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纠偏宝马官宣不降价传闻的几个误区

汽车十三行2024-07-23 14:17:36  117

这两天,围绕宝马官方宣布不降价的消息在汽车业内外迅速发酵,随后又被舆论演绎出所谓BBA集体涨价的消息,甚至讨论已经上升到豪华、合资与自主决战的氛围,认为是豪华或外资车企在中国最后的抗争!我想在纷繁的舆论漩涡中,有必要还原这次事件的几个真相。

1、宝马官方宣布不降价是个假消息。从上一次“17万元买宝马3系”到这次“宝马官宣不降价”的消息,所有人都在传播是官方消息,但值得玩味的是,没有一个媒体或机构拿出企业官方消息的证据,甚至是有关截图,这就证明网络上传播的消息没有信息源头,至少不是宝马官方对外宣布的正式消息。

之所以车企不会在价格波动上做官方表态,原因是如果真的像外界渲染是厂家官方宣布的行为,就意味着涉嫌违反反垄断法,这是任何一家汽车企业不会踩的红线。《反垄断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下列垄断协议,其中就包括(一)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第十八条规定,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下列垄断协议:包括(一)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二)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整个舆论场在没有搞清楚事实的前提下,就将舆论矛头指向某个企业甚至宣称官方对外宣布,这是不专业和不负责的信息传播行为,严重误导了消费者与受众。

2、汽车市场终端价格回笼不是个案,也不是刚刚开始!在错误的传递某个企业宣布不降价消息后,紧接着舆论联想到整个豪华汽车市场,发现奔驰和奥迪等其他豪华车企也在回笼价格,第二个片面的信息就再次传出,做出豪华汽车市场集体涨价的假象,这又是一次没有掌握完整信息的片面传播。

根据终端汽车市场反馈,从2024年6月中下旬开始,包括自主、合资与豪华汽车品牌陆续开始针对新产品、新技术、战略车型终端优惠价格进行回笼,这不是某个企业的个体行为,原因是在上半年降价潮内卷下,整个具备体系化发展的车企为了保持整体发展节奏,在完成阶段性销售规模总结后,认为有必要保证投入产出比,因此大家在上下游产业链的匹配下做出终端优惠价格回笼行为,不存在只是某几个企业的行为,更上升不到部分舆论将自主、合资与豪华不同品牌对立的局面。

3、就这次终端市场价格集体回笼,原因有三个方面。一、保持整个产供销体系良性发展。在上半年价格战内卷下,整个汽车产业链出现了巨大发展风险,在投入产出比失控的背景下,整个产业链面临偷工减料、缩短开发周期、终端渠道崩塌等潜在风险,如果不将价格回调到合理范围,经销商链条首先出现崩塌,带给消费者售后和二手车巨大的风险。长期汽车产业链条崩塌,可能出现低价低质的发展风险。

二、上半年价格战,导致经销商出现严重的资金链危机。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6月汽车库存指数高达63%,许多经销商在上半年燃油车规模与利润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出现银行抽贷等风险,已经造成渠道端严重的发展风险。整个汽车产业链条不可能再像过去几个月一样一味打价格战。

三、大家要注意,此次回调价格的产品都是市场技术、产品力和需求旺盛的车型。过去大家认知的价格战车型,往往都是市场生命周期末端的产品或者产供销成本已经分摊结束的车型,即使价格再低厂家还是赚钱,这些车型不代表一个企业的品牌、技术和战略形象。在这一轮价格战中,包括通用等在内过去依靠从韩系车技术换标来的一些市场竞争弱势产品已经被淘汰,大家现在回调终端优惠的车型都是战略车型,无论是比亚迪、吉利、长城还是大众、丰田甚至宝马、奔驰,都要在下半年拼自己的产品力,而不是为了份额再打恶性价格战。

4、和大家讲讲车企尤其是豪华车企价格与规模之间的关系。需求和产品在汽车消费终端市场是一组变量,需求提升带来价格坚挺,需求下降带来价格下滑。在多变的环境下,车企在价格干扰自身发展的时候,就会优先保价放量。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固定成本绝对不能算在价格战里,那就是自身产品体系的投入(如下图)。说白了就是不能靠偷工减料、减少工序、压榨经销商甚至不能透支自己的战略规划,这些是财务测算成本时永远的底线。这次价格回笼,既是这些体系力健全的车企自我调控行为,也是市场一次自我修复行为,和某个企业的关系不大,只不过某些舆论从其他渠道得知宝马价格变动的消息,所以才将这次导火线放到了宝马身上!

5、提醒企业,要对传播窗口进行排查。从前一段时间的“17万买3系”到这次官方宣布不降价,这种虚虚实实的消息既伤害企业和行业,也在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如果偶尔一次可能是无心行为,但一而再再而三,说明是在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企业既然要保持体系化,就要及时采取措施。

汽车是地产之外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价格对消费者来说不是越低就越好,任何一个商品都有自身的对等价值。就像我们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总希望花最少的钱买最好的东西,但我们手中的货币不能是假的或者是不对等的,同样企业给我们的商品也不能是期货甚至是低质低价。中国汽车消费要接受理性化发展思维,将便宜才是硬道理的思维调整为“相对便宜绝对好”的正确购买导向,这不仅是厂家也是舆论的责任,不要再刻意传播不真实的汽车终端信息,更不要误导消费者。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42009.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