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三亚7月20日消息(记者索迪)7月18日晚,在三亚市海棠湾附近沙滩上有一头短肢领航鲸搁浅,被群众和海岸巡逻人员发现。随后,三亚市农业农村部门、海警、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等多方力量赶赴现场展开救助,7月19日凌晨,该头鲸鱼被送至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得到进一步救助。
全世界每年都有许多鲸豚搁浅事件发生,能够成功救助、存活并放归海洋的案例非常少。记者从三亚市海棠区有关部门了解到,此次救助过程中,电闪雷鸣大雨如注,海警和志愿者等纷纷跳入水中冒雨托举鲸鱼,以防侧翻呛水,并举起雨伞为其遮挡呼吸孔,保证鲸鱼正常呼吸,为进一步救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遇到鲸豚类动物搁浅我们该如何救助?
鲸豚搁浅,是指原本生活在深海的鲸豚类动物出现在浅水水域,无法自主游动。大多情况下,搁浅鲸豚即便成功脱困,最终也未必能活下来。所以说,每一次鲸豚救助行动都是一场生命与时间的赛跑。
鲸豚救助有多难?为何会成为世界级难题?我们又该如何科学地开展救助工作?记者就此采访了三亚鲸豚救护队队长李海勤。
李海勤介绍,根据不同搁浅的鲸豚身体状况,常见的救助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在鲸豚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直接放归大海;第二种是对搁浅鲸豚进行保持水分等护理,等待涨潮之后其自行游走;第三种是将受伤严重的搁浅鲸豚转移到人工环境救助,待其康复后再放归大海。
“大多时候鲸豚在搁浅时,都已达到了需要‘重症监护’的情况。”李海勤说,一旦搁浅,鲸豚很难凭借自身的力量再次游回大海,只能无助地等待救援。在这种情形下,搁浅动物会面临体温过高、呼吸困难、缺水、内脏挤压、皮肤受损、方向感混乱等问题,需要放归或应急救护处理。
李海勤说,如果游客在海滩上遇见搁浅的鲸豚应第一时间拨打救助电话,协调专业的救援队伍,并说明鲸豚搁浅的时间地点、身体现状等关键信息,在现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尽量让鲸豚的身体背部朝上、腹部朝下,确保头部呼吸口畅通,最好在胸鳍下方挖一个沙坑,可以避免鲸豚类动物因身体压迫造成内脏受伤。其次,不要让搁浅鲸豚遭到暴晒,最好给鲸豚动物临时做一个遮阳篷,帮助搁浅鲸豚保持身体湿润,并避开鲸豚呼吸孔向其皮肤浇水,这一步可以利用身边的矿泉水瓶、毛巾等工具进行。”
李海勤提醒,在救助鲸豚过程中,切记不要离鲸豚头尾太近,以保证自身安全。“站在鲸豚头部位置容易让鲸豚认为自己遇到了危险,进而发起攻击,鲸豚的尾鳍也非常有力,靠近很有可能被误伤,要避免这两种站位,尽量站在侧面。”
面对搁浅鲸豚三亚如何做到快速响应?
今年1月3日,一头雄性短肢领航鲸在三亚市海棠湾受伤搁浅被热心群众发现,随后被送往生物保育中心进行救助。因为发现在海棠、救助在海棠,所以大家给它取名“海棠”。5月26日,“海棠”顺利回归大海。这是我国首例搁浅短肢领航鲸获成功救助并顺利放归,是鲸类搁浅救护的里程碑事件,在国内外引发了积极的反响。
7月18日晚,在救助这头搁浅的短肢领航鲸过程中,三亚市相关部门做到了快速响应,农业农村部门、海警、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志愿者等各方力量通过人工介入,第一时间展开正确的救助。
据了解,此次搁浅的鲸类动物为一头雌性短肢领航鲸,体长约3.4米,胸围约2.25米,发现时没有明显外伤。7月18日下午,该头鲸鱼搁浅至陵水黎族自治县清水湾海滩,被现场群众推回大海后,又于当天晚上漂至三亚市海棠湾再次搁浅。
“接到有鲸鱼搁浅的消息后,我们第一时间协调就近的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依托海棠区现有的海洋馆场地、保育队伍、专业兽医等,迅速赶赴现场展开救助。”三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7月19日,专家和兽医对这头搁浅的短肢领航鲸开展了血检和B超检查。根据当天上午的血检指标发现,该鲸孕酮素高出正常水平,有明显脱水,疑似怀孕。但是根据下午的B超检查,没有看到明显的胎儿骨骼以及胎心波动,还需要进一步治疗和检查。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生态保护工作,通过建立以保护地为核心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系、持续加大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力度等,不断加大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经过深入探索,已初步形成“政府+科研单位+救助站+公益社会团体+志愿者”的水生野生动物联动救助模式。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李松海表示,复盘“海棠”的救助过程,可以为鲸豚救助提供可复制的宝贵经验。他认为,救援人员必须了解、熟悉鲸豚救护的步骤,掌握基础救护技能,一旦发现搁浅鲸豚,就能第一时间开展救援工作,通过专业的救援技能争取宝贵时间,提高动物的存活率。
目前,在水生野生动物救助方面,三亚市“政府+科研团队+民间”的联合救助体系已逐步形成。随着民间各方力量的加入,也让救助工作变得更加专业,使得越来越多的水生野生动物获得了及时有效的救助。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24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