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 美国人在阿城县(今哈尔滨阿城区)满族村屯拍摄的照片

老照片聊历史2024-07-21 13:01:26  44

阿城,全名阿勒楚喀城,位于哈尔滨市东南二十三公里处,是满族前女真族的发祥地,1115年,满族祖先女真族中的严阿骨在这里创立了一个大金国,是一座有着厚重历史的古城。

1932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土壤科学家和地理学教授罗伯特· 拉里莫尔· 彭德尔顿(Robert Larimore Pendleton )组织的考察团曾涉足于阿城进行土壤调查。本组图片记录的是他在阿城两个屯子所见的景象。

村口房屋

来到蓝旗屯( Lanchitun)的彭德尔顿坐在一座草屋的前面,正在和村内的一个小朋友交谈,站在其身后的是他的卫兵。

农舍一角

蓝旗屯一户农家院的角落。房屋是当地普遍采用的泥屋,用不容易腐朽的苫房草铺顶,冬暖夏凉,非常舒适。两只烟囱分列屋山的两侧。

玉米垛

农家院内的玉米垛,下方为吊脚样式,上面是用秸秆扎起的方形,四周挂满了玉米棒。地上是成片剥下来的玉米皮,还没有来及清理。

村民

站在房屋门前的蓝旗屯满族百姓,两个孩子好奇地盯着彭德尔顿的照相机,妇人见多识广,自顾抽着长烟袋,一副波澜不惊的模样。

移民后代

这些人都是曾在北京生活的旗人后代。乾隆年间,为了开垦和保护边境,大量满族人从北京移民到阿城,这样既解决满洲人的就业,又巩固了东北边境,可谓是一举两得。

抽烟

阿城遍布北京八旗上下两翼,拥有西沟八旗、海沟八旗、洼浑河八旗等二十四个北京旗移民的满族旗屯。当年的女子几乎人手一根烟袋,据说冬日可以取暖,夏天可以驱除蚊虫。

小孩子

好奇地看着彭德尔顿拍照的满族孩子。清朝灭亡,对阿城的满族村民影响很小,他们大多都着自己的土地,肥沃的土壤保证了他们衣食无忧。

房屋内部

一户满族人家的室内景象,屋内的家具极少,火炕紧挨着锅灶,地上凌乱地散落着作为燃料的秸秆。虽然家徒四壁,但房屋非常宽敞高大,说明这户人家从前要富裕很多。

女厨师

当时在蓝旗屯建有农场,图中的年轻女子是为农场工人做饭的厨师,头上顶着花,腰间系着围裙,袖子挽起很高,看上去非常干练。

中年女子

农场食堂里的另一名厨师,端着盆准备做饭。她年龄稍大,头顶上挽着发结。这是一种古代汉族女子常梳的发型,民国时被底层的满人女子普遍采用。

卫兵

彭德尔顿正在观察蓝旗屯一家轮窑厂的取土坑。当年的东北治安堪忧,土匪横行,因此全程都有荷枪实弹的卫兵保护他的安全。

正黄屯

正黄屯村(Tsafatun village)的一户农舍,房屋的窗户没有窗棂,应该是一间马厩或杂货间,屋檐下挂着大蒜,院子里摆放着各种农具。

做瓜条

一个女孩坐在院子里正在专心致志地拉瓜条,所使用的是一个可以转动的刀具,这样不但提高工作的效率,而且削出的瓜条又细又匀称。

抬头

彭德尔顿照相的“咔哒”声惊扰到了正在干活的姑娘,她抬起头,相机永远定格了她年轻时的漂亮模样。

庭院

正黄屯的一户农家庭院,木架子上挂满了拉好的瓜条,这些瓜条通过晾晒去除水分,可以更长时间的保存。瓜条架旁边是一个畜栏,里面关着几头牲口,栏杆上挂着晾晒的被子。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45976.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