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国统区的各大报纸头条都刊登了一副照片,蒋介石胡宗南及其他高级将领的陪同下, 志得意满地站在延安的窑洞前, 手持手杖, 一身威武笔挺的戎装看上去颇为精神。
这是蒋介石一生中的得意时刻之一,彼时,他的黄埔门生胡宗南率领20万大军刚刚“占领”延安,宣称“摧毁”了共产党的指挥中枢,歼敌无数。这一个又一个“捷报”,瞬间让蒋介石冲昏了头脑。
说来也是,自从国共开战以后,尽管蒋介石的国民党军拥有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优势兵力,但却始终扑不灭共产党这点“星星之火”。
说实话,蒋介石的能力也并不弱,能在一众军阀中胜出,名义上统一全中国,让白崇禧、李宗仁、阎锡山等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服从于他,这绝对不是平庸之辈能做到的。
但是,在与毛泽东交手的过程中,他却屡屡败北,这让他怎么也想不通。
所以,当这次胡宗南占领延安后,蒋介石特意从南京飞到延安,此举一方面除了向外界宣示在国共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国民党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外;另一方面,蒋介石也想亲眼看看延安,看看这个被称为“革命圣地”的地方到底有何与众不同。
当蒋介石闲逛到了毛泽东曾经办公、居住的地方时,他看到了一样东西,顿时就明白了国民党为什么会一直失败,而共产党为什么却越打越强了。
那么,蒋介石到底看到了什么呢?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悟呢?
蒋介石在延安
01
放弃延安,主动撤退
1946年6月,经过近一年的调停与谈判后,国民党终于按捺不住,撕下了和平的伪装,大举进攻解放区,国共内战全面爆发。
蒋介石甚至狂妄地对外界宣称到,只需三个月到六个月的时间,他就可以取得胜利。确实,他敢这样说是有一定资本的。
当时, 国民党统治着全国76%的面积,3.4亿的人口,控制着所有的大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拥有几乎全部近代工业和比较雄厚的人力物力资源。
国民党正规军有400多万,不但接收了120万日军的全套装备,还接受了美国的军事援助,拥有39个师的全新美式装备。
而此时共产党领导的所有正规军和民兵加起来只有120万,所用的装备都是小米加步枪。
可以说, 国民党在军队数量、装备和战争资源等方面全都明显地超过人民解放军。
面对国民党的全面进攻,毛泽东和党中央制定了“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经过8个月的较量,国民党军队被解放军歼灭70余万,全面进攻宣告破产。
不甘失败的蒋介石调整策略,化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集中94个旅的优势兵力,进攻山东解放区,和我党指挥中枢所在的陕北解放区。
1947年3月10日,蒋介石授意胡宗南,对延安秘密发起攻击,妄图一举摧毁我党的指挥中枢。
但是,这个消息很快就被我党潜伏在胡宗南身边的高级间谍熊向晖传递出来,胡宗南尚在调兵遣将,我党内部已经在商量对策了。
胡宗南是国民党内大名鼎鼎的“西北王”,经营西北多年,手下有一个二十多万人的重兵集团,可谓来者不善。
而当时我党在陕北的全部军事力量是刚成立不久的西北野战军,统帅为彭德怀。
西北野战军人数只有两万多人,武器装备也大多陈旧不堪,就这样平均每个战士也分不到10发子弹,是几支野战军里面最弱的一支。
西北野战军主要领导人
在这种情况下,和胡宗南硬碰硬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于是,毛主席和党中央决定,放弃延安,主动撤出。
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因为中共中央在延安已10年多,延安是世界闻名的红色首都,也是人们心目中的革命圣地,他们担心放弃延安,会对中国革命造成不好的影响。
当时,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师哲就想不通,他向毛主席问道:
“我们的备战工作到底应该怎么做?一定要疏散吗?可否设法保住延安而不撤退?”
