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披汶·颂堪的政治挑战
二战后的泰国,政局如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次又一次的军事政变,昭示着不稳定和不可预测。到了1948年,泰国军方不满于文官政府的治理效率及其外交政策的倾向,决定再次介入政治,这一次他们选择了一个看似更易操控的政治老手——披汶·颂堪。军方将其从政治边缘重新拉回到权力中心,任命他为总理,希望通过他来实现军方的政治和经济目标。
披汶·颂堪接任总理之后,表面上看似顺从军方的安排,然而他对国内政治外交的格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在对待泰国与美国关系的问题上,披汶感觉到泰国正逐渐成为美国在东南亚政策的一个棋子,这种过分依赖与亲近的外交态势让他深感忧虑。他担心这种单边的外交关系最终会损害泰国的国家主权和自主权。
在权衡了多种可能后,披汶开始悄悄寻找可以改变当前外交局势的新途径。他考虑到新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国际伙伴。当时的国际形势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寻求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扩展其外交关系。披汶认为,与中国建立关系可能会为泰国带来新的经济和政治机遇,同时也能提供一个平衡美国影响力的手段。
桑·帕他诺泰的秘密外交
在泰国总理披汶·颂堪的策略指导下,桑·帕他诺泰开始了一系列秘密的外交活动,以开启与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这一计划具有重大的外交意义,而桑·帕他诺泰的行动则显示出其对改善和加强中泰两国关系的强烈愿望。
为了确保这一外交行动的成功,桑·帕他诺泰选择了一种非常人性化且具有象征意义的方式——派遣自己的一对子女前往中国。这一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旨在通过实际行动表明泰国对于建立友好关系的诚意。他精心安排了子女的旅行计划,确保他们能够在中国得到妥善的接待,并且能够通过他们的经历向两国人民展示友好交流的重要性。
在子女的行前准备中,桑·帕他诺泰特别强调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他请教了多位熟悉中国文化的专家,为孩子们准备了介绍泰国文化的礼物,并教授他们一些基本的中文,以便他们能够在中国进行基本交流。此外,他还安排了一名经验丰富的翻译陪同前往,确保在中国期间,孩子们能够有一个可靠的沟通桥梁。
两个泰国小孩在北京的生活
1956年春,桑·帕他诺泰的两个孩子万崴和常媛抵达北京,迎来了他们在中国的新生活。这两个孩子的日常生活安排,由中方精心筹划和执行。他们被安置在一座风格传统的四合院中,这种住宅布局典型地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居住文化,院子四周围以房屋,中间是一个四方形的庭院,既保证了私密性,又能享受开阔的天空。
四合院内部的生活设施完备,为了确保万崴和常媛能够无忧地居住学习,中方专门为他们配备了一队工作人员,包括一位专职厨师,负责准备中西合璧的饮食,确保两位小客人能够品尝到家乡的味道,同时也尝试中国的传统美食。此外,专职司机负责他们的日常出行,无论是前往学校还是参加文化活动,确保他们的行程安全便捷。同时,一位翻译全天候陪同,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周围人交流,学习中文,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在周总理的亲自关照下,两个孩子享受了特别的待遇。周总理虽然工作繁忙,但仍不时询问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甚至安排他们参观一些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场所,如长城、颐和园等,让他们亲身体验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在一次难得的私人会见中,周总理甚至温情地对他们说:“你们就是我的孩子。”这种言语的温暖,使得这两个远离家乡的孩子感受到了一种特殊的关怀。
在周总理出访国外期间,何香凝女士特意过问这两位小客人的生活与教育情况。何女士带他们去参加了一些儿童文化活动,让他们有机会与中国的孩子们一起玩耍和学习,进一步融入当地的生活。何女士还亲自带他们去书店选购中英文书籍,鼓励他们阅读,开拓视野。
除了接受传统的学校教育,万崴和常媛还参与了各种文化交流的活动,如学习中国书法、绘画和参加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春节、中秋节。他们通过亲自制作春节的灯笼、书写春联、品尝月饼和赏月,体验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常媛的求学与成家
常媛在中国的生活延续了整整十四年。在这期间,她不仅深入学习了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还参与了多种社会和文化活动,使她与中国建立了深厚的联系。1971年,经过慎重考虑,常媛决定前往英国深造,希望在国际舞台上进一步拓宽视野和学识。
她在英国的生活开启了新的篇章。常媛选择了社会学作为她的主修专业,她对比较不同文化中的社会结构和行为模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校园里,常媛不仅成绩优异,还积极参与各类学生组织和社交活动,逐渐在异国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在一次大学组织的国际文化交流会上,常媛结识了一位英国学生,两人因共同的兴趣和理想迅速成为好友,并最终发展成为伴侣。随着关系的深入,常媛和她的伴侣决定共结连理。考虑到她特殊的身份和背景,为了在英国举行婚礼,她需要证明自己的身份和国籍状态。
在这个重要的时刻,常媛想到了曾经在中国时给予她无限关怀和支持的周总理。尽管已经离开中国多年,但周总理对她的关心依旧未减。在得知常媛即将结婚的消息后,周总理不仅表示祝贺,还亲自写信给英国大使馆,详细说明常媛的背景和她在中国的经历,以便为她的婚礼和未来的生活铺平道路。
1976年,周总理去世的消息让远在英国的常媛感到极大的悲痛。在那一年,她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领导人和她在中国的“父亲”,常媛决定给她的孩子起名为“念周”。
常媛与她的英国丈夫在英国安家,但她始终保持着与中国的紧密联系。她经常向孩子讲述她在中国的经历和周总理的故事,使得“念周”这个名字背后的意义和故事代代相传。
常念周的成长与影响
常念周的童年在北京的四合院中开始,那是一个充满传统中国文化的环境。在那里,他接受了中国文化的熏陶,学习了中文,并参与了许多中式的节日和庆典活动。这段时间为他日后在全球舞台上的表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年岁增长,常念周的教育之路引领他回到了母亲的第二故乡——英国。在那里,他先后进入了两所世界顶级学府——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攻读经济学和国际关系。这两所大学不仅为他提供了一流的教育资源,更使他得以深入研究国际政治经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剑桥,他深入探讨了全球经济的趋势和变化,而在牛津,他则专注于学习如何通过外交和国际合作解决跨国问题。
学成归国后,常念周于2001年在泰国创立了“战略六幺三”咨询公司,立志成为促进中泰商业与文化交流的桥梁。他的公司主要提供战略咨询服务,帮助中国企业在泰国市场定位,同时协助泰国企业了解并进入中国市场。通过他的努力,许多中泰合资企业成功地拓展了业务,并在双方市场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8年,常念周作为其咨询公司的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中泰智库论坛。这个论坛旨在促进中泰两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深度对话和合作。常念周在论坛上发表了主题演讲,讲述了中泰经济合作的潜力与挑战,提出了增强两国企业合作的多项策略。
在论坛期间,常念周与多位中国和泰国的政策制定者、企业领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强调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并分享了通过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加深两国理解的经验和见解。他的演讲和讨论引起了广泛关注,被视为推动中泰关系发展的积极力量。
他的经历和努力,使“战略六幺三”咨询公司成为了中泰商业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而他本人也被视为是中泰友好关系的一个活跃推动者。
参考资料:[1]付志刚.一个泰国家族的中国情[J].时代邮刊,2019,0(21):48-49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27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