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说跑步是孤独的运动。
但跑步也可以有队友,甚至:很需要队友。
大学时吧,学校有俩学期想过个怪主意:催学生晨跑。那时还没智能手机,打卡没那么方便,老师的法子也很笨:某校门外某条路口,早上站位老师,拿个簿子;跑到那里的同学签个名,就算打卡了。从学生宿舍到打卡点,怎么抄近路都要一公里多;来回怎么也要两公里。速度不拘,但老师大概也明白,大学生早起时间珍贵,能晚起就晚起,能跑就绝不走。所以真能逼得人跑。
这活动开始还群情踊跃,毕竟入秋时年轻人还气血壮旺。但入冬时分,大家都懒了起来。尤其上海冬天,宿舍没暖气,早起吃两口巧克力,毛巾抹一把脸就出门跑,跑完直接去食堂吃早饭——这毛巾如果前一晚冻结实冻硬了,真会让人绝望。
那时怎么能催起来呢?队友。
宿舍几个舍友,对门宿舍、隔壁宿舍,大家互相串联。互相冒着起床气的愤恨拉拽。满耳听着“我今天打死都不去了!”“谁碰我被子我踢谁!”“别催他了,他被女朋友甩了,昨天晚上抱着被子哭一晚上。”终于把几个人集齐了,跑;跑去打了卡,一起冲食堂,“豆浆!”“茶叶蛋!”“肉包!!”
因为有队友互相拉着,才算跑完了那一年。
后来我毕业了独居时,又经历过了一茬。小区门口茶叶店的老板为了儿子体育考试合格,带儿子晨跑,赶上那时我也跑,老板偶尔就托我带他儿子跑。跑着跑着,早上小区一起跑的老几位——饼店的小哥失恋了、粮油店的阿叔被诊所大夫建议锻炼了——大家一起跑。偶尔茶叶店老板没那么着忙开店时,就跟我一起跑,边跑边念叨:
后悔啊,没趁年轻身体最好时开始跑步!
我安慰他说,许多跑者的个人最佳PB,都出在中年。老板说这倒是听说过,但从少年时就开始跑步,可以很快乐:许多年轻时不太跑步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有跑步的天分。而且年纪大了,大家么都是散跑跑。带儿子跑过这一段,估计也不会跑了。
想起来,的确是。
年轻时一起跑步可以很快乐,甚至可以很热血。不只是彼此鼓励而已。
看过漫画《强风吹拂》的诸位,一定有这印象:跑者,尤其是团队跑者,比起其他团队运动,没那么多勾心斗角。毕竟篮球和足球都要分配球权,橄榄球有角色分工,有主角有配角。
跑步没那么复杂:就是跑,跑得好与坏,彼此分晓;身体好不好,一跑就知道;而跑步时彼此感受到的快乐与痛楚,都可以有队友来分享。快乐与努力,都可以由懂得的人来表达与传承。
跑步是孤独的运动,如果想跑,可以一辈子跑。
但跟队友跑步,一辈子可能就那么几年时光。
9月28日中午时分,2024“耐克跑百校”总决赛在上海江湾体育场圆满落幕。这场高校接力挑战赛吸引了八支耐克签约精英高校和六支挑战精英高校队伍。每支队伍通过十个棒次传递绶带,完成42公里的奔跑。这不仅是速度与耐力的比拼,更是青春与热血的写照。“同学请接棒”——接过的不仅是接力棒,更是信任与传承。
“耐克跑百校”的前身是“耐克高校精英公路接力跑”,由高校与耐克中国共同主办。耐克精英高校联盟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有点类似于《强风吹拂》中的箱根驿传,最初也是由四个大学创办,之后渐次扩大:今年共有八支耐克签约精英高校和六支挑战精英高校队伍共同参赛。
今年的赛事全新升级;从在校园举办,升级到在公开的体育场举办——即,像是正经的比赛了。
今年最有意思的来宾,是“耐克跑百校学长导师”苏炳添,来到现场,全程参与,致辞、颁奖。
“我是高校马拉松接力赛的老朋友,每次参加活动都能感受到这项赛事的变化与成长。这一次耐克把赛事的规模变得更加庞大,也让更多热爱跑步的学生有了高水平的竞技舞台。让‘跑百校’不仅是一次比赛,更是成为一个连接大学生、传递团队精神的平台。”
——年已36岁、东京奥运会9秒83、错过巴黎奥运会的他,大概最能够涵盖“同学请接棒”的传承感了?
但如上所述,这项比赛最动人的细节:这终究还是业余比赛,主题是热血、信任与传承,而非胜负。今年赛事首次走出校园,参赛者均为普通全日制在校大学生(非高水平队队员和体育特长生)。
以后呢?不知道。耐克的确试图把跑步理念和训练机制扩展到更多学校的日常中,但并不代表着要从这些青年中揠苗助长个几位尖子生。
通过让每个普通学生参与跑步,让更多学生爱上跑步,甚至希望让中国变成一个跑步之国(Make China A Running Nation)。
参加了这场比赛的年轻人们,接过了接力棒、信任与传承,跑出了也许一生中最热血的一段赛程,感受到了自己作为跑者的不懈与团结,然后重新变成普通大学生,将来毕业了,成为社会普通一员。
但他们中间,也许有人会记得自己是个跑者。也许以后在其他地方继续跑步,并带动其他人一起跑步;并在听到人感叹“后悔啊,没趁年轻身体最好时开始跑步”时,可以说一句:
“我以前,和很好的队友,一起跑过!”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03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