毛主席笑着回答了他:
“你的想法不高明,不高明。不应该拦挡他们进占延安。你知道吗?蒋介石的阿Q精神十足,占领了延安,他就以为自己胜利了。但实际上只要他一占领延安,他就输掉了一切。
全国人民以至全世界就都知道了是蒋介石背信弃义,破坏和平,发动内战,祸国殃民,不得人心。而且话还得说回来,你既然可以打到延安来,我也可以打到南京去。来而不往非礼也嘛。”
当地的老乡则更是想不通,毛泽东就用更加通俗的语言耐心做他们的工作:
“譬如有一个人,背个很重的包袱,包袱里尽是金银财宝,碰见了个拦路打劫的强盗,要抢他的财宝。这个人该怎么办呢?如果他舍不得暂时扔下包袱,他的手脚很不灵便,跟强盗对打起来,就不会打赢,要是被强盗打死,金银财宝也就丢了。
反过来,如果他把包袱一扔,轻装上阵,那就动作灵活,能使出全身武艺和强盗对拼,不但能把强盗打退,还可能把强盗打死,最后也就保住了金银财宝。
我们暂时放弃延安,就是把包袱让给敌人背上,使自己打起仗来更主动,更灵活,这样就能大量消灭敌人,到了一定的时机,再举行反攻,延安就会重新回到我们的手里。”
蒋介石怎么也想不到,他自以为进攻延安这步棋下得非常高明,可结果却是落入了毛泽东的设计好的圈套。毛主席不是害怕蒋介石进攻延安, 而是害怕蒋介石不来进攻。
毛主席在延安
02
“势成骑虎,进又不能进,退又退不得”
3月13日起,胡宗南集结的25万人马全部到位,开始对延安发起攻击。我军西北野战军一部在延安外围节节抵抗,掩护中央机关后撤。
经过6天激战后,毛主席和中央机关终于全部撤出,守卫部队随即也撤出,只留下一座空城给胡宗南。
胡宗南“占领”延安后,立即给蒋介石发去电报:
“ 延安大捷,我军经七昼夜的激战,是役俘虏敌五万余,缴获武器弹药无数,正在清查中。”
蒋介石接到胡宗南的“捷报”后,兴奋不已,当即就回了一封贺电:
“宗南老弟 , 将士用命 , 一举而攻克延安 。功在党国, 雪我十余年来积愤, 殊堪嘉尚, 希即传谕嘉奖, 并将此役出力官兵报核, 以凭奖叙。戡乱救国大业仍极艰巨, 望弟勉旃。”
其实,这些伤亡数字都是胡宗南自己杜撰出来的,其目的当然是向蒋介石邀功。其实,如果蒋介石肯仔细调查一下,就会发现胡宗南这封电报的漏洞。
当时,我军在陕北的总兵力才不到三万人,胡宗南上哪歼灭五万人去,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在谎报军情。
但是,蒋介石对自己的这位得意门生是信任有加,并没有做详查,就相信了胡宗南的战报,当即授予他“河图勋章 ”,并晋升为“陆军上将”。
因为,蒋介石宁愿相信胡宗南真的将陕北共军一网打尽,也不愿相信他是谎报军情。
俗话说,对自己最了解的莫过于对手,蒋介石的这个性格弱点,早已被毛泽东看得明明白白,他曾说过:
“但此人(蒋介石)的特点就在这里。他只顾想他自己的, 而别人在想什么 , 怎么想的 , 他一概不管 。”
所谓上行下效,胡宗南为了向外界展示他的战果,干脆自导自演了一出好戏。
他特意安排一批手下官兵假扮共军战俘,包括让一名国军军官假扮被俘的共军旅长,模拟共产党的硬汉作风,提供中外记者采访。
这些事都被熊向晖记录在了他后来发表的专文《地下十二年与周恩来》中。胡宗南后来也因为这件事,没少被白崇禧、李宗仁等国民党军部大佬取笑。
“西北王”胡宗南
当胡宗南进入延安后,第一时间就来到了毛主席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枣园的窑洞。当然,此时已经空空如也。
他忍不住坐在毛泽东的桌子前,拉开抽屉一扫视,里面居然还有一张纸条,那是一张对折的白纸,胡宗南狐疑地拆开一看,上面是毛主席遒劲的笔迹:
“胡宗南到延安,势成骑虎,进又不能进,退又退不得。奈何!奈何!”
这就是毛主席的幽默之处,他明着告诉胡宗南,就算你占领了延安,也无济于事。眼见心思毛泽东看穿,无奈之下,胡宗南只好苦笑几声。
果然,局势如毛主席设想的那样发展。毛主席利用胡宗南急于寻找西北野战军主力决战的心理,采用神奇莫测的运动战,各个击破,不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3月26日,就在胡宗南占领延安仅仅6天后,西北野战军就在毛泽东亲自制定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彭德怀的直接指挥下,在延安东北的青化砭以南设伏,歼灭国民党第三十一旅3000余人,取得青化砭大捷。
4月中旬,胡宗南调转方向,以8个旅由蟠龙 、青化砭向西移动, 以驻瓦窑堡的第一三五旅南下, 企图歼灭西北野战军主力于蟠龙, 青化砭西北地区。西北解放军又在瓦窑堡以南设伏,将国民党军一三五旅4700歼灭在羊马河地区。
4月下旬, 气急败坏的胡宗南判断中共中央和西北野战军主力正在东渡黄河, 命令部队北进 ,同时命第二十二军由榆林南下, 企图夹击歼灭西北野战军于葭县。
彭德怀命西北野战军以一部佯装主力, 诱敌主力北上 , 真正主力却秘密南下, 袭击国民党军重要补给基地蟠龙镇,全歼守敌6700余人, 缴获大量粮食和军用物资。
毛泽东将这战法叫“蘑菇”战术, 针对敌军急于寻求同我方决战的心理,以小部队与敌周旋,疲惫、消耗、饿困对方,而以主力隐蔽等候,不骄不躁,待敌十分疲劳与孤立无援之时,集中主力加以各个歼灭。
就这样,胡宗南在陕北被解放军牵着鼻子走,几个月下来不仅没有什么收获,反而自己损失惨重,正应了毛主席的那句话:势成骑虎,进又不能进,退又退不得。
