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城市崛起》书影。该书从历史变迁、区位空间、发展政策、产业体系等方面,对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六省的28座主要城市进行了分析,讲述了中部城市崛起的中国意义;还从城市的产业、园区、企业、文旅等角度,为中部城市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方法指引。供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演进的一个重要逻辑是城市化。城市崛起潮起东部,尤其是东南沿海。早期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计划单列市都在东部地区,主要在东南区域。2022年,中国经济总量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有15座在东部。
近年来,中部城市的突进式发展引起了国人的关注。2022年,中国经济总量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有3座中部城市——武汉、长沙和郑州,还有位列第21位的合肥。它们已经并将继续成为引领中部崛起的重要力量。中部城市崛起将全面带动中部崛起,并将与东西部联动,实现区域板块的协同发展。
“中原定,天下安。”中部地区处于承接东西、纵贯南北的中轴位置,区位优势明显,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农产品生产基地,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占据着重要位置。中部地区以占全国10.7%的土地面积,养育着占全国26.5%的人口。2022年,中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为22.15%,相比2017年增加了6.3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的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和市场潜力等在全国有着重要地位。
中部城市崛起意义重大。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上看,国内大循环需要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而中部地区的人口和市场规模巨大,且具有枢纽地位,发挥着关键作用。如果中部的商品要素能够顺畅流动,生产要素能够优化配置,将极大地促进中国经济有序循环,内外协同,合力共进。从联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上看,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双城城市圈四极组成的菱形中,作为内核,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枢纽。从中国整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看,中部地区是中国的“腰”,只有“腰板”直了,中国这个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稳,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中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制造业是立国之本、 强国之基,是发展实体经济的着力点。如果没有足够的产业竞争力支撑,那么中部地区将无法承担起国内大循环“中轴、枢纽”的重任。不同于东部建立起来的与国际产品分工体系相衔接的制造业体系,中部城市群应该发挥后发优势,着眼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中部地区要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加强城市间、地区间的联结和沟通,有意识地推进都市圈和城市群的规划建设。在都市圈、城市群的框架下,确立各自的分工与责任,以实现在更大空间范围的协同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与互动,形成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深圳行业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经授权摘编自《中部城市崛起》一书前言,有删节,现标题系编者所加)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