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贞观政要》评其“亘古而来,未之有也”,《新唐书》赞叹“至治之君,不世出也”。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任君主,但论者认为,太宗策动父亲李渊叛隋自立,继而策动政变登基,他才是真正的唐朝建国者。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开创了贞观之治,是隋唐盛世的展现者。
从民族角度,太宗的父系属于汉族,母系有胡族背景,祖母是鲜卑独孤氏,母亲是鲜卑窦氏。胡汉通婚是南北朝以降的普遍社会现象,独孤氏和窦氏又是汉化胡族,对他们来说,婚姻是家族的政治结盟,相信比民族融和的考虑来得实际。或说,太宗的开明跟他的胡族背景相关,但这种说法难以客观量度。
从伦理角度,太宗推翻了表叔隋炀帝,更有弑父之嫌。唐初,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亲兄建成及亲弟元吉,并迫父亲李渊退位。或说,这是兄弟所迫,政治现实的需要,为太宗的冷酷手段开脱。或说,太宗的污点成为鞭策他的动力,以证明夺位的合理性。这些观点难以定断,更是不必要的思维,太宗是伟大君主,不是圣洁神人,何须因他的成就而尝试抹掉他的污点。
唐太宗的功绩,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改革制度,二是用人之道。本文只简介太宗的制度改革,另文评述其用人之道。
承隋朝的五省六曹制,唐太宗设立三省六部,由中书负责草拟诏令,由门下负责审核诏令,由尚书负责执行政令。三省各司其职,共同担当宰相的角色,既彼此合作,又互相制衡。尚书以下设立吏、户、礼、兵、刑、兵六部,按部就班,推动相关的行政事务。
唐太宗又优化三省的运作,设立政事堂,它不是部门,而是中书门下长官联席会议的地方。政事堂的设立,一则提升中书与门下的议政效率,避免中书的封驳而耽误政务。二则领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头的官员可以出席会议。由于太宗即位前担任尚书令,尚书令因避讳而悬空,领有以上衔头者,即尚书副长官左右仆射也可以参与会议,达集思广益之效。
承隋朝的州县二级制,唐太宗加以优化。唐太宗把全国分为十个监察区,称为道,非正式官署,不定期进行巡察。太宗又曾任命黜陟大使,评核地方官员的表现。州的长官为刺史,太宗又把刺史的名字及功过写于屏风上,作为奖惩的依据。以上三项措施,有助提升地方行政水平,加强对地方吏治的监察。
承隋朝的科举制,唐太宗加以扩充,逐步成为主流选官途径。考试科目中,以明经科及进士科最受欢迎。明经偏重经义的记诵,成为世家大族延续权位的途径。进士偏重策论的写作,成为平民的入仕途径。虽然科举助长中唐以后的党争,但从另一角度,科举成功提拔平民,日后甚至有抗衡世族的能力。
承隋朝的均田与租庸调制,唐太宗加以推广。其实两制早于北魏施行,旨在鼓励善用荒田,但太宗有系统地推行全国。均田有为民制产的目的,以男丁授田百亩为基本原则,租庸调达到轻徭薄赋的效果,向百姓征收田赋、力役及土贡,贞观年间的四十税一,更被视为历史上最低税率的时期。太宗的田制与税制,依靠完备的户籍,收取实物,并不灵活,但切合时弊,让社会经济从隋末动乱中恢复过来。
或说,唐太宗的所谓功绩,不过是承继隋朝的结果,没有创建,但制度不是追求创意,更重要的,是否切合时代需要,是否发挥功效。在隋文帝建立的基础上,唐太宗加以调节,让制度在当世发挥效益。 《资治通鉴》评论贞观之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即使言过其实,但不但反映了贞观的盛世形象,也反映了百姓分享盛世的成果。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36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