毛主席转战陕北
03
“去延安是我这辈子最后悔的,注定了国军的失败”
而此时,远在南京的蒋介石显然没有体会到胡宗南的难处,相反,他对国军的胜利充满信心,并且做出了一个决定,到延安去看看。
1947年8月7日上午,在蒋经国、俞济时等人的陪同下,蒋介石坐着专机“美龄号”飞临延安。在延安简易的机场上,蒋介石踌躇满志,携带夫人宋美龄以胜利者的姿态下了飞机。
蒋介石以一种傲慢的语气告诉随从人员:
“来而不往非礼也。两年前我邀请毛泽东到了重庆,今天我来到延安回访,可惜的是毛泽东没有邀请我,是我不请自来。他想看一看这个神秘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
蒋介石离开飞机后,马上被胡宗南派重兵护送到了延安最好的边区外交宾馆。为了拍蒋介石的马屁,胡宗南不但从西安运来了蒋介石的生活用具,澡盆、餐具、马桶等,还找到了一些会唱歌的人,搞了一个“入城仪式”。
由于时间太短,来不及创作,紧急之下他直接把共产党的《东方红》拿过来用,把里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歌词改称“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蒋中正”,蒋介石听后心情大好。
和一众将领开完军事会议后,蒋介石提出要去毛泽东居住过的枣园看一看。当来到枣园后,蒋介石看到了毛泽东曾经住过的那口窑洞:
“只见它与当地农民住的窑洞没有两样,门窗是没油漆过的旧木头做的,洞内墙面剥落,靠窗的那张榆木桌桌面坑洼不平,简陋的床也是榆木钉的”。
这让蒋介石大为震惊,尽管他和共产党交手二十年,知道共产党人生活清贫,但是他想不到这让清贫到这种程度。
延安枣园旧址
毛泽东,这位解放军的最高统帅,住的地方竟然和一个当地农民没有差别。
蒋介石很难想象,他的这位老对手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是如何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如何有效地指挥着千军万马,如何在这张坑坑洼洼的桌面上,写出如此尖锐犀利而又文采飞扬的文章。
而反观国民党,高级将领纸醉金迷,生活奢侈早已见怪不怪,至于克扣军饷,欺压百姓那更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以至于当杜聿明怀疑郭汝瑰是共党间谍时,理由竟是郭汝瑰家里太清贫寒酸。
参观完毛泽东的窑洞后,蒋介石接着到了院子转一转,看到了一个纺车,他问胡宗南,这是干什么用的?
蒋介石对于这些中国传统的农用器具并不熟悉,他早已皈依基督教多年,吃的是西餐,住的是西式洋楼,总统府里整日来往的都是精英政要,外国友人。
他已经完全脱离中国广大的底层人民群众了,中国老百姓在想什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他完全不了解,所以,他不认识纺车也是在情理之中。
听到蒋介石的问话后,胡宗南连忙回到:
“延安被我大军围困,这里长年物资匮乏,据说这是毛泽东亲自纺纱用的,共产党的领导人都,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都会纺纱。”
蒋介石俯下身子,信手摆弄了几下,气得脸色发青。一党领导人还亲自做这种粗活,这在他看来是完全不能理解的。
随后,一个住在附近的老农被拉过来问话,蒋介石态度和蔼地问道:
“你是否见过毛泽东?”
老农回答道:
“常见,毛主席还在我家里吃过枣子呢。”
蒋介石问:
“你送给他的?”
老农回答:
“没,他买的,给了额钱。”
蒋介石又问道:
“毛泽东穿什么衣服、鞋子?”
老农答道:
“跟那些兵一样,穿旧衣裳,袖口还打着补丁,穿布鞋也有草鞋。”
参观完院子后,蒋介石叫身边人离开,自己单独在毛泽东的窑洞里待了半天,或许,他在里面想通了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蒋介石后来又去参观了抗大学校,看见所谓共产党的黄埔军校不过是一排简陋的窑洞教室,没有什么像样的教具。
黑板是用木炭灰涂黑的,蒋介石用手在黑板上轻轻一按,手指就留下一个黑印。学员就坐在小凳子上在礼堂露天听课。
当蒋介石得知共军大多数高级将领都在这里学习过,他沉默良久感叹说了一句话:
“若论条件,我黄埔军校和中央军校不知道比这里强多少倍,可是会打仗的人反倒越来越少,你们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随行人员面面相觑,都无法回答,也不敢回答。
蒋介石在延安仅待了一天就匆匆离去,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延安。在延安看到的一切,都使他如芒在背,怅然若失,心理上开始泄气败下阵来,一定程度加速了国民党的大溃败。
1949年,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发起了渡江战役。蒋介石在大陆的统治土崩瓦解,不得不败退到台湾,临走之际他说:
“去延安是我这辈子最后悔的,注定了国军的失败。”
声明:文图均转载网络,内容未核实,如有侵,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