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不收管理费, 一年募资400亿

虎嗅APP2024-07-27 11:27:08  106

为了募到钱,你愿意付出多大代价?

一家对冲基金打了个样,拿出一个史无前例的“让利”:不收2%管理费,只拿10%-15%carry。

这位“乱拳打死老师傅”的卷王,是一个对冲基金新玩家JainGlobal,由前Millennium前联席CIO,对冲大佬BobbyJain单飞创办。新开张的品牌需要声量,需要子弹,狠人BobbyJain拿出前所未有的砍费力度,最终拿下53亿美元(折人民币385亿元)的募资,算是对冲基金史上第二大新基金。

身处募资下行周期,靠降费换募资,这在海外市场已经很常见,也并非对冲基金的标配,包括老虎环球(TigerGlobal)、PE巨头黑石、前两年在中国市场大杀四方的Coatue甚至VC老大红杉,都在近一两年拿出力度不一的砍费手段,换取新基金的募资目标。

在这一趋势中,引申一个“灯下黑”问题,这里抛砖引玉一下:国内募资同样艰难,为什么基本没见过VC/PE主动降费?

是不能降,还是不想降?

与对冲一样,VC/PE的标准收费模式是2%管理费20%超额收益(camy)。这一标准到底怎么来的?是否像回购协议一样,是对风投这一舶来品的全盘沿袭,无意识接受?GP坚持的动机是什么,苦衷又是什么?

不收管理费,只拿10-15%carry

降费降出新高了。

上月,对冲大佬BobbyJain创办的多策略对冲基金JainGlobal完成了首支53亿基金募资,规模放在整个对冲基金行业也算得上最大之一,仅次于ExodusPoint在2018年创下的80亿美元纪录。

先简要介绍一下JainGlobal,这是对冲大佬BobbyJain的单飞基金。BobbyJain是知名对冲基金Millennium前联席CIO,早年曾在瑞士信贷工作20年,担任全球资产管理主管,2016年加入Millennium一路做到联席CIO,在位期间机构规模翻了一倍,出色的业务能力让他一度被视作Millennium的接班人。

2022年6月,BobbyJain突然离开Millennium,外界猜测他在Millennium职业上升受阻。同年,BobbyJain成立了自己的多策略对冲基金JainGlobal。

BobbyJain是个心气极高的狠人。按大多数从业者的脑回路,下行周期“求稳”、“苟住”是心照不宣的安全牌,所以近年不论一级还是对冲,新玩家都很少见。

但BobbyJain不仅要逆着势玩,还要玩把大的。他为首期基金就定下了80-100亿美元的目标——如果实现,这将是史上最大first-round对冲基金。

但这一野心很快被行情打脸。今年年初,BobbyJain亲手将目标腰斩,下调至50-60亿美元。背后原因很多,比如美元汇率持续走高,私募信贷市场需求旺盛,吸引了全球投资者大面积倒戈,加之多策略对冲基金规模不断走高,业绩整体放缓,同行内卷严重等等。

即便最后募到53亿美元,BobbyJain付出了大幅降费的代价。

对冲与VC/PE行业一样,标准的收费模式是2%管理费+20%超额收益。去年BobbyJain先给出了18%的费用折扣,今年继续加码:对认购1亿美元以下的投资者,JainGlobal只拿15%的carry;1-2.5亿美元之间的投资者,拿13%的carry;2.5亿美元以上的大额投资者,让利条件更加诱人,只拿10%carry,虽数量设限,但机构折扣承诺永久有效。

至于2%管理费,JainGlobal几乎给进化掉了。一位JainGlobal的投资者透露,JainGlobal不采取传统意义的2%固定管理费,而是采取fullpass-through的新模式,即整个基金运营产生的所有有成本平摊到投资者身上,主打一个量入而出,丰俭由人,目前暂无法预测具体数字。

拿出前所未有的让利力度,这就是明星投资人在“对冲基金的垃圾时间”谋独立、拿结果的代价。

大幅砍费在前,用人也有对应的考量,比如低年薪+高绩效的薪资模式。

JainGlobal过去一年一直从私人信贷、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机构积极挖人。据报道,JainGlobal近日雇佣了一名高级投资组合经理和两名量化研究员,年薪分别是25万美金和17.5万、18万美金(折人民币182万和127万、131万元),而在竞对Citadel,25万美元只是初级投资组合经理和量化研究员的起步。

但BobbyJain曾表示,并不会在员工薪资上做节省,这意味着绩效的比重更大,换句话说,用carry将机构和员工拉到同一战线。另,COOHonathanBarton对媒体表示,他和BobbyJain还会花精力去培养新员工。毕竟优秀的对冲投资人薪资昂贵,这大概也是降本的一部分。

目前JainGlobal已经在纽约、休斯顿、伦敦、香港、新加坡等地设立了办公室,并于7月1日开始交易。目前团队一共215名员工,其中42位投资组合经理。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其他对冲基金,JainGlobal对亚洲市场的重视程度很高,刚一成立就在亚洲放了大概30人,算是业内少见。

管理费,中国GP唯一的确定性

靠降费留住LP换规模,这几年已在海外对冲基金,乃至PE/VC上演过数次。

上文聊的对冲基金,收费模式一向相对灵活,而且跟业绩呈强相关。

前几年有部对冲基金主题的大热美剧《亿万》,其中有一经典情节:一次晨会上,一名研究员向老板推荐了苹果股票,结果被狠批一通,老板曰:我们拿着投资者2%的管理费和30%的提成,你就告诉我去买苹果?

