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中国台湾出版《丑陋的中国人》。
丑陋、中国人,相关关键词被触发,再加上由中国台湾出版,此书一时间风靡中外,成为当年台湾年度畅销书。
该书一版再版,相继有日文、德文、英文等译本行世。
毫无夸张的说,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第一印象正是由《丑陋的中国人》衍生,加之近现代中国的境遇,中国人的形象并没有想象中美好。
然而,文学界对《丑陋的中国人》的评价并未因“贬低中国人”而口诛笔伐,相反称这是一本“令人深省的书”,更有学者将《丑陋的中国人》的作者柏杨与鲁迅先生相提并论,包括知名时评家郑若麟也曾表示:
“年轻时,我也爱读《丑陋的中国人》。”
不过他在西方生活几十年后,却不愿读这本书,并出版了《与你一样的中国人》,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文学并不具有迟缓性、滞后性,相反具有超前性,能预知未来,一本风靡几十年的书籍悄然落下帷幕,必有及其深刻的原因。
而这个原因,或许能从《与你一样的中国人》及《丑陋的中国人》两本书中,找到让人信服的答案。
谈及一个人,往往分为主观印象和客观印象。
说到中国,自然离不开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看法。
纵观西方百年来对中国的评价,几乎都离不开一个词——输家,是贸易战的输家、反全球化的输家、2023年的输家。
输家,是西方国家眼中的中国。
而现实却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往常被西方视为“珍宝”的芯片领域,中国也渐渐赶了上来,一些新赛道,如新能源也超越了西方国家,就连汽车出口量更是超越日德成为全球第一。
输家之颓势在中国并无半点迹象,缘何西方国家却将中国定义为输家?这就不得不提到《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
《丑陋的中国人》全文所有文章,基本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即“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其目的是为让中国人直视自己的缺点,反省中国人的“丑陋”,本质上是为了中国人活的有尊严。
而这,也符合中国人一贯的行事方法——自黑、谦虚。
所谓“三省吾身”,即便当下中国发展的越来越好,也不应忽略、或者说是遗忘过去的我们,只有“以史为镜”,只有在一次次自我批评、自我完善中,才能去除糟粕,进而让明天之中国无愧成为人类文明的脊梁。
这也是柏杨生前一再交代,当大陆文明进步之后,就必须废除《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的发行的根本原因。
柏杨
可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并不理会《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的内核,而是就该书表面所写,认定中国人就是书中所写那样,自私、猜忌,多数中国人生活在“发酸发臭”的酱缸里的“酱缸蛆”。
丑陋,是中国人的底色。
于是乎,西方媒体开始大行其道。
在多数西方媒体的笔下,中国永远是“失败者”的形象。这个虚拟的中国,失败、糟糕、困难重重、危机四伏,永远是输家,即将崩溃。
《与你一样的中国人》的作者郑若麟自从1990年任文汇报常驻巴黎和欧洲记者以来,对此感触颇深。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说“东亚病夫”这四个字。
“东亚病夫”是西方近代给予中国人内心最刺痛的称号,经过近现代无数先辈们艰苦奋斗、一代人吃了三代人的苦后,才有了新中国。过去那个要看他国脸色的“弱国”,已然崛起于东方。
“东亚病夫”早已成为过去式,可在西方媒体报道中,却并不承认中国发展,而是用局部事实替代整体事实,即“以点概面”,进而给了西方人民一个看似准确,实际与现实完全不符的中国形象。
然而西方人民对此深信不疑,也认为这就是中国。
更何况还有《丑陋的中国人》为辅证,一本由中国人写出来的揭露中国人劣根性的书籍,似乎足够印证西方媒体所说。故而,西方媒体将《丑陋的中国人》置于极高地位,忽略了作者出版这本书的初衷。
中国被误会、曲解之后,总需要人站出来。
显然,郑若麟就是其中之一。
在法国生活数十年的他,深知西方世界眼中的中国与事实上的中国存在极大偏差,那不是因单纯的有色眼镜所决定,而是意识层面的不同。
正是在西方媒体的一再贬低下,西方超三分之二的普通民众对中国持负面看法。因为他们从未去过中国,认识中国的媒介更多还是西方媒体。西方媒体的手段也称得上高明,虽然描绘了一个非常荒谬的中国,偏偏有些情况又真实存在。
以偏概全,造就了一个被魔化的中国。
那现实中的中国究竟是怎样的?纵观半个世纪的世界局势,中国崛起之势早已锐不可挡,这一事实也深刻影响着西方民众。
即便多数西方民众依旧对中国持负面看法,可“中国”这个词汇在国外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已然触及到西方世界的核心利益。
不可否认,一贯被西方把控的芯片、新能源、制造业等领域,再也不是一家独大的局面,中国的优势明显在进一步拉大。
前面错过三次工业革命的中国,已然有掀起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势头。
试问一下,第四次工业革命如果真由一个发展中国家接棒领衔,全球会发生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
显然,这绝非西方国家所能接受的。
回归到“西方国家抹黑中国”这一问题上,西方媒体之所以营造一个魔化的中国,其根本不就是担忧、甚至说是害怕世界出现一个可替代西方发展模式的新模式。
