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菜花,一种白花黄蕊的沉水植物,花朵“仙气飘飘”极具观赏性,茎叶则可以入菜,在云南大理一带的餐桌上尤为常见,当地人称其为“海菜”。近日举行的第十一届北京国际餐饮业博览会上,来自大理洱源的新鲜海菜,出村进城,亮相北京市场。
大理海菜亮相第十一届北京国际餐饮业博览会(摄于4月14日)。新华网发(洱源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大理海菜亮相第十一届北京国际餐饮业博览会(摄于4月14日)。新华网发(洱源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近年来,洱源县在推进洱海流域水质保护与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将人工种植海菜作为一大绿色生态产业进行扶持和培育,已实现连片种植。然而海菜的保鲜期短,不易运输,严重制约了其产业发展。2023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高原特色健康食品(洱源)创新中心研发人员的努力下,海菜的保鲜期提升至12天,有效拓宽了销售市场。
大理洱源,农户正在采收海菜(摄于4月16日)。新华网发(罗新才 摄)
大理洱源,农户正在采收海菜(摄于4月16日)。新华网发(罗新才 摄)
洱源海菜花研究基地负责人段从贵介绍,博览会期间,海菜广受欢迎,在3天的展出过程中,已经与10多家餐饮企业、生鲜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段从贵介绍,公司在洱源县共有研究基地200亩、海菜种植基地2000亩,目前产品试生产工作进展顺利,预计将于今年6月份实现量产。除积极拓展北京市场外,下一步还将在广州、成都等地进行推广展出,持续做大海菜产业,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
大理洱源,农户将新鲜采摘的海菜装箱运送上岸,下一步再送往基地进行分拣包装(摄于4月16日)。新华网发(罗新才 摄)
洱源海菜花研究基地,农户对海菜进行分拣(摄于4月16日)。新华网发(罗新才 摄)
洱源海菜花研究基地,农户对海菜进行分拣(摄于4月16日)。新华网发(罗新才 摄)
洱源海菜花研究基地,农户将海菜捆扎后装入盒子中(摄于4月16日)。新华网发(罗新才 摄)
洱源海菜花研究基地,农户将海菜密封包装(摄于4月16日)。新华网发(罗新才 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99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