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哥最近对一级市场的一些观察、分析和思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阵痛期”不会很快结束
这两年,一级市场遇到了“阵痛期”,一方面来自于政策对私募行业的强力监管;另一方面是“国九条”之后IPO的实质性收紧。虽然我们一级从业者通常自嘲风险投资行业是“科技服务行业”而不是“金融行业”,但是作为监管眼里金融行业的事实组成部分,一样会面临“供给侧改革”和“去库存”的“阵痛期”。
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类似周期看,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今年没有大的风口赛道
今年一级市场的最大“风口”就是没有“大风口”。虽然有eVTOL、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很热的概念,但是没有形成共识。投资人们普遍的反馈是:不知道能投什么标的。少数如:卫星互联网、大模型、人形机器人能够看得比较清楚的领域,已经跑出了数家明星企业,且大部分是有比较深的国资背景。
现在只能去高位接盘,而且还不一定有额度,上市的预期更是看不明白。
一些细分领域可能有些机会
虽然没有大的风口,但是一些细分领域还是有机会。但是这类企业体量普遍不大,业绩的窗口期也很窄。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好的投资机会一般就是B轮之前,超过B轮的风险收益比就很低了。
具体来说,这类领域有:半导体产业链一些特种气体、清洗液、辅材的国产替代;“减肥药”GLP-1产业链上游原辅料、注射笔等。
“退出“方式上,机构们各显神通
“退出”成为各家机构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具体的退出方式,则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上半年火热的RBF投资模式,广大新消费投资人从鄙视滴灌通,了解滴灌通,学习滴灌通,到最后成为滴灌通。还有某大佬振聋发聩的发言:“不投五年之内靠分红不能回本的项目”。更有某头部国资投资机构批量起诉被投企业。上述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市场各机构的现状。
腰部及以下机构在市场上销声匿迹?
跟几家创投行业媒体朋友聊天,普遍的反馈是:今年投资机构对于“付费排名”和“PR”的预算普遍大幅度下降,特别是过去对于“付费排名”和“PR”最为热衷的腰部及以下机构基本销声匿迹。一方面,很多机构在经历了一波人员优化之后,只保留了最基础的运营和投后人员,对于排名和PR的需求大减。
另一方面,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多机构选择砍掉一切不能立竿见影带来收入的支出。
“股权招商”仍然火热
今年,市场上最为活跃的是广大从事“股权招商”的投资人群体。投资人群体的变化也直接导致了与企业交流时所关心问题的变化。???????
曾经的投资人:“市场空间有多大?行业壁垒在哪里?这轮领投方是谁?”
现在的投资人:“返投能不能配合?注册地能不能搬?创始人回购有没有?”
“耐心资本”们缺乏耐心
一家硬科技企业从初创期到上市,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和九死一生,所以政策鼓励“理论上不差钱”的国资“投小、投早、投新、投硬”,做“耐心资本”。但是实践中,国资由于“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和“程序正义”的要求,反而成了“最没有耐心”的资本,通常会要求企业/实控人严格按照协议条款执行对赌和回购,哪怕是企业一旦回购就立刻陷入经营困境。所以“要不要拿国资的钱”和“哪些国资的钱可以拿”成为了一门显学。
投资人普遍存在“副业”焦虑
最近交流下来的情况,投资人普遍存在“副业焦虑”。一方面,很多投资机构在收缩团队;另一方面,眼见着一级市场的投资机会越来越少。
不过副业这东西,说起来容易,真做起来还是挺难的。因为很快你会发现,每一个你当成副业的东西,都是很多人的主业。而且投资人大部分擅长战略规划,但是实际执行起来就会面临现实无情的毒打。比方说,很多想做DY自媒体的投资人朋友,多数情况下无法坚持连续一个星期的日更。
投资人要普遍降低预期
从历史经验看,投资行业高收益的主要来源是“投资时点”+“高成长行业”。比方说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2010年前后的移动互联网,2018年前后的新能源、半导体,2020年前后的创新药。对于2016年之后入行的投资人,如果没有投中新能源、半导体、创新药的头部项目,那么基本上与“财富自由”是无缘了,而对于2020年之后入行的投资人,基本上可以说是“高位接盘”了。
不过也不用悲伤,任何一个行业都会经历从高收益到社会平均收益的一个发展历程,投资行业也不会例外。对此,摆正心态,把投资当成一份还算有意思的普通工作,会让之后的生活顺利很多。
多学习,多运动,等风来
虽然日子很难,但是新的机会依然层出不穷,持续学习,保持行业的敏感度,等风来。
即便风不来,也要多多运动,保持好心情,节约点医药开支,对未来也是好的。?
本文内容后续可能根据行业情况的变化,随时修正,请大家务必批判性参考。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45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