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毛主席纪念馆的评价: 建是不妥当的, 但也不赞成拆掉

素慢历史2024-04-13 11:32:00  120

1980年8月21日,一辆装饰庄重的汽车缓缓驶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车门轻轻开启,一个身着职业装束的外国女记者从车内优雅地走出。她昂头挺胸,步履从容,自信地走进人民大会堂的118厅。

这位女记者不是别人,正是当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意大利女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她此行肩负重任,目的就是采访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按照工作人员的精心安排,法拉奇坐在一个舒适的椅子上,开始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她取出笔记本和笔,将录音机放置在茶几上,确保一切准备就绪。随后,她开始仔细阅读今日的采访安排,心中默默梳理着想要提问的问题。

不久,邓小平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118厅。法拉奇立刻站起身,与邓小平握手致意,并热情地祝他生日快乐。邓小平微笑着回应,两人落座后,采访正式开始。

剧照

法拉奇以她独特的直截了当的风格开始了采访。她的第一个问题就让气氛变得有些紧张:“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会拆除吗?”邓小平稍作沉思后,给出了否定的回答。然而,法拉奇并没有就此罢休,她紧接着追问:“那毛主席纪念堂是不是不久就会拆除?”

对此,邓小平说:“建毛主席纪念堂是不妥当的,但是我也并不赞成拆掉。”

邓小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毛主席纪念堂背后又有怎样的隐情?

毛主席纪念堂的修建

1976年9月9日,在这一令人痛心的日子里,一代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毛主席的离世,让全国人民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

为了表达对这位伟大领袖的敬意与怀念,中央政治局在当天紧急召开会议,并作出重要决定:长期保存毛泽东同志的遗体

紧接着,在9月13日,中央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毛主席遗体小组,以确保毛主席遗体的完好保存。国务院副总理谷牧被委以重任,担任该小组办公室主任。

该办公室的首要任务,是提出关于纪念堂的设计和遗体保存的决策性意见。他们深知,这不仅是对毛主席的尊重,也是对全国人民情感的寄托。

在小组成立的第二天,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江苏、陕西、辽宁、黑龙江八个省份的著名建筑师和设计师,共计四十余人,齐聚北京。他们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纪念堂选址并设计建筑方案。

关于纪念堂的选址、建筑风格以及棺材的设计,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时间不等人,9月14号晚上,建筑设计人员陆续到达北京后,华国锋同志就连夜召开了会议,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会议最开始,有专家提议,鉴于毛主席一生都奔波忙碌于战场和国家事务,他的安息之地应选在山清水秀、景致宜人的地方。然而,这个提议一经提出便遭到了否决。因为毛主席一生秉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这样的安排显然与他的原则不符。

经过多次讨论与权衡,会议最终确定了几套方案。其中,香山与景山、天安门均被列为选址的备选之地。对于这几个选择,专家们最看好香山,因为香山环境清幽,再加上毛主席曾在此办公,所以专家们都觉得香山不错。

但华国锋同志指出香山地势较高,虽然能俯瞰北京,却远离群众,但毛主席生前喜欢深入群众之中,不愿高高在上。

因此,在充分考虑到毛主席的精神风貌和人民群众的情感寄托后,会议最终确定将人民大会堂建在天安门广场南侧,与天安门相对而立。

选址决定了,其他的方案也就很轻松能讨论出来了。

经过讨论,他们采用了南京工学院杨庭宝教授的想法,确定了纪念堂的规格。纪念堂坐落在天安门广场中轴线上,呈正方形对称结构,长宽各105.5米,高度为33.6米,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一层,以白色为建筑主体,点缀以黄色。根据讨论结果,杨庭宝教授当场勾画出了纪念堂的草图。

后续工作就根据纪念堂的设计图展开,1976年11月24日,奠基仪式隆重举行,随后,经过6个月的时间,毛主席纪念堂正式完工。1977年8月18日,毛主席的水晶棺也移入纪念堂。

1977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一周年,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大典召开,并正式对社会开放。耄耋之年的叶剑英元帅,在大典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作为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叶剑英曾随同毛主席南征北战,共同经历过生死关头,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无比。在讲话过程中,叶元帅多次情不自禁地流下热泪,其真挚的情感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人员,使得整个会场沉浸在一种庄严肃穆而又充满敬仰的氛围中。

大典结束后,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成为了首批获准进入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的幸运者。这五位分别是:华国锋同志、叶剑英元帅、邓小平同志、李先念同志以及汪东兴同志。他们代表着党和人民,以最崇高的敬意,向毛主席表达了深深的缅怀之情。

邓小平对毛主席纪念堂的评价

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宣布中国将进行改革开放,同时取消了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了1980年8月,中央又发布文件,表示公共场所不再密集地悬挂毛主席画像。

这一个消息在国际上也引起了一阵讨论,于是意大利记者法拉奇就十分迫切的想要采访邓小平。

然而她的两次申请都被拒绝了,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在得知意大利总统佩尔蒂尼即将访华时,法拉奇十分激动。因为佩尔蒂尼是法拉奇父亲的朋友,于是在佩尔蒂尼的推荐下,邓小平答应了法拉奇的采访。

1980年8月21日,法拉奇如愿见到了邓小平。在见邓小平之前,法拉奇做了充分的准备,对邓小平进行了充分的了解。

在二人一见面的时候,法拉奇就祝邓小平生日快乐,拉近了二人之间的关系。随后二人寒暄了几句,法拉奇就开始了提问。

原本大家以为法拉奇的采访会循序渐进,但他们没想到法拉奇会单刀直入,第一个问题就是询问最近为什么要将随处可见的毛主席画像取下,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会不会被取下?

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明确地表示:“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不会取下,会永远保留下去。”邓小平说,毛主席是党和国家的缔造者,他对中国的贡献是永远不可抹杀的。

法拉奇继续追问:“为什么要修建毛主席纪念堂而不是让毛主席入土为安?毛主席纪念堂是不是不久就会拆除?”

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回答说:“建毛主席纪念堂是不妥当的,但是我也并不赞成拆掉。”

邓小平这样说,是因为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就签署了自愿火化条约。

当时毛主席说:“我不想给后人添麻烦,死人怎么能跟活人争土地?”按照毛主席的意思,他死后想将骨灰带回到湖南韶山,撒入韶山的江河,撒入长江……毛主席说:“我平时吃了那么多鱼儿,我死后,把骨灰撒到河里,让它们吃一吃,就当是跟他们赔罪了。”

毛主席是不想自己去世后给别人添麻烦的,也不想劳民伤财、大动干戈。这就是邓小平说的,建毛主席纪念堂是不妥当的,是违背了毛主席的遗愿的。

但毛主席纪念堂的修建,无疑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心愿和期待。这一浩大的工程,汇聚了全国之力,汇聚了亿万人民的心血和汗水。每一砖、每一瓦,都承载着人民对毛主席的深深思念和缅怀之情。

在修建过程中,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为这一工程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设计师、建筑师,还是普通的工人、农民,都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他们日夜兼程,不辞辛劳,终于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工程。

所以毛主席纪念堂不能拆,邓小平也不赞成拆掉,邓小平说:“全世界都以为我们会像苏联对待斯大林一样,毁掉毛主席纪念堂,但是我可以肯定的说,不可能拆掉,毛主席纪念堂是中国人民精神的寄托,永不可能拆掉。”

如今,毛主席纪念堂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民感情的寄托,他们在这里瞻仰毛主席的遗容,回忆毛主席的丰绩,表达对毛主席的敬仰和怀念之情。毛主席纪念堂不仅仅是一个建筑,更是一个精神的象征,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31953.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