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1月19日,解放军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的作战中大获全胜,印军“狗腿”弯刀败在了解放军无敌的三棱军刺之下。126名印度士兵在白刃战中被杀,就这水平还敢肉搏?自己几斤几两心里不清楚?
一、集兵邦迪拉,总体预示印度兵败
1962年9月20日,印度军队越过“麦克马洪线”,向驻扎在克节朗地区的中国边防部队发起了进攻。随后一段时间,印军多次、大量越过中印边境线,大有无坚不摧之势。
面对尼赫鲁的挑衅,毛主席于1962年10月17日确定了对印军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的决策。
1962年10月20日,解放军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正式对入侵印军的行动进行反击。当时我们在中印边境东段地区主要的进攻方向是克节朗地区,印军第4师第7旅在此执行防守任务。
在解放军势不可挡的进攻之下,克节朗地区的印军不堪一击。解放军售攻克印军在克节朗地区的据点后,乘胜渡过克节朗河,突破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直取藏南重镇达旺。
当时尼赫鲁为在中国境内谋取利益,大力推行“前进政策”,中国西藏的达旺地区就是该计划的一个主要执行地。在解放军拿下达旺之前,原先在该地驻守的印军早已于1962年10月23日、24日逃往达旺河以南的西山口一线,所以我军在打达旺的时候没有花费太多的力气。
拿下达旺后,印军在中国领土范围内的前进基地基本上已经失去核心,剩下就是一些分散在山地的阵地。当时我国有意和印度和平相处,还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为了表达我们的诚意,位于中印边境东线的中国部队也集结在达旺河以北休整待命,暂停对印军的追击。
尽管印军在达旺兵败,但尼赫鲁并不想就此罢手,他想要把丢掉的面子找回来。尼赫鲁公开拒绝中国的和谈建议,誓要占领中国西藏藏南地区。
为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尼赫鲁于1962年10月底紧急抽调印度军队增援“麦克马洪线”以南的所谓“东北边境特区”(NEFA,即被印度非法侵占的中国藏南)。当时印度的军队数量其实已经不足以支撑尼赫鲁实现自己的目的了,他们一方面需要防范巴基斯坦向印控克什米尔部分领土发起攻势,另一方面还需要向中国西藏南部地区发动进攻。
为了防范巴基斯坦,印度在西部配备了大批师级战斗单位,但在兵力紧缺的情况下也不敢轻易调动。尼赫鲁见状只好将印度东北特区作战体系的印度陆军第4军第4师沿从北向南的方向在西山口——邦迪拉两山地间铺开。解放军对印自卫反击战第二阶段的作战在此刻开始。
加强西山口——邦迪拉一线的兵力部署的时候,尼赫鲁将西山口、邦迪拉和小镇德让宗连成一道屏障,企图以此阻挡解放军南下攻势。尼赫鲁知道,解放军在拿下达旺后下一个目标就是位于南部的邦迪拉一带。
二、第4拉吉普特营驻扎西山口,危险即将来临
当时从达旺到色拉以及邦迪拉只有一条公路可以通行,公路两侧全部都是高山,部队难以机动,但是可以很好的潜伏。印军一致认为解放军南下必定选择这条道路,所以印军第4师决定沿公路部署防御兵力,全力扼守色拉、德让宗和邦迪拉三个阵地。
虽然从心理上看,以尼赫鲁为代表的印度高层人员对于挽回第一阶段作战的颓局充满信心,但在实际的指挥过程中,第一阶段的失利已经让印军无法正确预估中国军队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在安排作战的时候不仅一次性发出多条连续命令,多个命令还互相矛盾,频繁更改。
不仅如此,印度东北特区指挥官还不断变换,临阵换将这是兵家大忌,不同指挥官有不同的战略和安排,频繁更换将领使得前线印军不知道该听从谁的命令,从而导致大混乱。如印军原计划将第62、65旅的5个营设防在最靠近解放军前沿的色拉山口,但更换指挥官后,印度陆军第65旅被安排到德让宗布防,导致色拉的守军只剩下1个旅,实力大大削弱。
相比于印度的紧锣密鼓,解放军的行动相对单调。从10月25日到11月中旬,中国方面只是不断向达旺地区增兵。并抓紧时间修建从中国后方通往达旺的公路,方边后勤物资的运输。
从第二阶段的酝酿阶段就可以看出,印度注定会在这场战斗中失败。
当时主要负责在西山口——邦迪拉一代作战的印军部队是印度陆军第4军第4师的4个旅,共约12000多人。当时印军前线指挥官将这12000多人沿西山口至邦迪拉的公路两侧成线式纵深梯次配置,形似长蛇阵,重点在西山口。刘伯承将印军在该地区的作战部署特点概括为:铜头、锡尾、背紧、腹松。
1962年11月16日,西山口——邦迪拉战役正式打响。解放军西藏边防部队在西藏西山口至邦迪拉地区对入侵印军发动进攻。
最先和解放军交火是印军陆军部队第4军第4师四个旅中的第48旅(旅长格巴兹·辛格准将指挥),该部队也是在西山口——邦迪拉战斗中印军付出牺牲较大的一支部队。印军陆军部队第4军第4师第48旅第4拉吉普特营甚至还在战斗中选择了和解放军肉搏,最终126人被全部歼灭。
