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
文 | 笔海言史
在美联储宣布降息不到24小时,中国再次抛售了37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这一举动,既令人意外,却也暗含深刻的逻辑,预示着中美两国的经济关系正处在一场前所未有的较量中。
降息原本被视作经济调控的“灵药”,但这次却似乎为美联储带来了更大的困境。
9月18日,美国宣布结束长达11轮的激进加息周期,决定降息50个基点,这一消息瞬间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震动。
美国此次降息背后是美国经济面临的严重问题,特别是国内的通胀压力,经过几轮激进加息,通胀确实有所缓解,但美国的就业市场开始显现疲态。
就业率的下滑意味着消费需求减少,而这会对整个经济链条产生负面影响。
面对这样的困境,美联储选择了降息,希望以此提振经济,降息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缓解经济疲软。
但是,事情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美国国内经济的问题不仅在于就业市场的疲软,还在于其外债问题。美联储降息的初衷是希望通过降低利率,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债务压力。但眼下,美国国债已经达到历史新高,超过35万亿美元。
而这其中,外资持有的美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投资者,长久以来都是美国国债的重要买家。但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这一格局正在悄然生变。
中国是美国国债的第二大持有国。但自2023年以来,中国开始逐步减持美债,这一趋势在最近几个月尤为明显。
据了解,今年前八个月,中国已经累计减持了398亿美元的美债。这一举动无疑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关注。
中国减持美债也有战略布局,美国的长期加息政策已经导致全球资产价格大幅波动。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结束,全球金融市场正进入一个不确定的调整期。
对于中国而言,美债虽然曾被视为最安全的投资之一,但在当前形势下,其吸引力正在下降。
而且,美国的债务危机早已显现端倪,各国逐渐意识到持有大量美债可能带来的风险。尤其是俄乌冲突后,西方国家冻结了俄罗斯的海外资产,这也让中国更加警觉。
中国通过减持美债,旨在分散风险,避免重蹈覆辙。
另外,中国的外汇储备需要多元化配置。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虽然仍然稳固,但近年来,中国一直在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通过与多个国家达成本币结算协议,中国正逐步构建自己的货币体系。这种去美元化的进程,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减持美债的决策。
还有,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制裁和关税政策也使得中国不得不重新审视与美国的经济关系。尽管中美之间的贸易额巨大,美国依赖中国的商品进口,但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和经济打压也在不断升级。
在这种复杂的博弈下,中国必须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而减持美债便是其中之一。毕竟,一旦美国将金融制裁作为武器,中国持有的大量美债可能会成为一种潜在的风险。
而美国虽然口头上一直在强调对中国的“威胁”,甚至不断加征关税,试图通过“脱钩”来摆脱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
8月的数据了解,美国再次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国,进口额达到3369亿美元,远超欧盟和东盟的进口量,这一数据表明,无论美国如何声称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现实却是,它依然离不开中国的商品。
美国希望通过经济手段削弱中国的影响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中国制造的商品来维持自己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在农业领域,中国对美国农产品的需求出现明显下降。
据悉,尽管巴西玉米出口减少,但中国对美国玉米供应并未表现出太大兴趣。此外,中国对美国大豆的进口也在逐步减少。这些迹象表明,中国正在逐渐摆脱对美国农产品的依赖,寻求更加多元化的供应渠道。
不过,美国经济上的焦虑不仅仅来自对中国的依赖,还源于其自身的债务危机。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尽管降息可以暂时缓解债务成本的压力,但它也可能带来新的通胀风险。
尤其是在大规模降息的背景下,通胀可能再次卷土重来。而这,将对美国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产生直接影响。
在全球经济动荡的今天,中美两国的经济关系不仅关乎两国自身的利益,也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的走向。美联储的降息决定,虽然是应对国内经济困境的权宜之计,但它背后的连锁反应,远比想象中复杂。
中国的减持美债行动,不仅仅是对美国经济问题的应对,更是一种战略布局,预示着全球金融格局的潜在变化。
中美之间的博弈仍将继续,而这场博弈的核心,不仅在于贸易和投资,更在于金融市场的主导权。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254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