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媒体报道,欧盟正式披露了对华电动汽车加税的决定草案,若没遭到多数票反对,欧盟就将对部分中国车企征收最高36.3%的反补贴税。虽说中国车企相较于欧洲本土车企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但在最高36.3%的关税面前,再大的成本优势恐怕也是徒劳。因此中方迅速公布了反制手段,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乳制品进行反补贴立案调查。
围绕加征关税,中欧接连出招,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对此表态。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8月22日报道,博雷利称“我们不应天真,我们无意卷入与中国的贸易战,但这可能不可避免”。他还补充道,欧洲不应与中国进行系统性对抗,或者遏制中国增长,因为欧洲“无法抵挡中国的崛起”。
博雷利已经摊牌,将目前的问题放大到中欧贸易战的角度去考虑,预计接下来中欧还将有更进一步的行动。既然是欧盟自己主动掀开了“系统性对抗”的序幕,这就不能怪中方施加对等反制。实事求是地讲,如果欧盟做出这一加税决定真的建立在欧洲本土利益之上,中欧未尝没有商量下去的空间,但问题在于此举除了令美国感受到欧洲政客的“诚意”外,它和欧洲人民的利益其实是相悖的。
一方面来讲,欧盟这次的决定草案将矛头对准中企,唯独对在华建厂的美国车企特斯拉给予特殊照顾。2024年第二季度,特斯拉全球生产了超41万辆电动车,而它在中国上海的超级工厂共交付了超20.5万辆,差不多占了一半份额。如果欧盟真的是想维护本土车企的利益,那它就不应该单独照顾特斯拉。
另一方面,虽然中国电动汽车产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但主要是中国国内生产、中国国内消费,出口不到全年产量的15%。据欧洲有关机构统计,2023年欧洲销售的约30万辆电动汽车里,19.5%是中国制造的,但中国本土品牌占比还不到4%,中国电动车对欧出口大增长,主要由像特斯拉这样的外国品牌,以及宝马这样的中外合作的品牌实现的。4%的市场份额还不足以撼动欧洲本土车企的利益。
以上数据体现出这样一个事实,即欧盟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加税与它的宣传不符,不能维护本土车企的利益,反而会导致部分海外车企做大。欧盟拿贸易壁垒当政治交易的筹码,此举是区别对待和不公平竞争的直观体现,中方自然无法接受。更何况,让欧洲民众买到便宜的汽车并降低他们的购车支出,这才是欧洲民众想要的切实利益。
至于博雷利称中欧可能爆发贸易战,这一说法其实值得中方重视。目前中欧的关税博弈还局限在少数几个领域内,比如新能源汽车、猪肉、奶制品。相较于中欧2023年高达7830亿美元的贸易总额,影响并不算大,中欧也都还没有体现出大打特大贸易战的想法。但这可能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因为美国总统大选胜负未定,欧洲正等待新上任的美国总统的态度。
总而言之,中欧庞大的贸易额既是双方关系的压舱石,也是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政治话题。只要一些欧洲政客不把欧洲利益放在第一位,那中欧贸易战的风险就将日渐升高,反之亦然。那欧洲究竟是欧洲人的欧洲,还是美国人的欧洲?这个问题的答案中方决定不了,只能未雨绸缪预备可能发生的最糟糕情况。中欧关系正面临多种因素的考验。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96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