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汽车电动化转型的犹豫与放缓,正不断加大锂电企业的经营压力。
近期,韩系电池企业SK On冻结所有高管年薪的消息引发广泛讨论。主要业务锚定欧美市场的企业,开始直面电池出货和收入的下降,背后是欧美电车需求放缓,以及电池行业内卷和价格不断下降的多重影响。
有分析认为,电池企业此前在欧美进行的投资并非盲目激进,而是基于具有固定产量和价格的订单。但欧美主机厂并未投入足够的资金来生产高质量、消费者负担得起的电车产品。此外,电池价格不断下降,也为企业的业绩带来冲击,而欧美车企仍在等待下半年电池价格进一步下跌。
在第十七届高工锂电产业峰会上,多家电池、材料、设备企业已对出海达成新的共识:未来全球锂电增长确定性依旧,但“谨慎”应成为当下出海的全新法则。
首先,对于形势的判断,企业需要留意出口政策趋于严苛的影响,同时关注欧美当地市场的变化,包括燃油车销售持续强势、新能源政策补贴提前取消、电动化投资停滞或延迟等。
蜂巢能源总裁杨红新在峰会上提醒,海外需求总体并不旺盛,新增产能可能面临过剩风险,因此企业需要更加谨慎。欧洲市场目前处于策略和战略调整期,整车厂和电池厂正重新审视技术路线与产业投资,以应对中国电动汽车在规模和成本上的优势与冲击。
例如,欧洲车企正考虑是否转向HEV、PHEV等多技术路线发展,而不是单纯聚焦纯电动;在更低成本的磷酸铁锂路线的冲击下,电池企业也重新审视之前对三元技术路线的选择。
今年来,欧洲市场对于磷酸铁锂电池的需求加速增长。包括Stellantis、通用、现代、大众在内的多家欧洲车企表明,将在入门级车型中导入铁锂电池。7月,法国车企雷诺正式签发超39GWh铁锂电池大单,向铁锂路线的转型迈入实质。受到主机厂决策转变的影响,今年来包括ACC、Verkor等在内的欧洲电池企业,均宣告将产能规划转向铁锂。
基于对欧美各项电池投资计划的跟踪,EAC-欧亚咨询合伙人邓俊指出,欧洲锂电供应链正逐渐成型,主要由中日韩锂电企业投资构成。欧洲企业对产业链的投资进度相对缓慢,以Northvolt等少数初创企业为代表。具体环节上,欧洲锂电产业链在电芯、正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领域收获的投资较多,负极领域投资则相对匮乏,也蕴含着机会。
包括美国、加拿大在内的北美地区电池产业链则还在建设当中,主要由美国汽车主机厂与韩国、日本电池制造商合作投资电池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不确定性。
在新形势下,锂电企业出海的具体行动也需不断创新。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博士认为,锂电出海进入2.0时代,指向的是更大的规模、更主导的参与、更接近海外客户,以及供应链整体出海。相对应的,企业需要做好拉长时间线的准备。
杨红新表示,在当前的动荡和调整期,企业应采取轻资产、小规模、技术授权或合资合作等方式,以规避风险。
例如,电池企业可以先对模组和Pack进行规划,再结合需求、政策等考虑电芯;在技术、资金上尽可能与当地企业合作。邓俊提醒,中国企业不要到海外去内卷,而是要进行技术迭代和创新,更好地适应当地需求。
据蜂巢能源高级副总裁、技术中心主任张放南介绍,蜂巢能源正积极探索更为合适的海外发展方式,包括建立技术授权、设备利用、合作开发等创新模式,既要绑定动力电池大客户,也要加强储能电池的销售。
例如,蜂巢能源泰国工厂已于今年2月正式投产,目前以整车电池包配套为主。在与当地企业BPN合资后,接下来将大力发展在储能系统领域的合作:预计1-2年内实现本地储能系统装配的生产能力,也将根据客户需求的增长情况,进一步考虑电芯本地化的机会。
格林美集团董秘&副总经理潘骅强调,不出海就意味着出局,这一全球化趋势是不变的。当下出海一定要谨慎,需做好产能的平衡。同时电池企业、材料企业也要积极适应全球化的趋势,注重建圈造链,避免单打独斗,建议引入合作伙伴共同出海,以降低企业风险。
潘骅认为,海外电池企业在发展缓慢之下,对中国企业提出限制,反过来说明了锂电产业链前端高度集中在中国。这种情况下,欧美不愿让中国卡住其产业链的脖子,因此要求本地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被动放缓。
科达利总裁励建炬表示,公司投资策略倾向于审慎,力求在保持风险可控的同时稳步扩张。为此需要保持对每个海外拓展项目的严谨性,包括详实的市场论证、与客户的紧密沟通以及与当地政府的和谐协作,确保每一步部署准确有效。
联赢激光营销总经理何英巧认为,公司在海外市场拓展上秉持的是审慎、稳健的策略。联赢激光计划在欧洲精选一至两家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共同开展示范项目,以此作为观察欧洲市场动态、评估市场潜力的窗口。在北美市场,公司也将细选合作伙伴,并优先展示最成熟、最稳定的产品。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21547.html