醒中国在新能源产业存在“产能过剩”,要求中国解决这个问题。
这就奇了怪了,美国人什么时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
所以,这事儿很反常。
我们都知道,事出反常必有妖。
三
那么这个幺蛾子在哪儿?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确实有必要来看一看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是不是“产能过剩”?
尽管从上面的逻辑推理可以看出,大概率咱不会“产能过剩”。但是,既然美国人这么说了,我们又想知道他的幺蛾子在哪儿,慎重起见我们还是把这个问题搞一搞。
前面说了,“产能过剩”的表现形式就是东西卖不出去。
那么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东西卖不卖得出去呢?
请看数据:
先说新能源汽车。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950万辆,同比增长38%。
同比增长38%,你说这产品卖不卖得出去?只有产品销路好,才可能销售量同比大增。
再看光伏行业,也就是太阳能电池。
2023年,国内实现多晶硅产量143万吨,同比增长67%;硅片产量达到622吉瓦,同比增长68%;电池产量545吉瓦,同比增长65%。
同比增长都是60%以上。
我不想说它的销量好不好,我只想问你被震惊了没?
我们再说锂离子蓄电池。
2023年中国锂离子蓄电池出货量887吉瓦,同比增长34%。
还是那句话:我不想说他销量好不好,我只想问一句,你被震惊了没?
所以,中国新能源产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
所以,如果让我专门做一期节目来说明这个问题,我就为难了,三言两语就说清楚了,这节目还怎么做?
那么,美国为什么要污蔑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呢?这只幺蛾子到底妖在哪里呢?
再看数据:
2023年全世界新能源汽车销售量1,428万辆,中国占了其中的950万辆,占比67%。
也就是说,中国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等于世界其他国家之和的两倍。
说完了新能源汽车,我们再说一下太阳能电池。
国际能源署的报告指出,中国生产了全球85%的太阳能电池,88%的太阳能多晶硅,以及97%的构成太阳能电池的核心的硅锭和硅片。
也就是说,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的产量,是世界其他国家之和的5倍以上;
中国生产的太阳能多晶硅,是世界其他国家之和的7倍以上,
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的核心部件------硅锭和硅片,是世界其他国家之和的32倍以上。
我不想说他厉害不厉害,我只想问你一句:你被震惊了没?
说完了太阳能电池,我们再说一下锂离子蓄电池。
2023年中国的锂电池蓄电池出货量达到887吉瓦,占全球总出货量的74%。
换个说法:中国生产的锂电池蓄电池是世界其他国家之和的3倍(没有以上)。
我还是那句话:我不想讨论厉害不厉害,我只想问一句:你被震惊了没?
四
多年前,金灿荣老师对中国制造业的前景有一个形象化的表达,他说经过一二十年的再发展,世界上的制造业只有两个国家在搞,一个是中国,还有一个是外国。因为大约到本世纪40年代,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说不定能接近全世界的一半。
相信很多人人听到这个论述,都感到很震惊,甚至不相信。
然而,面对中国新能源领域的制造能力,我们发现金灿荣老师太保守了,说话不够大胆。
因为,在这个领域,不是有中国和外国这两个国家,而是大约只有中国这一个国家。——请注意,我这里用了一个“大约”。也就是说还是有别的国家在玩,但说不定可以忽略不计。
我还是那句话,我不想说中国有多厉害,我只想问你被震惊了没?
你可能觉得我在夸张。
那么,我找一个在这个领域比较牛叉的世界知名人士,来印证一下我的观点。
这个人的企业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在去年第三季度以前世界排名第一、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世界排名第二,他就是特斯拉CEO马斯克,很多朋友都很熟悉。
2024年1月24日,马斯克在特斯拉的电话财报会议上讲:
如果没有贸易壁垒,中国汽车制造商将“几乎干掉”外国竞争对手。
“几乎干掉”是他的原话。
他的表述跟我一样,说“干掉”,但前面加了一个“几乎”。
我的表述是“大约只有中国”。
马斯克的表述是“几乎干掉外国”。
我不想说我们有多厉害,我只想问你被震惊了没?
可以这么说,这样发展下去,至少作为一种可能,在新能源领域,基本上没有美国什么事儿了。
五
说完了现实,我们还要展望一下未来,而且这个展望与美国人污蔑中国“产能过剩”密切相关。
我的逻辑是:现在厉害,未来的发展前景怎么样呢?
