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增速放缓, 电池企业生死一线

绕车一周2024-07-25 17:28:49  129

编辑导语:动力电池行业正在经历着产能严重过剩、价格战等多重挑战,亟待破局。

“锂电池市场正在加速淘汰,今年可能有50%的储能企业被淘汰,动力电池企业到今年底可能不会超过40家,而且明后年依然是加速淘汰阶段。”在日前举办的全球合作伙伴峰会上,蜂巢新能源董事长杨红新如是说。

在过去几年,借助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的东风,动力电池行业不断有热钱涌入,使得夹行业快速发展壮大,但在新能源竞争越发激烈的背景下,动力电池行业也面临着洗牌。

纯电增速放缓,电池产能过剩

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同比增加了114.1万辆。虽然总量还在增长,但增速已经从去年同期的41.1%降到了如今的28.9%。

当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车型的增速明显放缓,动力电池的增长也不再如预期中一样高歌猛进。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为203.3GWh,同比增长33.7%。而在2023年和2022年同期时,这一增长数字分别为36.8%和109.8%。

有电池行业内人士表示,2023年,国内锂电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都存在着利用率偏低的情况。“负极、隔膜因为中国是主要供应市场,集中度超过85%,国内外需求共振带动产能利用率相对较高;正极、电解液锂盐乃至电池环节,供大于求的情况较为明显,市场竞争是相当的激烈。”

具体来看,负极环节的开工率可以达到62%,隔膜可以达到57%。但是,正极材料方面,不管是磷酸铁锂还是三元,产能利用率仅有43%。碳酸锂环节的产能利用率为44%。整个锂电产业产能利用率最低的环节就是电池,仅为36%。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也发文称,目前动力电池的产量中装车的比例在不断的降低,2021年动力电池装车的生产电池装机率达到70%,2022年是54%,2023年是50%,2024年1-6月降到47%。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都是生产过剩和库存相对表现压力较大的。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持有相同观点,他在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提到,到2025年中国汽车行业一年大约需要1000GWh动力电池,但目前行业规划产能已达到4800GWh。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则预计,2025年国内动力电池产能将达到3000GWh,但行业需求仅有1200GWh。

目前,动力电池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已经成为定局和行业共识,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动力电池行业价格战也正在上演。

车企入局,动力电池行业价格战

事实上,在产能严重过剩的前提下,以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为主的动力电池头部企业仍在继续扩大产能。这近一步加剧了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导致行业竞争激烈、电池价格下滑。

杨红新分享了一组数据,从2022年12月到2024年6月,大概一年半时间内:软包三元动力电池电芯价格由1.15元/Wh下降到0.47元/Wh;方形三元动力电池电芯的价格由1.1元/Wh下降到0.4元/Wh;方形铁锂动力电池电芯的价格由1元/Wh下降到0.32元/Wh。

至此,国内动力电池已经加速推进到0.3元/Wh时代。而0.3元/Wh这个价格,已经到了很多电池企业的成本价。根据东吴证券此前的测算,在当前碳酸锂价格8万/吨的情况下,龙头电池企业的铁锂电芯成本恰好约为0.32元/Wh,二线电池厂商的成本约为0.37/Wh,而三线电池厂商则要超过0.4元/Wh。

这也就意味着在如今动力电池行业的“价格战”之下,处于二、三线的电池企业基本上都在亏钱。“以前是二线三线电池厂为了获取更多份额去卷价格,现在是老大开始卷价格,整个行业都被带动得不得不卷。”杨红新表示。

价格战的加入,加速了动力电池企业的洗牌。换言之,没有资本继续亏就只能遗憾退场。正如文章开篇所言,今年或将有50%的电池企业被淘汰出局。

在电池企业正在上演生死时速之际,车企们还给动力电池企业带来了有一个致命打击——自研自产电池。国内许多车企对于动力电池高昂的成本不满,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吉利、长安、上汽、长城、蔚来等企业,都加入了自研自产电池大军。其中,长安汽车规划,2030年自研电池产能达到150GWh以上。

原本行业就竞争激烈,车企还要自研自产电池,成为了电池企业的竞争对手。面对这种情况,动力电池企业急需寻找破局之策。

出海是一条好出路吗?

有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动力电池破局的关键在于海外市场。据相关机构预计,未来五年内,全球电动汽车电池需求将以每年18%的速度增长,2028年达到1647GWh,2030年达到2107GWh。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累计出口量达60 GWh,同比增长8.2%。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出口量为23.9 GWh,同比增长48.6%;三元电池出口量为35.6 GWh,同比下滑9.3%。

可以预见的是,出海已成为电池企业消化产能的一条出路。目前,国内不少动力电池企业已经提前布局海外市场。资料显示,当前欧洲有42家动力电池企业进行布局,其中本土企业26家,中国企业10家,日韩企业3家;北美地区有28家动力电池企业进行布局,本土企业14家,中国企业4家,日韩企业4家。

然而,由于多国的准入政策方面“施压”,出海这条路依旧布满荆棘。

目前,欧盟、美国相继出台准入政策,对其他国家的动力电池采取限制措施。根据《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自2027年起,动力电池出口到欧洲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记录电池的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迹、供应链等信息;此外,美国《通胀削减法案》针对中国锂电池加收关税,并为符合电池本土化要求的企业提供补贴。

因此,中国电池厂商的海外布局还面临很多国际上的不确定因素,对于当前在国内苦苦挣扎的二、三线电池企业而言,这也并非是一条光明出路。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56376.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