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君臣瓦解了朱棣的护卫, 控制北平军政大权并在其周遭部署重兵

史海撷英2024-07-20 10:11:46  116

朱元璋由于幼年的经历,对亲情十分看重,所以其建国之后便将这些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守边”。按照朱元璋定下来的制度,每个亲王都有三护卫(不是三个人的护卫,而是三个卫所的护卫,一个卫所几千人),封在边塞地区的亲王有护卫小两万,封在内地的亲王护卫人数要少一些,封在广西的靖江王也有护卫(有人数一万以内的护卫,一开始要比这个多,可是首任靖江王自己作死,被削减了),除了三护卫外,还有仪卫司(人员从京城卫所,乃至上直卫(锦衣卫就是上直卫之一,直属于皇帝)中调拨),群牧千户所(负责驯养、管理王府马匹等),围子百户所(有好几个,负责训练王府兵卒(骑兵除外))等等,这些都是朝廷拨给王府的武装力量,指挥是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千户是正五品(副千户是从五品),百户是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当然也不是封在内地的亲王的武装力量都少,要看封在什么位置,如果封在少数民族较多的地方或者属于要冲之地,所属武装力量也会多一些。所以明朝的亲王(含靖江王)并非没有练兵权,毕竟王府的护卫等兵马也要时常操练,操演,况且朱元璋在《皇明祖训》里面要明确要求,诸王要定期操练兵马,要定期演武。而且明朝的亲王,尤其是封在边塞的亲王,时常带兵打仗,在军中是有威信的。朱元璋在《皇明祖训》里面明确,诸王有带兵勤王之权:“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几百护卫?怎么勤王?是朱棣被削减到只有几百护卫了,不代表朱棣一开始只有几百护卫,朱棣是有三护卫的,将近两万兵马,只不过朱允炆上台后,以备边等名义调走了不少,只给朱棣留下了几百人,此外朱棣跟别的亲王(含靖江王)一样有仪卫司,负责亲王(含靖江王)的仪仗和侍从。

自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九月朱允炆被册立为皇太孙以后,为了确保日后江山能够平稳交接,他的皇祖父朱元璋举起屠刀,将包括凉国公蓝玉、颍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在内的大批武勋悉数处死。

办完了这些大事,朝中只剩下寥寥几家武勋,已经没有可能对新皇帝造成威胁。而在外都司,包括北平、山西、陕西、四川、湖广、河南、云南等地的兵权,都在诸位戍边亲王手上。朱元璋环顾四周,认为朱允炆的皇位已经稳固无比,祖孙之间出现了一次对话:“太祖语太孙曰:‘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太孙曰:‘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太祖默然,良久曰:‘汝意如何?’太孙曰:‘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出身贫寒,十分重视亲情的朱重八没想到,这位皇太孙竟然将他的那些叔父们视作最大的威胁。其实在任何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都会剪除藩王势力对皇权的威胁。从朱允炆的应对来看,削藩方案环环相扣,已经非常成熟。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朱元璋认为朱允炆是可以做好削藩这件大事的。那么最终削藩为何把自己削掉了呢?

建文君臣的自信

由于蓝玉案的关系,朱允炆在军中的人缘并不好,所以他所能依靠的对象就是文官集团,也就是江南地主的代表人物。对于这些人来说,朱元璋在洪武年间的某些国策,比如江浙人不得任职户部,江浙一带田赋远高于别处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这些人一旦掌权必然要更改祖制,为自己的小集团抢夺利益。但是蛋糕就这么大,重新分配必然会对既得利益者产生冲击,武勋之中既然已经没有了主心骨,建文君臣自然要把重心放到藩王们身上。

朱允炆

事实上从《明史》的记载来看,早在做皇太孙之时,朱允炆就和东宫官属们定下了武力削藩的决心:“惠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对曰:‘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太孙是其言。”

太常寺卿黄子澄是洪武十八年(1385年)殿试探花,算是朱允炆身边的头号谋士。理论上来讲,黄子澄的话没有什么问题。明初的亲王和汉初的藩王不同,虽有所谓封国,却并不掌握财税收入及官员任命大权。汉武帝可以用推恩令,将诸侯国进行分割。但朱允炆无法运用此法,因为宗室的岁禄都出自于朝廷,所以无恩可推。

