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机式”绘画走红的大学生郑智仁: 对家乡苏州有了更多归属感

新京报2024-03-22 17:09:44  79

“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元代诗人奥敦周卿曾这样称赞苏杭美景,这也成为了无数人对苏杭的第一印象。对于从小在苏州长大的苏州科技大学大二学生郑智仁而言,小时候见惯了的风景如今已是另一幅模样。于是,他拿起画笔开始描摹,在两年的时间里,他画了100多幅作品,其中大多是苏州的建筑和风景。这组针管笔手绘的苏州风景画在网上走红,有网友表示,这些画高精度复刻,就像是AI绘制,也有网友表示这属于“照相机式”绘画,完美记录了苏州的风景。

“小时候爸爸就经常带我去苏州的很多地方玩儿,这也并不是我第一次‘看见’它们,我们也算是‘老熟人’了吧。”郑智仁告诉记者,从创作第一幅画至今,自己与很多“老熟人”再次有了交流,而在一笔一画描摹的过程中,自己对家乡也有了更多的归属感。

大一时立下目标“要花100幅钢笔画”

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也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走进平江路,白墙黛瓦,小桥流水,让人瞬间入画江南。

这是郑智仁选择的第一个绘画地点。“正好我们大一有个作业要在平江路做,我也觉得平江路很有特点,比较能代表苏州的建筑风格。”郑智仁第一次画平江路时,一幅A4大小的画就用了四五个小时。

郑智仁画的苏州平江路风景。受访者供图

这与郑智仁接触绘画比较晚有关,上大学后因为专业需要,他才开始正式学习画画。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手绘是一项基本技能。

提及为何报考建筑学专业,郑智仁表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我爸爸就是苏州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的,再加上我高中学的是文科,可选择的专业也不多。他也建议我报考建筑学专业。”

当父亲成了“校友”,向他寻求学好建筑学的方法就成为了自然而然的事,“多走到建筑身边、多画画”就是父亲给郑智仁的建议之一。于是,大一刚入学,郑智仁就给自己立下了一个Flag(目标):在大二之前,画100幅钢笔画。

虽然祖籍不是苏州,但从小在苏州长大的郑智仁称自己算“半个苏州人”,小时候常跟着爸爸在苏州玩耍,对这里的大多数风景十分熟悉,“既然我有这样的机会和技能,把它们画下来应该也不难。”

现实中的彩色变成了画本上的黑白分明,“黑白线条的画跟实物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同样的风景但是会给人另外一种感觉。”对郑智仁而言,画好位于平江路和相门之间的仓街广场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里有古今同框的感觉,难度是最大的。我以前没有画过这么大场景的画”。郑智仁解释,这里的元素很多,有砖结构建筑,也有现代建筑,甚至不同建筑的花纹也不同,附近还有永林新村、快速路、别墅区。

截至目前,100幅钢笔画已经完成,郑智仁的画本也换了好几个,不仅画了苏州,还画了上海的武康大楼等,“基本上一个地方不会画超过3次”。对于苏州建筑的特点,郑智仁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苏州建筑跟徽派建筑有点儿类似,但与徽派建筑相比,苏州建筑更简洁、更古朴。”

当郑智仁把越来越多的建筑“搬”到画本上,心中的成就感也越来越强,与此同时对苏州也有了更强烈的归属感,“以前对苏州的家乡情没有那么强烈,而且这些年苏州变化也比较大。我上中学的时候也没有太多机会出去玩儿。这次也是借画画的机会,让我对苏州有了更深的认识。”

郑智仁画的苏州山塘街。受访者供图

“画画是一种休闲方式”

打开AI软件,输入“苏州”“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等关键词,用不了几秒钟,AI就会创作出一幅精美的画作。当“AI创作”变得如此简单的时候,为什么还要用画笔一笔一笔画下来?

在郑智仁看来,AI只是一种技术手段,但手绘是一种艺术,“技术和艺术不能一起比较。AI绘画是很厉害的,但它毕竟不是人画出来的,两者还是会有明显的区别。”郑智仁表示,AI或许会成为未来一些行业的主流工作方式,但并不是学习建筑学课程的主要途径,“因为当电脑把所有的工作都做了,我们就没办法体验这个过程,而缺少体验就无法慢慢提升自己的审美和设计思路。”

郑智仁画的苏州仓街广场,这是他认为难度最大的一幅画。受访者供图

大一没有课的时候,郑智仁会带着画本和笔出发,沿着苏州大大小小的街巷四处寻找可以画画的地方,有合适的点就拍一张照片,“画画的时候也有人围观。”

不过,进入大二,专业课作业多了起来,郑智仁能出去画画的时间越来越少。不过,他表示自己还会画,“有时间就画,见缝插针地画。别人打游戏我就去画画,这是我休闲的一种方式。”

对于在网络上突然“走红”这件事,郑智仁并没有太多感触,“我知道上了热搜,有同学还把微博转给我看,但我觉得对我没啥大影响,我自己也不太关注。”

通过建筑绘画逐渐找到对建筑的更多认识和理解、找到专业学习的方法,这是郑智仁的父亲在给他建议时的目的。借由建筑绘画,郑智仁也慢慢找到自己对建筑学习的兴趣,“大一的时候还不是很喜欢,那时也还贪玩。现在我还蛮喜欢这些专业课的。”

而对于未来,郑智仁想和“校友”爸爸一样,继续在建筑行业工作,“目前可能没有太多的想法,就想着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

新京报记者杨菲菲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200.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