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绘制的阿房宫 视觉中国供图
▌洪宇
阿房宫是怎么没的?在大家的认识中,都会有一种印象——阿房宫辉煌壮丽,就如同秦朝的国运一样,猝然而亡。秦始皇、秦二世的暴政,滥用民力,挥霍无度,滥施刑罚,最终激起了民愤,在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起义中,项羽一把大火将未完的宫殿付之一炬。这或许是大多数人提起阿房宫会联想到的一种叙事。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李凯的新书《消失的宫殿:秦汉篇》中介绍了阿房宫的故事:在秦汉宫殿中,人气最高的要数秦阿房宫和汉未央宫了,作为短命王朝的代表,阿房宫更是有种浪漫色彩在里面。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阿房宫赋》,让阿房宫这个历史名词走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赋一经问世,便受到当时士人的追捧。而后历朝历代对这篇赋都是赞不绝口,后被收录在《古文观止》中,足见人们对这首赋的喜爱。
正因为杜牧这首赋的流传,其中一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再加之人们对于项羽仇秦的认识,以及他在历史上火烧咸阳宫的记载。这样传着传着,阿房宫的付之一炬便成了项羽的“杰作”了。
本世纪初,考古专家对阿房宫前殿遗址进行了细致地勘察,未发现一处被大火烧过的痕迹。咸阳宫的遗址倒是有大火烧过的痕迹,这与历史文献记载一致,无论从文献上还是科学勘探中,都未发现阿房宫被烧过的痕迹。由此可见,可能阿房宫根本就不成型,没必要放火去烧,这就是个荒废的烂尾工程。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道:“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司马迁提到阿房宫一直没有建成,如果建成的话,会选择别的名字来形容阿房宫。阿房宫这个名字历史上也有各种观点,但无一例外都表明了这只是个暂用名,并非正式名。从阿房宫建造的历史轨迹来看,也能知道为什么如此大规模地设计规划,最后却草草烂尾,归根结底就是这个宫殿建设时,已经没有条件建成了。
阿房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宏伟的规划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没两年,秦始皇就死在了沙丘平台。秦始皇一死,秦始皇陵就成了全国工程的唯一重点,大部分工匠从阿房宫的建造中抽调出来,去建造秦始皇陵。等陵墓建好,天下已然躁动不安,大泽乡起义已经爆发,在这个节骨眼上,继位的秦二世,仍要继续这个不得人心的工程。又过了两年,秦二世被宦官赵高逼迫自杀,阿房宫的建设基本就被荒弃了。
至于阿房宫的消亡与大火相关联,李凯在书中详细讲述杜牧及其所处的时代,用完整的故事让读者自己关联起文学为何要这样加工阿房宫的覆灭。其中提到重要一点,就是《阿房宫赋》的思想性,这点使得这首赋在当时就在士人中疯传,其背后有着与时代密不可分的因素。
借古讽今的做法在古人的文章中经常出现,这是中国古文的一大特点,尤其在政治上,士大夫经常借用历史典故和经典道理婉转地给君王提意见。当时的李唐王朝,内有宦官干政、党争不断,外有藩镇割据政令难以推行。财政匮乏、皇帝短命、劳民伤财、民乱不断,而杜牧所在的唐敬宗、唐文宗时期,朝廷更是大兴土木,人们敢怒不敢言。
如此看来,杜牧的《阿房宫赋》看似在说秦朝,实际说的都是当下的问题,自然被人们追捧。文中塑造的秦始皇、阿房宫也都是根据历史情绪的一种合理的文学想象。当然这与历史文献上真正的秦始皇相去甚远,但时代和历史却需要一个那样的秦始皇,需要那样一个秦始皇宣泄大众对于皇帝制、对于李唐政权的不满。
那个在历史上看似更为残暴的楚霸王项羽,因为反秦、仇秦,因为垓下的英雄悲歌,使得人们更愿意相信,那段虚构的“放火”故事,就是项羽的一怒之为。相比较去细看文献,实地科学发掘,人们更愿意将阿房宫赋予一种独特的历史情绪,并逐渐融入中国文化之中。随着书中的讲述,一座座宫殿与其周遭的历史故事,延伸出的后世故事,被逐渐唤醒,读者们可以鲜活地接触到这里曾出现过的人影,并目睹他们的悲喜人生。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67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