换句话说,明初的亲王其实相当于一个大号的边关大将。只不过由于他们特殊的身份,可以更容易地对各路兵马进行节制指挥。这也意味着如果没有朝廷的保证,亲王们自己能够调动的兵马很有限,他们和汉初藩王们的实力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这种实力差也是建文君臣敢于悍然削藩的底气。而起初几位亲王的无能表现更是进一步加深了朝廷方面的自负心理。

削藩的终极目标:燕王朱棣

在朱允炆登基之时,大明境内已经就藩的亲王有这么几位:北平的燕王朱棣、开封的周王朱橚、武昌的楚王朱桢、青州的齐王朱榑、成都的蜀王朱椿、荆州的湘王朱柏、大同的代王朱桂、甘州的肃王朱楧、广宁的辽王朱植、庆阳的庆王朱栴、大宁的宁王朱权、云南的岷王朱楩、宣府的谷王朱橞,西安的秦王朱尚炳、太原的朱济熺。

朱棣

无论从年龄、实力乃至个人野心来看,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都是诸王之中最具威胁的那一个。换句话说,朱允炆削藩的终极目的,就是自己的四叔朱棣。

从史书记载来看,当时兵部尚书齐泰认为应该擒贼先擒王,直接对燕王下手,则其余诸王不足道哉。而黄子澄则认为朱棣平时伪装得很好,朝廷抓不到他什么把柄,不好强行下手,应该从他的羽翼开始剪除:“退而与泰谋,泰欲先图燕。子澄曰:‘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谋定,明日入白帝。”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自然是齐泰的说法高明,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燕王既然没有劣迹,朝廷以何名义削藩?朱允炆是天子,必须讲究师出有名。更何况太祖刚刚驾崩,现在突然调兵千里奔袭北平,真的就比一年后更有胜算吗?

敲山震虎

周王朱橚是太祖第五子,燕王同母弟。可能是嫡幼子的缘故,周王从小就没吃过苦,别的亲王封国都在边境,就他先是杭州,再是开封,从来没有上阵打过仗。身份既尊贵,平时小辫子不少,本身实力又弱,真的是建文君臣用来杀鸡儆猴的绝佳工具人。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此时距离太祖皇帝驾崩尚不足百日),曹国公李景隆率军奔袭开封,将周王全家拿下,简单审讯后就削爵发配云南。俗话说杀人还要诛心,周王被废之后,朱允炆还指定燕王来“议其罪”:“初周王被执,果敕上议其罪。时上居丧守制,忧悒成疾,见敕惴惴不知所为。”

朱棣

燕王殿下老奸巨猾,自然不会跟着建文君臣的步伐起舞,他的态度很明确:“惟望陛下体祖宗之心”。什么意思呢?就是太祖皇帝还活着的话,会这么对待周王吗?

说实话,燕王的这句质疑也算是振聋发聩。建文君臣此后偃旗息鼓了很久,没有继续再对亲王们下手。但也正因为如此,朱允炆除掉四叔的愿望更加强烈,来看看他都做了什么。

釜底抽薪

由于皇帝和亲王之间身份上的差距,建文帝其实手上有很多牌可以打,而他实际上做得也相当不错。

对于朝廷来说,燕王府燕山三护卫是最让他们头疼的一支军事力量。这支部队扫荡过北元王廷、追杀过朵颜三卫、清剿过辽东女真,战斗力极其强悍。而建文朝廷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化整为零,即将燕山三护卫打乱建制,悉数调往开平前线备边:“复召齐泰问曰:‘今欲图燕,燕王素善用兵,北卒又劲,奈何?’泰对曰:‘今北边有寇警,以防边为名,遣将戍开平,悉调燕藩护卫兵出塞,去其羽翼,乃可图也。’从之。”

燕王护卫离开之后,北平的军政大权自然也要掌握在自己人手上。当年年底,工部侍郎张昺调任北平布政使,河南卫指挥佥事谢贵、普定卫指挥佥事张信出掌北平都指挥使司,目的则是“察燕阴事”。