请看数据:
2023年全世界汽车销售量8,918万辆。
假定未来这个数字不变(事实上肯定是会增加),那么未来这8,918万辆汽车都必须是新能源汽车。
那么中国2023年生产了多少辆新能源汽车呢?回答是950万辆。
不到全世界总需求量的1/9。
顺便而又特别说明一下:中国生2023年生产出来的新能源汽车还不到全世界总需求量的1/9,美国人却说我们“产能过剩”了。
就好比是,一个小区一天需要1000个包子,可是你那个包子铺每天只蒸出来了100个包子,可是隔壁的王老五却说你蒸包子的“产能过剩”了,这不是笑话吗?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面向国际市场,万一国际市场不靠谱怎么办呢?那还是要指望国内大循环。
所以我们看一下国内市场的数据。
2023年中国汽车销量3,009万辆,其中出口522万辆,也就是说国内销售了大约2,500万辆。
前面已经说了,中国2023年销售了950万辆新能源汽车。
也就是说,即便我们是这么强的生产能力,而且一台车都不往国外卖,按照将来都是新能源汽车的标准,我们生产出来的新能源汽车也只能满足国内大约1/3的需求。
还是用刚才那个比方:不说整个小区,就说你那一栋楼,一天需要300个包子,结果你的包子铺一天只蒸出来了100个包子,可是隔壁的王老五却说你蒸包子“产能过剩”了。
这,不是笑话就是弱智,不是弱智就是智力障碍。
这就是我今天节目开头说我做这期节目比较为难的原因。因为太简单了。
这就是中国的新能源领域的基本情况,我们可以无比自豪的说一个字儿:牛。
六
然而,这还不是最牛的地方。
最牛的地方在于,新能源这个领域可不是一个一般的领域。
从发展逻辑上来讲,地球人必须走这条路,因为新能源领域的核心要义是环保。
地球人如果不搞环保,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那么地球温度将不断上升,海平面将不断上升,最后的结局是整个地球人都将被开除球籍。
所以,新能源的事儿,全地球不得不搞。
那么,搞这个事儿,纯粹是为了保住地球人几十亿条生命吗?不是的,搞这个事儿还可以挣大钱。
单就新能源领域里面的汽车这个领域来说。
自从人类社会有汽车以来,汽车就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的集中体现,谁掌握了汽车,谁就能在经济和科技两个方面傲视全球。
这是因为汽车制造太复杂了,它涉及到机械、电子、材料等多个领域,新能源汽车还包括互联网。它有长长的产业链,而且有无数条长产业链。可以说,用产业“链”来描述它已经不准确,应该叫产业“面”。
这个星球上,自从有了汽车,那么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必然是汽车强国。
100年前,最先发展汽车的国家是美国,而美国也正是从那个时候一步一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并在二战结束时正式奠定世界霸主的地位。
在中国经济规模达到世界第三之前,世界经济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日本和德国,而日本和德国恰恰是战后的汽车大国。
从2010年开始,中国的经济规模成为世界第二,伴随着这一进程的是中国的汽车产销量也居于世界前列。2023年中国汽车销量3009万辆,位居世界第一。
可以说,得汽车者,得天下。
汽车的未来在哪里?新能源。
大约10-20年之后,我们这个世界上将几乎不再生产燃油汽车。
英国2017年就已经宣布,将于2040年全面禁止销售汽油和柴油汽车,到时候只能允许新能源汽车销售。
欧洲2022年就宣布,2035年起,所有在售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二氧化碳排放量为0。意思跟英国人的一样,2035年开始禁止销售汽油车和柴油车。
都不再销售汽油车和柴油车了,那就都只能销售新能源汽车。
未来的汽车,等于新能源汽车。
就好比,中国人过去用毛笔,后来用钢笔。所以,后来的笔就是钢笔。
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在哪里?通过刚才的数据我们已经看到了,在中国。
而且,中国今天已经具备了碾压式的优势。
那你说美国慌不慌?
我做自媒体这几年,特别反感有些自媒体人动不动就说美国人慌了。
我的逻辑是,美国还是非常厉害的,不会动不动就被中国的某一项成就给搞慌了的。美国不是那么容易慌的。
但是,我今天必须要说,在新能源领域,美国人是真的慌了。
那么,美国怎么办?
七
美国能有什么招呢?
