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克汽车作为国产自主品牌当中最具性价比的性能车品牌,在当初首款领克03上市之后,瞬间引起了国内玩车潮的热爱,随着近几年,领克汽车的不断发展逐步也开始走向新能源领域,而在日前领克品牌首款战略纯电车型领克Z10正式上市。此次新车共推出5款配置版本,官方指导售价区间为20.28万至29.98万。与此同时,从当前一直截止到10月底,用户可通过领克app支付5000定金完成领克Z10的大定,上市专享价为19.68万起,顶配版本优惠过后为28.88万,这次领克Z10作为首款纯电c级轿车,从空间、智能、操控、安全、设计等多个维度重新定义整个c级新能源车的品质标准。
领克Z10在外观设计方面采用the next day家族式设计理念,前脸处具有极高辨识度,车头采用扁平凌厉化的线条,车头大灯采用法雷奥双模组大灯,整体质感更加强悍,车尾部基于空气动力学理念采用主动升降隐藏式尾翼,看起来运动属性十足,并且整车的整体流线型设计更是巧妙,能够达到0.198Cd的风阻系数,再加上整体低趴与溜背的姿态,整体将优雅美学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整车长宽高数据尺寸上,领克Z10的车身数据分别为5028×1966×1468毫米,轴距达到3005毫米,整车车内面积达到4.8平方米,如此亮眼的数据也使得领克Z10在实际乘坐时拥有极其亮眼的空间表现,并且616升的超大后备箱,能够轻松容纳全家人的外出行李。
在内饰方面,领克Z10整体采用更加简洁的设计理念,T字型座舱布局符合左右对称的中国风元素,车内配备12.66英寸的极窄式液晶仪表,再加15.6英寸悬浮中控大屏,科技感更是满满当当,并且整车在做工用料上也更加考究,搭载拉帕真皮敏感零压座椅,13层的座椅材质能够让用户感受更加舒适般的触感体验,并且在座椅配置上,前排主副驾均配备超宽超大腿托,此外,后排座椅同享前排座椅通风、加热、按摩等功能,真正实现整车5位全都c位的乘坐感受。当然了,领克Z10在内饰舒适度上,在音响品质方面,搭载了总功率1600W的哈曼卡顿23扬豪华音响,拥有7.1.4声道和3D环绕立体声技术,还加入了WANOS“天空音”,坐在车内即可享受身临其境般的感受。
这次领克Z10作为极氪001同平台打造的首款纯电新能源车型,不仅被整个品牌寄予厚望,也收获不少消费者关注,不过这车领克Z10的比亚迪汉EV,到底有实力吗?
作为新能源车,首先要考虑就是外在因素比亚迪汉EV作为已经上市的4年车型,不管是整体外观设计还是语言风格方面基本上变化不大,虽然整体沉稳大气,不过在当下更新迭代快速的市场当中确实有点略微落后,在整体的外观风格方面,领克Z10还是更具一筹的。与此同时,在整体的车身长度和数据上两个Z10的轴距也比汉EV多出了85毫米,后备箱的容积也多出146升,因此不管是车内乘坐还是整体的储物空间表现上,领克Z10也是比比亚迪汉EV更有优势。
说完了一些外观和空间上的配置之外,来到新能源车最终的核心比拼三电系统,在这块的对比当中,比亚迪汉EV确实比领克Z10更加的有良心,比亚迪汉EV带来的是最新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并且电压平台达到800伏,而领克Z10采用标准的400伏电压平台,较比亚迪汉EV一差出一大截。
除了这些此外,领克Z10与比亚迪汉EV之间差距最大的就是价格问题,比亚迪汉EV的起步版本车型,裸车价格17.98万,但是领克Z10,现在算上限时折扣优惠之后,起步入门售价还要19万多,整体差价2万,但是在配置上面却几乎大差不差,并且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当中的头部品牌,相信更多消费者还是更加认可比亚迪的车型,所以领克Z10这款车与比亚迪汉EV相比的话,基本上没有任何的优势,并且在整体的保值率上来看,比亚迪汉EV这台车的二手市场保险度也还算不错。但是领克Z10到二手市场车辆价格数据就无法查知了,不知道日后究竟还会有多少保值率。
不仅如此,从领克Z10在上市之初的销量数据当中也有所体现,领克Z10上市24小时内,订单大定仅有5000台,这样的对比数据确实有点格外的尴尬,想当年比亚迪汉EV当年刚上市时,大定数据虽然已经无从考究了,但是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比亚迪汉仅在今年2月的销量数据为五千多辆,其他几个月的销量数据均在2万辆左右,领克Z10的销量和比亚迪汉相比,确实差出了一大截。
其实这次领克Z10的上市,虽然也是公布了旗下的首款新能源纯电轿车,不过这次新车的表现并没有达到预期,毕竟这次的价格确实有点过高了,在当前如此内卷的新能源车市场确实没有什么优势。领克汽车其实本身就是以性价比性能车起家的,在新能源车这方面也确实经验匮乏,在后续的市场当中,领克新能源汽车需要从更多的用户角度出发,通过不断在调整价格与配置来收获更多消费者市场,当然,也希望领克Z10新车能够在市场当中获得亮眼的表现。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33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