当时,第4拉吉普特营有8名军官,18名士官和575名士兵。他们原本的任务是驻守邦迪拉山口左侧,而配合驻守在山口右侧的第1马德拉斯营进行作战。
但是在1962年10月23日,行军途中的第4拉吉普特营突然接到命令改赴德让宗北边,归入第65旅的建制。最新命令到达后,第4拉吉普特营乱了阵脚,部队辎重较多,仅靠人力运输是很耽误战机的,而他们当时的运输能力也不足,有限的运输资源被争来抢去。
最终,印军第4拉吉普特营大部分人马徒步前往德让宗。最先抵达指定地点的是印军第4拉吉普特营D连,他们的任务是在师部左翼设防,并构筑好防线。接着是C连,他们奉命保护第4师师部。第三个抵达德让宗的是印军第4拉吉普特营A连,他们的任务是沿纽克马东小道行进,在3011高地东部设立据点,阻止解放军向德让宗后方迂回渗透。
根据战争亲历者回忆,当时第4拉吉普特营D连阵地上每天都能看到从克节朗河谷溃散下来的第7旅散兵游勇,“他们很狼狈”。
三、受惊慌忙撤退,遭遇解放军无奈进行白刃战
当时第4拉吉普特营在得让宗地区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有一个巡逻队莫名其妙地消失了。营长阿瓦斯蒂遂派一个加强部队到鲁古长村附近活动,途中恰巧遇到解放军,印度人在扔下63具尸体后,仓皇而逃,完全忘了自己是“善战民族”。此战之后,第4拉吉普特营的战士们虽然也心里犯怵,但军命难违,只得硬着头皮继续上。没有意外,第二批巡逻队依旧被击退。
1962年11月中旬,尼赫鲁叫嚣“不惜与中国战到最后一兵一卒”。
1962年11月16日,解放军对印军在西山口——邦迪拉一带的阵地外围发起试探性攻击,遭到印军第62旅的抵抗。得知消息后,印军第4师师长帕塔尼亚认为印军无法抵抗解放军的进攻,于是下令第62旅尽快退往德让宗,并让第4拉吉普特营为第62旅提供掩护。
但是他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印军陆军第4军第4师第62旅还没来得及撤退就已经被消灭殆尽了。拿下色拉后,解放军沿公路向南直扑德让宗。当时在德让宗驻守的印军如果选择抵抗的话完全可以抵挡一阵,可是指挥官不顾一切地下令撤退,所以该地的全部印军部队开始实行边打边退的计划。
当时我军的作战计划是,以第11师前指率领32团、33团担任“切尾”任务,实施大纵深迂回,插至德让宗与邦迪拉之间,切断印军第4师主力的后方公路,达成战役合围;尔后,藏字419部队、第55师、山南军分区部队围歼印军主力;最后,各部队向邦迪拉方向发展进攻,扩大战果。战斗部署完全针对印军的情况,所以印军在作战中表现得非常被动。
1962年11月16日15时,西山口地区印军在炮火掩护下向江和略克图拉的中国西藏边防部队展开进攻,但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被打得溃不成军。17日晚,解放军一举歼灭印军在登班地区的守军1个营,抢占拉洪桥,切断德让宗一邦迪拉公路。
1962年11月18日早上,第4拉吉普特营接到撤退命令,各部队开始撤退。接到命令后印军各部队都在忙着撤离,整个第4拉吉普特营乱作一团。撤退路上,部队建制完全紊乱。许多因大雪导致视力消失的伤病员和逃兵混杂在队伍中,撤退速度缓慢。当时撤退的队伍走到了一个三岔路口,其中两条道路通往南面重镇——莫兴,一条经过一座名叫“拉噶亚拉”的喇嘛庙,另一条则沿着一条小河通向莫兴。
因对地形不熟悉,所以大军在撤退途中找了当地人作向导,但当地人多次把印军带进解放军的埋伏圈,这让他们本就残缺的部队更加混乱。印军遇到了一个两难境地:既不知道怎么走,又不敢找当地人当向导。
无奈之下,印军指挥官选择了拉噶亚拉喇嘛庙这条道路。该庙地势较高,可以俯瞰整个莫兴河谷,更可以帮助第4拉吉普特营选择撤退路线。另外,在该喇嘛庙门前还有一大片空地,如果能够提前在庙内建立火力点,这里将是一个绝佳的战场。考虑到这一点后,印军迅速机动,奈何队伍庞大,也快不了多少。
得知印军的最新去向后,解放军你推断出印军目的,西藏边防部队第157团共500人的队伍冲在第4拉吉普特营的前面去,抢占作战先机。结果不出所料,在印军靠近喇嘛庙的时候,解放军发射出暴雨般密集的子弹和手榴弹,一下子就把印度人打乱了。
面对突然袭击,印军分成两个部分,分别进行反击。解放军部队也被迫分为了两个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作战消耗都非常大,还有不少阵地上已经没有弹药了,印军迅速进行白刃战。解放军部队在此情况下自然也使用武器刺刀进行作战。
在几个小时的打斗声、铁器碰撞摩擦声后,包括指挥官在内的126名印度官兵全部丧命,他们原以为天衣无缝的计划就这样将自己给葬送了。第4拉吉普特营至此已经全部覆灭。
1962年11月18日,经过大约4小时的战斗,解放军夺回西山口,整个西山口——邦迪拉地区的入侵印军防线迅速瓦解。
接着,解放军边防部队向邦迪拉方向进攻。1962年11月19日收复邦迪拉镇。在那场惊险刺激的白刃战中,急于逃脱的弯刀印军被我军的三棱刺刀打的溃不成军!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32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