这一原型是成立于1992年的对冲基金SAC,年景好、风光时期的SAC收费最高达到过3%管理费+50%绩效分成。

这一费用结构早已被打破。另类投资管理协会(AIMA)数据显示,2022年对冲基金的管理费平均仅为1.39%,绩效费平均为17.31%。背后对应的是对冲基金回报率不断走低,Preqin数据显示,2013到2022年十年间,北美对冲基金的平均年化回报持续下降,由2013年的11.58%降至2022年的7.7%。

低回报下有险招,对冲基金也快玩成“固收”了。近日,另一对冲基金大佬BillAckman决定在新一期基金采取0绩效费的模式,仅收取2%的固定管理费。

身处同一大环境下,海外PE/VC也难逃寒气。

PE典型如黑石。今年1月,黑石新募了首支面向个人投资者的的“散户”基金(BlackstonePrivateEquityStrategiesFundL.P.(简称BXPE)),规模13亿美元。该支基金前六个月不收取任何费用,并将管理费从1.5-2%降至1.25%,carry也从20%降到了12.5%。

对于以管理费为大头收入的PE,这一举动被解读为募资压力的妥协之举。

VC基金主动下调管理费的也不在少数,比如老虎环球基金TigerGlobal。

2022年10月,TigerGlobal启动新一期VC基金的募资,目标规模60亿美元,并罕见放低姿态,主动下调首关LP的管理费至1.75%,期间由于募资不理想,TigerGlobal曾下调目标至50亿美元,但种种努力,首关规模也只达到27亿美元,还不到目标一半水平。

还有同样对冲起家、一度风光的Coatue。去年11月,Coatue为其77亿美元的VC成长基金新募了一支14亿美元的companionfund,同样对老LP免掉了2%的管理费。

乃至VC行业老大红杉。今年1月,红杉资本合伙人AlfredLin表示,红杉削减了两只新基金的管理费,包括一支规模9.5亿美元的生态系统基金,以及一支专注于投资加密货币公司和Token的6亿美元加密基金。

这里延伸一个“灯下黑”的话题。同样募资难,为什么国内VC/PE对2%管理费+20%carry的收费固若金汤?

先追根溯源一下,2%+20%的现行标准是怎么来的。这里可查资料不多,从一段KKRHenryKravis的访谈有些线索。

按照HenryKravis说法,这是KKR成立之初的分成模式。创始人George和HenryKravis的父亲都曾在油气行业工作,业内有个“四分之一换三分之一”的说法,有点滴灌通RBF的色彩,比如双方合作打一口油井,业务方承担25%成本,未来收益得1/3,出资方承担75%成本,未来收益拿2/3大头。

当时KKR刚创业还在摸索期,综合考量定下了20%的分成模式。这一收费模式之后就成了PE包括VC行业的费用标准。

换句话说,2%+20%本身就不是什么严密计算的标准,而是从传统行业借鉴的粗颗粒的模式沿用。

其实管理费下调的趋势已经冒头了,牵头的是手握话语权的LP,尤其地方国资LP。

去年11月就有媒体报道,华中某省会城市的百亿招商母基金,就曾抛出“该母基金对子资金的出资将不支付管理费”的信号,有从业者反馈这种现象已经不是个例。

再近一点的,就在本月初,鄂尔多斯发布了风光氢储车产业引导基金的GP遴选公告,明文写道,管理费“原则上不超过基金已实缴金额的1%”。

但在主观层面,即便募资卷这么凶,国内VC/PE却依然集体不放“管理费执念”。

大家心知肚明,靠管理费过活,这事听上去不光彩,能力强的GP追求的肯定是carry。不过考虑到现实因素,比如结构性机会萎缩,回报空间不断收窄——这是一个残酷前提,对冲基金之所以能翻倍收费,前提是更高的回报上限,年景好时对冲的收益做到100%是常事,而且退出相对灵活。

一级模式不一样,流动性渠道本身就窄又近乎干涸,再拿点地方政府的钱,财务回报难上加难,加之外部环境复杂度增加,投资、退出、回报周期都在拉长。

投中不久前发布的《2023投中私募股权基金业绩基准(Benchmark)》显示,自2007年至2022年,相对有参考性的TVPI和DPI两个指标,整体都呈下降走势。另一个扎心的指标是,2020年以来成立的基金,DPI约等于颗粒无收,上四分位数、中位数、下四分位数都是0。

因此对于很多GP,在退出无望、拿不到carry的情况下,管理费意味着仅存的现金流,甚至活下去的“兜底”。

一位投资人算了笔账,一家投资机构要维持基本运转,office位置好点的一年成本要大几百万,不管基金规模,前台后台员基本10人打底,不算合伙人工资,人力成本至少也要大几百万。如果按2000万一年的运营成本,要10亿元左右基金规模的管理费才能覆盖得住。

但尤其对于早期投资,玩不转PE的拿规模赚管理费的逻辑,10亿就已经相当吃力。近期聊了一家成立超10年、业绩不错的VC,他们把10亿的基金规模作为VC的分水岭,观点是“10亿以下是DPI驱动,10亿以上是管理费驱动”。

人家也算了笔账,如果按3000万的平均出手,10亿约等于要投40个项目,一方面业绩会随规模下降,另一方面意味着庞大的管理成本,需要配不在少数的风控法务合规人员,这笔帐算起来并不轻松。

这还没考虑到管理费并非一次性到账,LP的实缴资金是分批到账,期间存在不兑付风险,现在很多投资都按项目call款,出手一放缓,“生活费”也跟着断粮。

也难怪了,现在大家都在追求确定性,募投退都由不得GP做主,“管理费执念”大概是GP唯一握得住的确定性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69087.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