建文元年(1399年)正月,燕王府长史葛诚入京朝贺,结果却被朱允炆本人亲自策反。不但如此,葛诚在回到北平之后,又策反了王府护卫指挥卢振。

朱棣

来总结一下现在朱棣所面临的困局:护卫军主力远在开平,北平城内军政首脑换成了朝廷亲信,王府内文臣武将的老大是皇帝的内应,局面不是一般的惨。

极限施压

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朱允炆追尊他老爹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又尊其生母吕氏为皇太后,册皇太孙妃马氏为皇后,立嫡长子朱文奎为皇太子。作为宗室代表,燕王也选择在这个时候入京朝贺。

几乎所有人都在劝皇帝趁机除掉朱棣,但朱允炆没有同意。其实理由很简单,建文君臣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让朱棣自己造反,然后予以镇压,即要占据道德的制高点。人家没犯事,就因为入京朝贺被除掉了,这队伍以后还怎么带?

但是不杀朱棣,不代表朝廷没有动作。就在燕王回国后不久,开平、临清和山海关这三处要地,就被朝廷派出的都督宋忠、徐凯、耿瓛所占据。开平深入草原,是明初北方防线的关键节点。临清位于北平之南,是京杭大运河中的重要枢纽。山海关位于北平之东,是连接辽东和北平的门户。一个环形包围圈,已经成型。不但如此,更亲燕王的北平卫和永清卫官军,也被分别调往彰德府(今河南安阳)和顺德府(今河北邢台)驻扎。

当年四月,齐王朱榑、湘王朱柏和代王朱桂相继被废,这里的选择很有门道。齐王曾跟随燕王出塞,除掉他,则德州、临清、济南一线再无后顾之忧。当年只有两位亲王参加了皇太孙册立大典,一位是燕王,另一位则是湘王,所以朱柏不能留。至于代王,朝廷在北平的东南北三个方向都布置了重兵,唯独留下了西面,主要原因在于山西是晋王的地盘。现在除掉代王,则燕王再无外援。

齐德

当年六月,燕山护卫百户倪谅上奏朝廷,称王府官校于谅、周铎等人准备造反。朝廷反应很快,一面下诏斥责燕王,一面将于谅、周铎等人抓到京师处死。朱棣派百户邓庸去京师喊冤,不曾想齐泰等人却直接将邓庸屈打成招,直接供认燕王即将造反。

张昺、谢贵收到圣旨之后立刻关闭九门,调集城内七个卫所的兵力把守各处要害,同时将燕王府包围了个水泄不通。而王府长史葛诚、指挥卢振也在暗中准备里应外合,一举捉拿燕王本人。而此时朱棣身边,仅仅只有八百护卫而已。

建文君臣已经给予了朱棣足够的重视。先是瓦解他的护卫,再是控制北平军政大权,然后又策反王府内部高官,逼得燕王只能用八百护卫来造反。除了北平城内,朝廷又在其东、南、北三个方向布下重兵,随时可以提供支援。而开国元勋长兴侯耿炳文率领的三十万大军也早已集结完毕,就等讨贼诏书一出就可以北上平叛。

朱棣

那么最终为什么失败了呢?朝廷还是低估了朱棣的个人威望和打仗水平以及燕山三护卫的战斗力。燕王坐镇北平二十年,既小心谨慎又战功赫赫,无论是在军中还是城中都极得人心。朱棣登高一呼,并入到宋忠麾下的燕山护卫将士立刻反水,北平附近卫所将领则望风归降。

和日后龟缩在乐安城中的汉王朱高煦不同,朱棣敢于主动出击,在战斗中消灭敌人,壮大自己,尽显其名将风范。而建文朝廷的武勋们平时深受文官欺压,又谈何卖命呢?耿炳文未能击败朱棣,李景隆未能攻下北平,已经注定了建文朝廷的结局。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40297.html
0
最新回复(1)
  • 欸有是安红阿2024-07-20 11:07
    引用1
    难得比较高质量的历史文。现在很多人老是说建文帝为什么不推恩令,把推恩令当成不所不能的法宝。殊不知明朝的藩王跟汉不一样,不能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