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皇家墓葬区本应在南京,这是明太祖驾崩前就已确定的祖制;但作为靖难之役的获胜者朱棣,不仅将国都向北转移,而且帝陵也向北转移了。
转移的位置就在燕王朱棣曾经的封地北平,迁都北京后就定都于此;帝陵位于北京城50公里的不远处,形成了如今的“明十三陵”。
众所周知,明朝总共有16位皇帝,除了朱元璋葬在南京孝陵,朱允炆葬身火海之外,还有一位帝王未曾葬入皇家墓葬区,他就是明代宗朱祁钰。
朱祁钰在位8年,并且百年陵寝之地早就规划在“明十三陵”中,但后世儿孙却鸠占鹊巢,此人便是明光宗朱常洛;堂堂一国之君,却要占用先祖陵寝之地,难道是因为缺钱?
这样的答案似乎站不住脚,即便真的国力不济,帝王们也不会委屈自己;古人讲究“事死如事生”,生前的荣耀死后也要带入极乐世界。
比如说,西汉建立之时,百废待兴,汉高祖刘邦的长陵依旧高大雄伟,不曾缩减。不是缺钱,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还要从公元1449年发生的一场变故说起。
就在那一年,明英宗朱祁钰率领50万明军亲征瓦剌,最后兵败土木堡,并且自己还被俘虏了;皇位空缺,朝堂无人主政,在兵部尚书于谦的力挺下,朱祁镇之弟郕王朱祁钰成为了大明的接班人。
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打退了瓦剌的进攻;事后,瓦剌将英宗朱祁镇送了回来,并被朱祁钰囚禁在了南宫。
公元1457年,景泰八年,朱祁镇在宦官曹吉祥、大臣徐有贞等人的拥立下,成功夺取了皇位,史称“南宫复辟”。
朱祁镇二次登基后,不仅杀了护国功臣于谦,还废除了朱祁钰的帝号,将其降为了郕王;就连帝陵都被毁坏了,而且死后按藩王的标准安葬。
“毁所营寿陵,以亲王礼葬西山,给武成中卫军二百户守护。”——《明史·景帝本纪》
就这样,明朝又上演了一场“骨肉相残”的剧情;身在帝王家,恐怕谁都难以避免。
朱祁镇之子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感念其叔父朱祁钰“安定社稷”的功劳;为他平反,恢复帝号,并修缮其陵墓。
“敕有司缮陵寝,祭飨视诸陵。” ——《明史·景帝本纪》
帝陵空置已久,给了明光宗朱常洛不用修建就能入葬的机会。
朱常洛是明神宗朱翊钧与一位宫女王氏所生;其父宠爱郑贵妃,想立她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万历皇帝有意废长立幼,故犹豫不决;架不住文臣劝谏的万历,最终还是立了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朱常洛继位后,并没有留下什么丰功伟绩,《明史》对朱常洛的记载非常少,只是提到了“发放军饷”以及“减免赋税”等等一些事情。
公元1620年,明光宗驾崩;仅在位一个月便撒手人寰了。
朱常洛在位时间短暂,仿佛昙花一现,帝陵还来不及修建;因此,群臣商议,就将空下来的景泰帝朱祁钰的陵墓作为了明光宗的帝陵,并改名为“庆陵”。
最终,明光宗朱常洛葬在了“明十三陵”中,而朱祁钰作为失败者,则远离了皇家墓葬区;朱常洛鸠占鹊巢,不知见到先祖朱祁钰之时,该如何交代呢?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62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