一个字:打。
三个字:打中国。
既然要打,首先要编个理由。
现在我们知道了,他这一次编的理由是:“产能过剩”。
编造这个理由,对于他接下来打中国,会有什么样的逻辑反应呢?
第一,争取民众支持。
你想啊,当你听到“产能过剩”这个词之后,你会想起什么?
“产能过剩”了,那必然低价销售。
那么当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美国低价销售的时候,美国的汽车制造商还有日子过吗?
美国的汽车制造商没有日子过,那美国汽车厂里的工人还领得到工资吗?
那么民众自然支持美国政客打压中国。
第二,建立打压前提
从经济学的一般规律上来说,如果一个行业真的出现了“产能过剩”,确实有可能出现倾销。
我这里所说的倾销,是国际贸易领域里的专门名词,特指低于成本的销售。
所以给中国戴上了“产能过剩”的帽子,接下来就是调查中国是否处存在倾销。
当然,在国际贸易实践当中,倾销还有一个孪生兄弟:补贴。
2023年9月,欧盟就已经宣布要对中国的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
目前这个调查正在进行。
第三、实施打压。
由“产能过剩”,延伸到倾销和补贴;由倾销和补贴延伸到反倾销、反补贴措施。接下来,大概率就是加征关税。
加征关税之后,明明很便宜的东西,就变成了很贵的东西,你就卖不出去了。
把中国的物美价廉的新能源领域的汽车、太阳能电池和锂离子蓄电池,搞得卖不出去了,从而扼杀中国这个产业。
扼杀了中国的这个产业,他们自己的产业就可以成长起来。
这就是美国说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的逻辑。
八
不过有一点很诡异。
美国一方面说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打压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理由却不在于跟“产能过剩”息息相关的倾销和补贴上。
他们另外找了一个词儿。当然这个词儿我们也都很熟悉,那就是:国家安全。
你可能就纳了闷儿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怎么就威胁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呢?
2024年2月29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对中国制造的汽车展开调查。3月1日,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解释了他们的逻辑。
这个逻辑尺度有点大,朋友们稍微静静神,不然可能会把你吓着。
雷蒙多说:“中国制造的智能汽车可能每分钟都在收集数百万美国人的数据。”
这话还不算最雷人,最雷人的是这么一句话,她的原话说:
“假如美国路上有300万辆中国车,北京能让他们同时熄火。”
如果你是一个美国人,你的政府高官告诉你,美国路上跑的300万辆车,能够被中国人同时遥控着说熄火就熄火,你怕不怕?
这就是他们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威胁了美国国家安全的理由。
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些理由都是编的,我连讽刺和反问他们的兴趣都没有。
我关注的点是:欧盟打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找的是倾销和补贴这个理由。不管怎么说,这个理由是符合经济学逻辑的。
而美国口口声声说中国“产能过剩”,轮到要打压中国的时候,他又不去选择一个经济学逻辑,而选择了国家安全。
这到底是为什么?这背后一定也有幺蛾子。
美国人没有告诉我们这到底是为什么?所以我只能猜。
我猜的结果是:
如果说中国因为“产能过剩”而存在着倾销和补贴行为,那么就要调查。
调查的时候大概率找不到证据。
当然,找不到证据,他也可以编,他也可以换一种算账方法,说中国存在着倾销和补贴。
但是,这毕竟存在着两种可能:可能最终认定中国存在着倾销和补贴,也可能不认定。
尤其是,他们内部也有很多反对这种行为的声音。
所以,结果不确定。
那么,最终打不打中国,也不确定。
如果不走经济逻辑的路线,而走国家安全的路线,那就不存在不确定了,那就是确定了。
反正国家安全那个事儿,他说是啥就是啥了。
而且面对美国国内那些反对打压中国的声音,他拿国家安全说事,而不拿经济逻辑说事儿,那些反对的人精心准备的经济逻辑,就派不上用场了。
还有,调查国家安全这事儿,他只需要在美国国内调查就行了,完了之后编个报告就行了。也许根本就不用调查,直接写报告。
如果像欧盟那样按照经济逻辑来调查中国是否存在着补贴,那还要到中国来跑一趟,劳神费力不说,还不知道能不能在中国找到他们想要的证据。
所以,按照国家安全的路子来搞中国,省时,省力,又完全在他们的掌握之中。
这事儿算是基本说清楚了。
九
前面说过了,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中国新能源汽车2023年的销售量虽然等于全世界其他国家之和的两倍,但其实只能满足全世界九分之一、中国的三分之一的需求,所以,说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完全是弱智、或者叫智力障碍的表现。
美国人没有那么蠢,他们其实没有智力障碍,他们心里明白得很。说到底,说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是他们又想打压一个中国高度领先的领域的借口。
我在以前的节目里面说过这样一个观点。
1840年以后的中国近代史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规律:落后就要挨打。——这话中国人特别熟悉。
而2018年美国发起贸易战、科技战以后,我又发现了一个新的规律:先进就要挨打。
不信你看看,美国目前制裁中国的上千个实体和个人,哪一个不是处于在中国、在全世界领先的领域?