在过去上百年时间里,西方的发展模式是唯一走向发达的样板,这种自由经济市场加“民选体制”促使西方国家强盛了百余年。
如今出现了一个可替代发展模式,更加受发展中国家接受,包括西方普通民众也被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所吸引,西方国家的地位饱受威胁。
因此,西方国家不敢、也不会承认中国的崛起。
一旦承认中国,就等同于承认中国所走的道路虽有别于西方的发展道路,却也是一条能持续、有未来的发展道路,最终能取得成功。
这时候西方国家要做的,就只有一件事——贬低中国。
一来,贬低中国能打击中国人的自信心,让中国对自己的发展道路产生质疑。
二来,贬低中国能拔高西方国家的形象,威慑西方普通民众,让民众更加坚定西方当下的发展道路就是唯一走向发达的样板。
至于中国?无非强弩之末。
西方媒体在“贬低中国”这件事上不遗余力,如今却愈发力不从心,所用手段也无非那几样,中国人早已见怪不怪。
中国人不以为然,西方普通民众却被蒙在鼓里,这时候就需要有人站出来,去纠正、去宣扬,将一个崭新的、真实的中国展露在世人面前。
于是乎,郑若麟写了两本书,一本书是前面所说的《与你一样的中国人》,另一本则是《平凡的中国人》。
这两本书的核心都在讲“中国人”,讲真实的的中国人。
在这两本书中,他并没有用辩证的角度去和西方媒体对抗,而是以融合的方式,叙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进而通过这些细节,去阐述一个个于西方人很难接受的话题,这种方式往往更能被西方人接纳。
因为他在法国生活了数十年,应邀参加了法国电视、电台举办的有关中国问题的讨论和辩论,更加深刻了解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究竟是什么样。
简单来说,那就是加了一层“有色眼镜”。
单从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所得结论来看,多数没有来过中国的西方民众早已坚信西方媒体描述的就是真正的中国。
当然,这也与西方宣扬所谓的“新闻自由”原则有关。
因此造成了当下中国的形象远逊于中国的实际地位和作用,这一切的源头还是中国越来越强大。
说到这一点,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话题:争霸。
不管中国有没有主动争霸的意图,西方总会主动考虑这一层,且客观上中国日益强大,的确威胁着西方的霸主地位。
故而,西方媒体出现了十分矛盾的一幕——一方面,西方媒体不断唱衰中国,另一方面又不断提出中国正在成为西方的“威胁”。
继而,西方媒体不得不承认一件事:中国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
当意识到这一问题后,西方的统治集团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感。尤其是西方国家整体发展受阻,而中国却在高速发展,那种巨大的反差感让西方国家无法接受。直到此时,他们终于意识到,中国发展锐不可挡。
往昔只懂得“贬低中国”的西方媒体,自知简单的舆论战已经影响不了中国发展的势头,开始转变方式。
西方媒体态度的转变,完全契合世界发展大势。
与此同时,中国也面临着新的考验。
诚如柏杨所言,当大陆文明进步之后,就没必要继续发行《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所谓“知耻而后勇”,如今该考虑中国新的发展方向。
能直观感受到,即便西方把控世界舆论几十载,世界的目光依旧不自觉转向蓬勃发展的中国,那是一个崭新的、向上的、值得期待的、有活力的中国,是一个仅用了七十余年就从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农业国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工业国。
自十九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确实走出了一条现代化、工业化的道路,且再难有其他模式能重复这条路。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用七十余年时间,实现了国家现代化、工业化,同样走出来了一条康庄大道。
不同的意识形态却有相似的结果,进而让其他发展中国家不自主的将目光望向中国,试图从中国的成功中找到适合本土发展的新模式。
毫无意外,中国已然成为独立于西方国家之外的引领者。
更让西方国家不安的是,中国不单单着眼于本土发展,还秉持着“达则兼济天下”的伟大思想,倡导“一带一路”,让其他国家也有了能预见的美好未来。
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成为超越者和引领者的中国,势必要重新思考中国接下来要走的每一步,郑若麟对此给出了两点建议。
1、改革
2、开放
“改革开放”一直是中国的发展基调,而新时代的“改革”不单单是改变制度、革新体制,还要根据人民的需求,及时更正体制存在的种种不合理,让国家运转的更加完美。
至于“开放”,自然是走出去、请进来。
过去中国之所以从东方雄狮变得一蹶不振,根本上还是妄自尊大,从而与世界脱轨。当下中国之所以能变得越来越强大,根本上还是携手全球,营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只要坚持改革、始终开放,相信中国一定能成为新时代的引领者。到那时,西方媒体的贬低、打压,在事实面前都将显得可笑至极。
当然,要想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需要的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努力,唯有一代代人去建设这个国家,这个国家才能真正强盛、历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