在当下的中国,聚会时,如果席间某一个人所在的单位或母校是被美国人制裁了的,这个人会有一种藏又藏不住的得意和自豪的神情,而席间的其他人也可能无意当中对他高看一分。
为什么?因为美国人从来不制裁中国落后的领域,他只会制裁中国先进的领域。
所以,被美国打压和制裁,说明你干得不错。
如今,美国人污蔑中国在新能源领域“产能过剩”,并由此启动了新的打压行为,我们一方面要认真而科学地应对,另一方面,我们反而可以把心放到肚子里去。
他打到哪儿,就说明我们已经厉害到哪儿了。
这就是当下和未来的中国经济。
十
尽管这么说,有的朋友可能还是有些着急。虽然说中国在这个领域很厉害,但美国和欧洲接下来要打我们,会不会把我们打死呢?
我给朋友们提供两个信息:
第一个信息:
2011年美国和欧洲就打我们的太阳能电池,就是我今天节目前面里面说到的那个市场份额占世界85%的太阳能电池。
当时他们封锁了80%的国际市场。
他们把我们打死了没有呢?
刚才已经说了,现在我们占有全世界85%的市场。
这就是他们打我们的后果。
现在我们已经这么厉害了,他们还能把我们打成什么样子?
我们是小孩的时候,他们把我们打成大人了。我们现在是大人了,难道他们还要把我们打成巨人吗?——我倒觉得很有可能。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事儿,当年他们打我们还有一个戏剧性的情节:
按照法律程序,他们当时对我们发起“双反”调查,是需要由本国的企业告状的。于是,有人告,他们就调查,然后就打我们。
他们打了我们几年,打我们的时间到期了,没把我们打死,还把我们打强打大了,可是他们接下来不接着打了。
他们为啥不接着打了呢?
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也不是因为他们发现打不赢而放弃了。
而是因为当初告状的那些企业都死掉了,所以没有告状的人了。
没有了原告,就没法打了。
原告死掉了,被告强大了。
这就是他们在13年前打我们的太阳能电池的悲惨遭遇。
第二个信息:
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出口国家排名中,美国的占比排名是第25位,数量占比0.8%.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美国以国家安全的名义打我们的新能源汽车,我们将会损失出口的新能源汽车0.8%。换算成新能源汽车总量的数字,就是0.13%,也就是1.3‰。
1.3‰,咱们中国人自己稍微加把劲儿,就把窟窿给补上了。
倒是欧洲的占比比较大,占我们出口的纯电动汽车的比例是41%。所以要认真对待。
目前欧洲正在对中国的电动汽车进行调查。
好巧不巧的是,中国国内有企业说欧州的白酒白兰地也存在着补贴和倾销的问题,我们也在调查他们的白兰地。
而且白兰地主要来自于法国。而在欧盟内部,主要是法国在推动要对中国的电动汽车进行调查,德国其实并不积极。
当然了,这都是江湖传闻。
从法律意义上讲,我们对准的是欧盟,不对准欧盟当中任何一个具体的国家。
而对准我们的也是欧盟,也不是欧盟当中的某一个具体的国家。
总之,这事儿说得清,也说不清。
当然,我们还要把事情往最坏处想。
如果欧盟非要作死到底,我们怎么办?
好办,除了美国和欧盟,我们还有非洲兄弟,还有拉美兄弟,还有东南亚兄弟,还有中亚和中东的兄弟,还有俄罗斯兄弟,甚至在新能源汽车这一块,我们还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还是那句话:当年他们封锁了80%的国际市场,我们还是做起来了。现在,他们能奈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